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乡土周口 | 返乡收麦

周口日报

|

2024-06-04 08:56:59

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启峰

庄稼收获的季节,他们像候鸟一样飞回家乡。62岁的西华县农民马清合就是其中一位。

5月25日,他乘坐K1007次绿皮火车,历经近23个小时,从广东东莞赶回河南周口的西华县大王庄乡霍坡行政村老家,准备收割小麦。

今年的麦子比往年早熟了几天,5月27日,联合收割机轰隆隆轧过广袤的麦田,旋进小麦,吐出麦粒,10分钟就能搞掂一亩地。

“现在收麦比以前轻松太多了。”马清合由衷感叹道。他家里有8亩多地,以前收割、捆扎、扛麦、脱粒、扬场……与天争时,丝毫不敢懈怠,总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高温酷暑下的高强度劳作,是每个老农民不可磨灭的印象。而现在,这个过程大大缩短,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马清合今年的麦子收成不错,总共打了将近1万斤粮,平均亩产约1200斤。5月28日、29日,他分3次将麦子全部卖给附近一个面粉厂,1.2元一斤,总共得了11400元钱。“上一季玉米卖了11500元,两季收入差不多。”马清合笑眯眯地说。

如果他不那么着急卖,价格还能再高一些。5月30日,小麦收购价格涨到了1.22元/斤。可是,东莞的工地在催着他速回,他急匆匆地订了5月30日下午K1006次返粤的火车票,小麦必须尽快卖出。

8年前,马清合来到东莞一家名为“金龙建设”的公司做水电工,带着十几号工人干工程。他一天工资是280元,加上加班费,一个月能挣万把元。这份收入,足以令家乡人羡慕。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来到东莞工作,老家平时只有老伴带着大儿子的一对儿女。

这次收麦,马清合只身返乡,儿女们对庄稼已经没有太多执念,多次劝他把地流转出去。马清合却不这么认为——农民怎能不种庄稼呢?他甚至想过到外地包地,专业种地。“用心打理,小麦、玉米两季庄稼,能赚一季的钱吧。”他认真做过分析。

他家旁边的肥料店认同这个说法。“俺村有人到南阳包地,以前南阳的小麦产量、品质都不如周口,现在一亩也能打1000多斤,品质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位大姐消息灵通。

曾经有人统计,全国每25粒小麦中,就有一粒来自周口。粮食安全的国之重托,周口从未辜负。

只是,仅靠土地的产出并不足以让马清合们过上体面的生活。两季庄稼卖了不到2.3万元,还要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管理、机收机种等种种费用,净收入一万出头而已,对于马清合这个大家庭来说远远不够。户籍人口1200多万人的周口市,常住人口不到900万,300多万优秀周口人外出谋生——是这片土地承载不了他们更多的梦想吗?

麦收后,马清合希望下一场透雨,那样就可以旋地、耩玉米。可是近期天气持续晴热,等不到雨来,他只好把“夏种”的活儿交给堂兄打理,他还要去东莞做工。“这趟回来,车票加上误工费,花了2000多元,实在是等不起。下次回来,就要等到收玉米了。”马清合踏上南去的列车,有点遗憾,但也算心满意足。粮食安全入仓,是万千如他一样的农民,最欣慰的事。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