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夏季进食不谨慎 小心食物中毒找上门

岳阳晚报

|

2024-05-27 11:30:02

 

岳阳晚报全媒体 记者 罗凯 实习生 何卓炜

进入夏季,美食的诱惑无处不在,我们在尽情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警惕食物中毒。

市疾控中心提醒,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微生物易于繁殖,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极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市民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避免“病从口入”。

常见的食物中毒有哪些?

常见的食物中毒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导致的食物中毒,还有真菌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最常见的是细菌性食物中毒。每种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稍有一些区别,如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是因为食用了一些被污染的水产品、鱼虾贝类,其表现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次数不多)、腹痛,主要特点是在脐周部呈阵发性绞痛,腹泻,常呈水样便,有些出现低热。严重者可导致脱水、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则是肉、蛋、奶及其制品这一类食品比较常见。感染沙门氏菌的病人会出现腹痛、腹泻(黄绿色水样便、有时为脓血或黏液便)并伴有发热的临床表现。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比如儿童、老人和孕妇)感染症状较重,会出现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等严重的并发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食用了易被污染的食品,如肉及肉制品、蛋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会产生肠毒素,该毒素耐热性强,加热至100℃、30分钟不能完全破坏,仍能使人致病。

肠毒素中毒症状常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等急性肠胃炎症状,病程短,杀伤力强。

另外还有一些有毒的动植物,如常见的扁豆中毒,就是因为扁豆没有加工熟,引起的一类食物中毒。

生活中有哪些容易出现的食物中毒

生活中容易出现但大众比较陌生的食物中毒有很多,其中一种叫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

该类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在这三类食品中比较常见:发酵的谷物制品(含湿米粉类制品),如酸汤子、臭碴子、糯玉米汤圆、吊浆粑等;泡发过久的银耳和木耳;马铃薯粉等薯类的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致死率非常高的一种毒素,这类食物中毒一旦发生,临床表现较严重,会出现肝肾功能的损害,而且没有特效治疗药物。

想要预防这一类食物中毒,要在发酵米面时要经常换水,不要让发酵的时间过长。在泡发木耳或者银耳时也要经常换水,尽量不要过夜,如果要过夜要放进冰箱,同时不要泡发的时间过长,泡发完之后最好不要直接生吃,可以焯水后再食用,吃的时候清洗干净。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食品安全“五要点”,这是日常生活中预防食物中毒的“法宝”。

第一,保持食品加工环境清洁,厨房要避免苍蝇或者宠物进入;注意洗手,特别是在处理食物的过程中,或者交叉处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过程中。

第二,处理生的食物(如鱼、肉)与处理熟的食物(如凉菜、熟食)要分开。特别是加工过程中的刀、案板、盛放的容器等一定要分开,避免生食上的细菌、微生物污染到直接入口的食品。

第三,烧熟煮透。有的人在做海鲜时,为了贪图味道鲜美而加工时间太短。这样会导致一些副溶血性弧菌不能够被杀灭,易出现食物中毒。

有的人在加工比较大块的食物时,由于时间过短,食物中心的温度可能没有达到,导致没有全熟。

吃剩饭剩菜时也要彻底加热,保证汁液是沸腾的,不是简单地用微波炉转几秒,食用时刚好不烫嘴。

还有一些人生吃或者吃溏心鸡蛋,这样都是没有做到烧熟煮透。

第四,在安全的温度下存放食物。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熟食在食用前应使温度保持在60℃以上。所以夏天加工好食物后,要及时冷藏,避免微生物繁殖。

第五,使用安全的水和食品原料。食材要在保质期之内,同时避免食用一些有毒的动植物,如野外采摘的野生菌、河豚等。

出现食物中毒如何自救?

有毒动植物导致的食物中毒或者化学性食物中毒,潜伏期比较短。食用这些食品之后,可能在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之内就会发病。

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催吐的方式,比如用手或者筷子刺激咽部,把吃的食物尽量吐出来,以减少食物的摄入。另外也可以喝一些清水,包括淡盐水,来稀释毒物的作用。

最主要的是,一旦感觉不舒服,出现呕吐等症状,要立刻停止进食。看到同时就餐的人出现了急性胃肠炎症状,同餐的食物就不能再继续食用。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