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文化周口 | 定风波

周口日报

|

2024-04-26 10:53:08

刘猛

提起“定风波”一词,不少人想起来的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作的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千百年来,公众盛赞苏轼的文学成就,钦慕他的进取与旷达,林语堂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观派,可苏轼的乐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经历了无数次跌宕起伏后,才做到了超然物外。

先有风波恶才有定风波。生活除了加诸我们顺利、圆满和喜悦,还时不时地让人经历失败、遗憾和绝望。面对挫折时,很多人觉得茫然无措,一味地选择逃避问题,不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在一点点丧失信念后变得一蹶不振。

政治上不得志的孔子一生凄凄惶惶,周游列国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更是不可胜数。孔子曾困于陈蔡边境,断粮数日,可是他依旧读书论道,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孔夫子看来,即使穷途末路,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也要始终坚守理想信念,积极有为地面对各种挑战。庄子称这种遇事不慌的表现为“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反观当今社会,因爱情、事业不成功而意志消沉、轻言放弃的人比比皆是,有的竟有轻生之举,甚是可惜。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后,选择忍辱而活,耗尽毕生心血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揆诸中外历史,凡是成大事者无不几经波澜,遍尝人生之苦,而后才有一番大作为。如若一遇困难便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消极处事,那么社会的发展进步又将从何谈起?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埋怨别人,也不会埋怨上天,命运还是要靠自己掌握,不要在意眼前的得失成败。我们常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经历点坎坷不平、吃点苦并不一定全是坏事,困难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学会书本上学不到的哲理,甚至还能催生出一些流传不朽的著作。人们如果一直顺风顺水、一马平川,时间久了,便会安于现状、缺乏斗志,很难养成坚韧不拔的品格,稍微遇到一点风雨就会被击垮。所以,孟子告诫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无法体会到战火纷飞时期的人们是何等绝望,家破人亡、生离死别,仿佛看不到一点生的希望。可就是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下,钱穆写下了《国史大纲》,成为绝望年代的文化火种,给身处黑暗中的国人带来了些许光明。我们无论身处何等困境,只要不屈服的那股劲还在,事情就还没有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原载于2024年4月26日《周口日报》6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