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揭秘!这档癌症防治宣传节目为啥能火?

传媒茶话会

|

2024-04-26 10:44:57

 导 读

癌症,不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也是让无数人闻之色变的词语。如何向公众科普癌症相关常识、知识,提升癌症防治的科学性,增强健康传播的有效性?

4月19日—4月2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夕阳红》栏目推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特别节目《战癌记》,节目以7集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7位抗癌一线医生的故事以及癌症患者抗击病魔的历程,科普癌症防治的重要性。

凭借新颖的视角、创新的表达、融合传播理念,《战癌记》自播出以来,受到观众的热捧,取得了不俗的传播效果。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23日,《战癌记》全网触达1.97亿人次,全网点击量达514.3万。其中,“战癌记|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义诊直播”,单场总播放量高达442.37万。

一直以来,医学科普节目都会面临“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作为一档癌症防治宣传IP,《战癌记》是如何出圈的?

1

立意新颖,将核心议题做深做实


新媒体时代,唯有优质的节目内容才能赢得流量、用户,实现传播效应与社会效应的统一。而优质的内容必然以新颖、独特的选题视角为基础。

具体来讲,《战癌记》在立意、角度方面有三大亮点:

一是,节目紧扣“战癌”这一人类生命健康的迫切性命题,观照中国新发癌症人数位居全球第一、癌症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一这一现实,为公众打造一堂生动、专业的健康课程,体现出较强的人文关怀。

肺结节是不是肺癌的起点?它和肺癌是怎样的关系?淋巴瘤每年新发人数超8万人,如何应对这个被称为最“狡猾”的恶性肿瘤?针对这些事关公众健康的话题,《战癌记》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做出专业解答。

二是,以7位抗癌一线医生为第一视角,真实记录、还原医生为癌症患者诊疗、答疑解惑的场景,同时,通过多位癌症患者或家属的讲述,展示癌症患者的痛苦与抵抗、希望与坚持,体现了节目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的尊重,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让节目更有厚重感与深度。

“病人说我不是一个会喘气的瘤子,你看到我多难受吗?你了解我吗?他需要照顾,不仅仅是做一个手术这么简单。他的这种痛苦,需要我们来解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唐丽丽,阐述肿瘤患者和康复科医生医患关系的理解。

三是,7集纪录片科普了食管癌、肺癌、淋巴瘤、子宫内膜癌、乳腺癌五种具有典型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癌症防治知识,体现出科普内容的丰富性。此外,片子也系统讲述了放化疗在癌症治疗方面的运用及效果,以及面对癌症该如何树立良好的心态,从诊疗方向、防治手段、心理建设等方面展示中国癌症医学的发展以及防治的专业性。

“持续出现加重的咳嗽、消瘦、腹泻、便血等跟常规状况不一致的情况,一定要去做相应的健康检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王维虎提醒公众。同时,他也科普了“放化疗会有一些副作用,但为了长远健康,需要患者克服这一困难”的医学常识。

作为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全面、综合科普癌症知识,讲述抗癌故事的电视节目,《战癌记》以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癌症防治为核心议题,科普多种癌症预防、治疗知识,并兼顾医患双重视角,选题切口适中,体现出把节目做实、做深的创作作风,以及国家电视台的责任感与专业性。


2

表达创新,讲好医患双向奔赴故事


作为一档高质量科普节目、健康传播IP,《战癌记》在表达方式方面也有诸多创新。

首先,《战癌记》既不是专家、医生讲述癌症治疗与预防知识的自说自话,也不是单纯讲癌症患者的抗癌历程,而是医生、患者在抗癌过程中的双向奔赴。


每一集节目中,《战癌记》都通过一位权威医学专家和多位癌症患者之间的问询、病情交流、诊疗过程展开,医患双方的沟通、对话,构建了动态、交互的医患沟通空间,让节目更显客观、真实。

“疼不疼?”

“不疼!挺好的!昨天吃的绿豆糕,今天吃的馄饨。”

“吃东西要嚼碎、吃完后去溜达溜达。你又不疼嘛!”

面对食管癌患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食管纵隔外科主任李印关心的通常都是最具烟火气的问题——术后的康复、正常进食。李印与食管癌患者老梁的上述对话,反映了医生对患者的关心。

其次,《战癌记》不是枯燥、复杂的医学科普,而是以讲故事的手段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抗癌故事,降低受众接受门槛,让科普入脑入心。


节目以7位权威的癌症治疗专家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医患故事为主要内容,不仅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医生医者仁心的群像,也以讲故事的方式建立与受众极为密切的身体、情感甚至命运的链接,实现共情传播。

《战癌记》中的每个患者或许经历不同,但是面对疾病与痛苦,他们表现出巨大的勇气,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关于医生与患者、医院与社会等更深层问题的思考。

“虽然是医患关系,但是她就像是把自己托付给你,其实就是像朋友一样。”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肿瘤科首席专家,64岁的吴玉梅为了能准时到医院,经常在早高峰骑自行车上班。她深知患者渴望与医生当面沟通,每次查房时她都仔细询问患者病情,安抚病人,给予信心与希望。

最后,《战癌记》在表达上,具备微观、中观、宏观三层视角,体现出多层次视角兼顾的创作格局。


节目既有微观视角下癌症患者面临癌症时的痛苦、抗争、坚持的展现,又有中观层面医患关系的呈现,更有宏观视角下“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实施和中国当代医学服务于人民健康历史进程中的记录,体现出多层次视角兼顾的创作格局。

做完食管癌手术后,老梁并未出现并发症,并且能马上恢复到相对正常的生理状态,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别害怕!”吴玉梅鼓励一位女性癌症患者,要有信心战胜病魔,医生会尽力保障她的内分泌和生育功能。

从用土办法发明拉网筛查法,检测食管癌的沈琼教授,到发明食管癌吻合器,提高手术的缝合速度,减少并发症的邵令方教授,再到被誉为“食管癌领域一把刀”的李印,几代中国医学专家筚路蓝缕,取得了抗击食管癌,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的胜利。

3

融合传播,实现内容从可见到可及


在传播方面,《战癌记》深具新媒体特征、融合思维、互动意识,通过丰富、新颖的传播方式实现内容从可见到可及,精准、有效触达受众。

一是,《战癌记》纪录片既考虑到了医学科普的专业性,又充分尊重用户的视听习惯,采取分7集、每集一个主题、时长不超过半个小时的方式,主题鲜明、表达清晰,让节目不冗长、不沉闷,同时,综合运用历史影像资料、实景对话、访谈等方式,打造亲近性传播,拉近传受距离,让公众在潜移默化、短时间内接受癌症防治知识。

二是,《战癌记》采取融合传播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内部平台、账号的传播优势,并联动各方,实现大小屏互动,打造全媒体传播形态;另一方面,调动专家资源,开展网络义诊直播活动,延伸《战癌记》IP的影响力、传播力。

7集节目不仅在CCTV—12套大屏播出,同时也顺应移动传播趋势,借助央视频客户端的平台优势和海量用户优势,以及第三方平台、医院和机构媒体账号,不断延伸节目的传播链条,增强传播声量,实现多层次、全网的出圈,依靠多方协作、联动,形成健康传播的合力。

除了大屏端的7集纪录片,4月19日,《战癌记》还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5个小时的大型科普+义诊网络直播活动。直播围绕肺癌、肝癌、胃癌、肠癌四大高发癌种进行科普讲解,邀请抗癌医学专家实时为网友进行一对一线上义诊服务,解答网友在肿瘤预防、治疗、康复中的各类问题,带领网友深入了解疾病知识,树立科学的防治理念、消除谈癌色变的恐慌。

三是,《战癌记》还注重传播的互动性,打造专家与用户对话的《夕阳红》健康小课堂。在每一集节目结束时,节目通过微信语音对话页面的形式,展示用户与专家之间的问答过程,通过新颖、有创意的形式,向观众科普医学知识。

结语

自1993年创办以来,《夕阳红》已经走过了31个年头。作为总台最早、也是唯一的老年栏目,《夕阳红》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理念,始终深耕医疗领域,通过权威的报道,做好健康科普,守护老年人的健康。同时,不断拓展健康传播边界,创新传播方式,实现栏目发展的进阶,用不同维度的切口打开无限宽广的健康服务科普议题。

此次《夕阳红》栏目推出的《战癌记》健康科普IP,实现了立意独特、表达创新、融合传播的统一,体现了栏目组用心打造精品,用情讲好故事的担当与专业追求。《战癌记》的出圈,不仅巩固了栏目的影响力,释放品牌塑造的活力,也为健康节目融合创新提供了新借鉴、新启示。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