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新疆好故事|“先生”是位95后

天山网

|

2024-04-25 17:10:32

4月16日,在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马健钧在授课。记者 刘一鸣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一鸣

  马健钧身上有两种气质,一种是饱读诗书富有内涵的“先生”气,一种是敢想敢干敢创新的少年气。这两股子不同的气质,在他身上融会贯通得恰到好处。

  1999年出生的马健钧火了。不久前他参加大语文公开课节目《超级语文课》,用“拆字解字”的方式,带领同学了解新疆的“前世今生”,以“边塞诗”为主要内容,深入讲解《边烽千秋 诗韵悠悠》,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收获观众点赞热评。

  “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出圈的短视频。”面对爆火,乌鲁木齐八一中学语文教师马健钧看得明白,“还得沉淀。我火得不得了,学生寂寂无闻,这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当热点人物回归到日常教学与生活后,记者和马健钧展开对话,聊聊他的成长故事。

   打开文学世界大门的少年

  大学每天徜徉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时,马健钧为自己选择了文学专业深感庆幸:“完全符合我的胃口。可以读想读的书,研究想研究的东西。”

  2018年夏天高考填报志愿时,马健钧也曾纠结过。母亲建议报考政法类大学,他不排斥,但不确定这是不是未来想走的路。他看到当时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千百年前的诗句,如今依然让人内心震动,文学的魅力让他找到方向,“我决定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初中以前,马健钧对语文课没太大兴趣,但他喜欢逛书店,在随手翻开的鲁迅文集中,他认识了更加真实立体的人物,“课本上的他是严肃的,但深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和更多故事后,他变得生动有趣了。”

  打开一本本书,马健钧体会着前辈作家笔下的古今,感受着散文诗歌的美。

  “什么书都读,尤其喜欢小说和散文。读文学作品时,读的是时代的故事,是一段历史。读诗时,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和民族的气节。”马健钧说,很多书也对他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孟子的性善论,让我知道,每个人一出生都有向善的趋势,就看你怎么去培养他,这对我从教有很深影响。”

  那些触碰过的文字,帮马健钧认识着身边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着他的思考力和感悟力。书中藏着的一个个锦囊,每每在他遇事时,化为妙计。

马健钧在参加《超级语文课》时,为学生讲课。图/马健钧提供

  刚火时,马健钧的确迷失了两天,随后他便重温了《甲申三百年祭》,很快意识到如果不能保持头脑清醒,不能坚持正确方向,即使一时取得成绩,最终也难逃失败。

  “这可能就是我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的原因吧。”马健钧说,“我很快就调整自己回归现实,我要教学成果,要让学生能从我的课堂里真的学到些什么。”

  要当老师 就当个不一样的

  大二以前,马健钧还没有做好成为一名教师的准备。

  “遨游在文学世界里的两年,我乐在其中。”马健钧说,由于大学课程设置,前两年他都在研究专业,鲜少接触教师教育类课程。直到大二下学期,他受高中老师邀请回到母校实习。

  上讲台前,马健钧信心满满,多年的学习积淀和丰厚的知识储备,让他觉得站在讲台上定是信手拈来,事实却浇了盆冷水。

  “很尴尬。”马健钧回忆起自己初次登上讲台的情形。只一味传输知识,没考虑学情,没课堂互动,没把握好课堂节奏,“最初的几次尝试,效果都不理想。”

  要好好琢磨教学了,马健钧意识到。作为一名师范生,知识储备是基础,教学是手段,目的是让学生有所获。“作为教师,我的基本功还不过关。”他说。

  之后的时间,马健钧好像又回到了高中时光,坐在熟悉的教室里,听熟悉的老师讲课。只是这次,他听的是门道,学的是讲课方式。“母校老师教了我很多,帮助很大。”马健钧说。

  回到大学课堂,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的教学理念也引发了马健钧的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我要成为怎样的老师?我要提供怎样的课堂?

  “守正创新。这么多年,时代变了,教学也要创新。”马健钧说,他想当个不一样的老师。

  毕业后,他回到八一中学。“对母校有感情,它对学生、老师都有很高的包容度,在这里我有舞台,也有能帮助我的人。”马健钧说。

  一堂《鸿门宴》变成一场“三国杀”

  每堂课,至少有一个创新点。这是马健钧对自己的要求。“就是逼自己找到学生兴趣点,激发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马健钧说。

  高一下学期学习的《鸿门宴》,至今让高二(10)班学生李卓恩印象深刻。这篇文言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晦涩难懂、难度较高。“但我们上那堂课,简直嗨翻了。”李卓恩说。谁也没想到,老师让学生根据原文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主要人物制作卡牌,内容包含该人物的智力值、武力值和技能等。

  “这不就是三国杀嘛!”李卓恩说:“这样的课堂体验以前从未接触过。我们制作好卡牌后,在课堂上分享讨论这么分配的原因,在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课堂热烈程度可想而知,在游戏和辩论中,历史人物项羽和刘邦的人物性格一点点凸显。“读懂人物后,把它结合历史看,就会明白楚汉争霸的结局早有预示。”李卓恩说。

  那堂课也并没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

  “学生有了兴趣,我也趁热打铁,把《项羽本纪》整章内容都打印了出来,作为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马健钧说,语文课是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他希望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丰富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就像我在这次比赛中讲边塞诗,内容距离学生太远了,对于诗歌中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学生很难共情或理解。我讲的时候,会结合当下发生的事,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原来这就是边塞精神,它其实早就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脉当中。”马健钧说。

  在网上,马健钧的课程也很受欢迎。一开始上传是为了记录、求教,作为年轻教师,他想快速成长,但后来他有了坚持的理由和动力。

  “有学生给我留言,说讲得特有意思,他们那边没有老师这样讲,每一课他们都在跟着视频学,还把课堂笔记发给了我,问我能不能一直更新。”马健钧说,这事儿有意义,所以坚持在做。

  “火”的风头慢慢过去了。回归了往日教学,马健钧继续朝着目标努力,“希望能产出一些理论方面的成果。如果可以,我希望每年都能‘火’一次,这说明我在进步……”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