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文化周口 | 磨盘山遐思

周口日报

|

2024-04-19 08:41:59

顾永磊

很多地方是可以“望名生义”的,只要读其地名便知其一二,比如带“山”的地名,自然就会联想此地与山或多或少有关联。即使历经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也能溯本逐源一探究竟,牵连出千丝万缕的渊源,但周口的磨盘山却不一样。

“话说陈州府周家口有座‘磨盘大山’,山上有座‘普济寺’……山下有两条大河经过……”

这是评书《三侠五义》中流传的一个段子,听起来栩栩如生,流传至今,很多人相信若干年以前真的有这么一座磨盘山。

事实上,周口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并无山的存在,“普济寺”倒是香火旺盛了数百年,两条大河即是贾鲁河与沙颍河。但是,磨盘山确有此地,是位于贾鲁河与沙颍河交汇处南岸的一个渡口,一处货运码头。

春暖花开之时,我慕名来到修葺一新的磨盘山,穿过威武的“普济门”,踏上由400多块磨盘铺设而成的台阶,眼前整齐的老排桩和坚固的石墙浑然一体,古朴壮观、韵味十足。北望贾鲁河、沙颍河交汇的壮丽画面,金光波漾的一河春水,生动而形象地诠释了风流、洒脱、奔放、豪迈的气韵,我的思绪也飘到了当年繁华的漕运重镇周家口。

明清时期的周家口伴随着漕运的兴起达到了鼎盛,“水陆交汇之乡,财货堆积之薮”,时称“五方杂处,万商云集”之地。鼎盛时的周家口沿河有码头渡口22处,各省商界会馆10座,各类大小庙宇50余座,脚下的磨盘山就是众多码头中的一处,普济寺就是众多寺庙中的一座。

我在磨盘山上仔细搜寻渡口的历史,摸着那斑驳的石磨盘,看着悠悠流逝的河水,想象周家口曾经的繁华与凄凉、曾经的兴盛与衰落。

遥想当年,磨盘山渡口可是粮食转运码头,在漫长的漕运时代,东来江淮之船,都要在此换船,北入贾鲁河,过黄河北上运至帝都。当年江淮粮船的形状像个元宝,两头翘船头尖,吃水较深,利于分水破浪。到周家口后,沙颍河的水量比之江淮大减,而贾鲁河水道又相对较窄,所以要将货物改卸到一种吃水较浅的名为“对联划子”的船上,才能继续行进北上,而磨盘山渡口的特殊位置,理所当然地成了天然的货物转运集散地。

南来北往的除了漕运船只外,还有诸多盐船、粮船、货船等。遥想当年,运粮的船工、粮商,从富庶的江南出发,一路上晓行夜宿、渴饮饥餐,小心保护粮食不受雨淋、不被河水侵蚀,小心应付着沿途各地的官吏、豪强,提防着神出鬼没的盗贼,不让粮食有大的损失。一路上不知落了多少客愁,来到周家口后,在换乘货船的间隙,才能暂时卸下一路的紧张与疲惫,在磨盘山码头上岸,寻一小茶馆小酌一杯,积攒精神,继续北上。

穿越旧日时光,不知有多少货物在此转运,又有多少人在这里迎来送往。当年繁盛的磨盘山渡口,船桅林立、车马辐辏、商旅杂沓,船夫、挑夫、卖家云集于此,繁华了周家口数百年的时光。

当年的周家口水系是个“十”字形河道,磨盘山码头所处的新街前身是一条与贾鲁河相通的河道,年久淤塞,干旱时无水,汛期到来时,又会淹没大片良田,同时使周边各县受灾严重,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据说,为了治理水患,地方绅士王进士主持施工,将南向的河道填平,并建了一处码头,就在磨盘山所在的位置。由于该码头系土堤土质码头,汛期到来时仍然会决口,依然淹没下游周边各县,未能从根本上治理水患。

真正从根本上治理水患的应该是商水的一位名人赵龙章。

据《商水县志》记载,赵龙章为商水城关镇人,与其兄赵锦章同为清朝嘉庆年间举人。兄弟二人于公元1800年同时考上举人。赵锦章为文举人,先后任福建将乐县知县、山东东昌府知府,他为官清廉,被誉为“赵青天”。赵龙章为武举人,中举后被选授为四川绿营游击,因剿匪有功被提升为参将,屡立奇功后又被提升为副将。后任漳州、汀州等镇总兵时,因捉获海盗及盐枭之功调任台湾提督,坐镇台南五年,保境安民,威名大振。嘉庆皇帝念其军功,赐封他为赵大帅,降旨在其家乡商水县城为赵龙章营建帅府一座,并亲笔题写“帅府第”金字红匾悬挂于门楼之上。

时任台湾提督的赵龙章,回乡时并未在其帅府享乐,而是惦念沙颍河的水患。在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考察后,1821年,他自费修葺家乡的这段河堤。他了解了决堤的原因与土码头的弊端,经过多方论证后,决定建设坚固的石头码头。周家口距离山区较远,采购运输石头成本较高,他便就地取材,在周边收购了大量的旧石磙、石磨,然后用石磙作地基,用青砖砌河堤,用石磨砌成坚固台阶,这样既防滑又坚固。同时,在码头之上修建了房屋、门楼等建筑,修建了一座寨门,上书“普济门”三字。远远望去,本来就已高出地面的码头,加上这些建筑物,更显威严壮观,仿若一座小山矗立岸边。因为台阶是用石磨所砌,群众便形象地称之为磨盘山。

自从磨盘山码头和堤岸加固后,200年来这里再无决口,彻底解决了水患。而磨盘山毕竟是个码头,伴随着漕运的衰退、跨河大桥的修建,完成了历史使命的码头,荒凉是其必然的结局,也是其宿命。磨盘山码头虽然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磨盘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景色迷人的游览胜地。

磨盘山旁边的普济寺不仅香火旺盛,更是一处景点。普济寺规模不大,正殿楹柱上,有清初举人杜耀德题写的对联:“灵毓颍川潮,历五十三参奥义,众生普度;唤醒尘世梦,听一百八杵钟声,大地同闻。”寺内僧人每日敲钟3次,每次108响,钟声清越,周家口三镇可闻。“普济钟声”遂为周家口八景之首。

繁华属于昨天,磨盘山码头早已没有了高高耸立的桅杆、没有了响彻云霄的船工号子、没有了来往卸货换乘的船只,远去了商贾的笑闹喧哗和声闻三镇的普济钟声,暗淡了渔舟唱晚的水墨画卷,经过数百年的风云更迭、岁月洗礼,这里的景色依然如诗如画,沙颍河水依然奔流不息。

远眺蓝天白云下,波光粼粼,繁忙的货船汽笛争鸣、扬帆远航,两岸树木葱茏、桃红柳绿、游人如织,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自然画卷。今日的磨盘山散发着一种诗意,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们在这里感受着码头文化,畅想着这座新港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原载《周口日报》4月19日6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