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艺苑天地|运河西岸

人民艺术家杂志

|

2024-04-13 12:42:40

王斌,特约摄影师,专题撰稿人,曾为《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中国旅游》等多家报纸、杂志拍摄专题。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2309期,内容有删改。


编者按: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一条很特别的河流呢?它或陪伴你成长,或影响你的人生脉络,或带给你智慧启迪,或参与你的喜怒哀乐……它流过喧嚣与寂静,直至流入你的内心深处。于王斌而言,京杭大运河或许就是这样一条河流。他乐此不疲地行走于运河西岸,将感动一帧帧拍摄下来,将思绪一缕缕诉诸笔端。即便“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再,旧时的风光也慢慢地黯淡下来”,也无法带走运河那沉淀了两千多年的魅力。而那些生活在运河西岸的人们,在古老运河的孕育下,仿佛也化作了一条条与运河一脉相传的河。平凡而伟大的他们,已然是流动的文化。


运河西岸


天底下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会成为贤惠、成功的母亲,世上不是所有的河流都被称为伟大、美丽的运河。

古往今来,人们要游山玩水,多数是登山望远,因此就有东岳泰山、西岳华山的“五岳”之排行。在人们的印象中,崇山峻岭,往往是被看作男性的比喻;而河流,除黄河被人尊称为母亲河外,长江、淮河、运河等多数在被历年进行的治理和改道中,失去了往日的温柔和记忆,她们在人们心目中已很难分辨出其原有的模样来。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就是这样的一条人工河流,她全长约1794公里,迄今为止,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她在气势上没有黄河的雄浑壮丽、浩浩荡荡,也没有长江的奔腾向前、永不回头,不过从经济作用和中国文化起源与发展上来讲,京杭大运河更应该被称为母亲河。两千多年来,南来北往的船只,就在此运载着中国历代的繁华与传承,让中国这艘巨大的船,平安行驶到现在。

走在运河西岸大堤上的母子(王斌 摄)


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浙江杭州,在经过山东济宁时,正好是全程的中点。

数百年来,当南来北往的船只在这一小城镇停靠歇息时,它们既带动了这一城市的繁华与兴旺,也积淀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时代总是飞速地向前发展,运河两岸边的船只逐渐稀少,两岸的喧闹声也渐渐地平息下来。往日被视为命脉的漕运废弃之后,运河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再,旧时的风光也慢慢地黯淡下来。每当我在运河岸边拍摄时,凝望着落日,洒满余晖的运河水,依然在顽皮地流淌。向南运输煤炭的船只,缓缓地从我身旁游过,时不时拉动一阵船笛,这才将我的思绪由远古拉回现在。回头望时,夕阳西下,运河以其丰腴的身姿,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魄力。

一向好动的我,喜欢带着相机拍摄身边的景与事,也喜欢与朋友们一起骑着自行车行走在乡间,以释放工作时的压抑和心头的无奈,运河西岸正是适合骑行的一条路。我们在运河堤岸上骑行,走过乡间的土路、两侧碧绿的丛林,欣赏着运河两岸美丽的风景,在此边骑边摄,获得的更多的是欢快与兴奋。2010年初,我重病一场,不得不放下平日里对运河系列专题的拍摄。我躺在医院冰冷的床上治疗休养,在运河西岸拍摄时的场景还时时闪现在脑海中,恍然明白,这身边的影像,正是中国当前运河文化演变的一个缩影,是两千多年来,运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场景。在我身体各项指标逐步恢复正常后,业余时间我便重新开始了对这一运河专题的跟踪拍摄,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我的拍摄主旨。

一群鸟儿飞过运河西岸(王斌 摄)

但是,与城市的喧嚣相比,中国的农村已沦落为空空的村庄,静得有时会让你很不适应。与拍摄其他运河纪实专题相比,喜欢拍摄人物生存状态的我,如何能拍到在运河西岸生活的人们成为我这次拍摄时遇到的一个难题。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的黄金水道和交通要塞,人们对她的开凿与治理,都是为经济和生活服务。我在拍摄中,在用相机记录着我眼中的运河景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关注生活在运河西岸的人们,并放弃以往重点拍摄某一代表人物的思路,而采取普遍关注在此生活的一个群体的做法。正是运河养育了这个群体,滋润了他们的庄稼;是运河的风情,让他们在运河岸边的生活习惯,渐渐地融入了他们的血液。

运河西岸正在使用传统工具播种的一对夫妻(王斌 摄)


曾有人说,京杭大运河和长城,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所刻画的两条有形的线,长城是一撇,运河是一捺,她们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她们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与长城一样,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建筑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一样,她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见黄河不死心。作为摄影人,好像每个人都有一种长城情结,对长城的偏爱也是近年来摄影快速发展的一个见证。因此,雄伟的长城,就成了摄影人镜头里的美丽影像。但数十年来,拍摄运河这一伟大工程的摄影师,实在是少之又少,见到黄河都死心,如何去拍摄这貌不惊人的运河呢?

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对于一个沿运河拍摄多年的摄影师来说,拍运河比拍长城更有价值。这个观点不一定能让所有人认同,但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这一事实已经不可否认。

运河西岸的晨雾(王斌 摄)

长城专家曾说,长城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和平”作用,她避免了战争,更多地让大家能够和平共处地生活,为中华民族共同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而运河的作用是“和谐”,她是南北的一种交流和沟通,包括经济上的沟通、文化上的沟通、科学技术上的沟通。时至今日,长城的防御功能已经早早地失去了,但运河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仍是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只是从镜头的视觉里,她没有传统的视觉冲击力,没有美丽壮观的画面凝结在胶片上,运河太平凡了!

随着中国摄影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家更多的是钟情于用摄影来展现美,然而,摄影的功能不只是展现美,摄影的记录功能才是它应有的本来面目。活着的运河是生动的,她有太多的文明传承、历史沉淀、人文景观和民俗民风,她需要更多的摄影师来思考、来拍摄。

大运河,用她的身躯孕育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运河,他们质朴、纯净的内心更是受到了古老运河的洗礼。这里的村庄大都依河而建,虽然,河的对面就是发达的城市,但这里完全听不到城市的喧嚣,如一个祥和、恬静的世外桃源。一代代靠着运河而生的村民们,少了冷漠,多了些热情,他们简单而真诚的笑容,你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在这里拍摄,无论是路上的行人,还是农田里劳作的农民,抑或在村头闲聊的村民,他们对待来访者的询问总是热情地解答,毫无半点避讳与隐瞒。来这里拍摄的次数多了,我也成了一些村民的朋友,还被邀请到他们家里做客。在一次次感同身受地处于他们的生活之中,面对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时候,我更多的是默默地用镜头把他们记录下来,记录下运河的点点滴滴。

运河西岸背小孩的男人(王斌 摄)


岁月无情催人老,时光悠悠多坎坷。千年运河,在我们面前已经变得苍老、日益残破了。

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济宁在运河东岸开辟了一条滨湖大道,原有的许多运河景观已经消失,运河岸边原以运河为生的人们所在的房屋、船厂和码头都已经被拆除,原有的以运河为生的原生态景观已经逐渐融入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中。而在运河西岸,仍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这里还是老运河原本的景色,还保留着运河深深的文化底蕴。

尽管运河西岸尚且保留着其原本景色,而她也正面临着被“修整改造”的命运。我在运河西岸拍摄,能看到很多的空地,既没有庄稼生长,也没有建筑,只有零星的煤炭渣散落在地上,这里都曾是运河码头。在改革开放后,运河两岸已经建成很多大大小小的码头,因此发展了许多运输船队,很多人都来这里打工、包船,他们靠运输船生活,吃住在船上。这些码头带动了附近村庄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政府逐渐重视环境及旅游发展,因此取缔了这些码头,对两岸的环境做出整治。昔日的繁忙码头,如今也仅能从此处散落的煤炭渣、用于停靠船只的石墩,以及靠在岸边的几艘破旧船只的景象中加以想象。在这里,还有一家人住在船上,他们就曾经在此做过运输船的营生,现在只是在城里干些零工。没有这些煤炭码头,这里的环境是改变很多,少了些尘土。我在拍摄中了解到,这家人的愿望是希望能够发展一下运河旅游,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船上开一家船上餐厅。

运河岸边的一个农院(王斌 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是她的根,文化是她的魂,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在与时俱进、富国强民、誓创现代文明的社会浪潮中,任何一种忘掉历史、抛弃文化的精神文明建筑,最终只能是一座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被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几十年来,人们时常会听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的革命号角,而有一种声音却在慢慢消沉,那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保护与延续。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京杭大运河,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她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更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到了紧要关头。

运河,我们将如何保护您?

正在被开发的运河西岸,但也许人们还不知道该如何对她进行关爱与保护(王斌 摄)

运河西岸的路口(王斌 摄)

运河西岸一个正在放羊的老人

运河西岸的一条小路,现已消失(王斌 摄)

运河西岸被弃的艺术塑像(王斌 摄)

运河西岸的一个男人和他心爱的狗(王斌 摄)

(完)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