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数字化如何助力区域统筹,实现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羊城网

|

2024-04-10 13:01:38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持续深化“双减”,大力发展数字教育。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巩固深化“双减”成果,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引领教育变革创新。

课后服务是支撑“双减”有效落地的重要载体,数字化是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项。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帮助家长解决急难愁盼,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民生工程,课后服务关乎国计民生。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是大势所趋。

“双减”开展以来,各地课后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付卫东看来,服务收费及资金使用不规范,服务变形;服务内容同质化,教师资源短缺;缺少区域统筹机制及数字化支撑,无法盘活更多优质资源;缺乏数字化管理能力,增加教师负担;参与教师未能及时获得报酬或报酬分配不合理,积极性不高等仍是一些学校或地方有待补齐的课后服务短板。2023年12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各地执行课后服务出现的关键问题予以指导,旨在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质量。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更大规模开展应用示范,更高质量开发汇聚资源,更智能化发展数字技术。

双减政策落地要有一个过程,要久久为功。推进教育数字化,有助于增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动能,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标准规范,提质增效。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除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广参与”外,如何为课后服务插上数字化翅膀,确保课后服务“提质量、上水平、增价值”,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需面对的新课题。

区域如何提高站位,前瞻统筹,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以数据驱动,促进“双减”督导治理的可视化,助力区域特色的构建打造?如何在家校社背景下形成育人合力,更好地育人树人?

做好课后服务,区域整体统筹落细落深“双减”

课后服务是一项民生实事,是以学校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的教育形态。将课后服务组织好、服务好,有助于让教育回归本质,强化学校高质量育人主体地位,有效支撑“双减”落地,充分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积极推动立德树人工程。

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方需求,整合资源破解课后服务难点堵点问题,是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重中之重。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基础教育要把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放在突出的位置。围绕“落地‘双减’,提质增效”要求,多地立足区域、学校实际,整合区域及学校资源,探索出服务内容“1+X”、学生参与“双拓展”等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在每周五天、每天两个小时的校内课后服务时间里,兼顾作业辅导和多彩拓展活动,形成素质教育导向、课程内容多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后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课后服务参与率、满意度、丰富性、内涵化,旨在增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构建五育共融育人新生态。

但部分区域和学校依旧“唯分数论”,对课后服务重视不够。且由于课后服务尚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部分区域课后服务开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与期待。

基于上述难点,积极推进课后服务数字化管理执行,通过数字化赋能,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全流程管理,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提高课后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资金安全、数据安全前提下,可轻松实现区域“双减”督导工作的直观可视,帮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区域“双减”工作,掌握“双减”工作落实的真实情况。

用好课后服务,可增强学校教学管理能力及教育服务综合能力、提高育人连贯性及育人质量,助推强校强师工程,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024年3月,《 中共桂林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拓宽课后服务渠道,第一,以本校教职工为主、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第二,通过线上教育资源开展;第三,联合公益组织开展,动员社区、志愿者团体等公益组织力量入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第四,引入社会机构开展;第五,发挥校外育人场所优势开展,如少年宫、科技馆、高科技企业、博物馆等。”

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持续巩固深化“双减”成果的关键。加强督导,有助于课后服务提质增效。2022年7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责任督学“双减”实地督导工作指引》中,将课后服务纳入双减实地督导要点,强调“一校一案”原则,就健全课后服务管理、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五个维度10个子项,对课后服务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及指导。各地也陆续加强课后服务监管督导,确保课后服务更规范有效。


创新课后服务,打造区域特色新引擎

“双减”工作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构建分层分龄分阶的课后服务体系,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区域教育特色打造,实现与教育薄弱地区优质资源共享,“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补齐课后服务发展的短板。

在落实“双减”、“做负担减法”的同时,结合校情教情学情,通过丰富优质的课后服务课程“做质量加法”,为学生全面发展留出更多空间。提升拓展类课程推动五育并举,大大增强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让学校教育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多姿多彩。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二小学课后服务阅读课

广东省清远市广大附中美林湖学校课后服务军警课

云浮市郁南县西江实验学校课后服务软笔书法课

课后服务以优质课程及活动资源为载体,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建立“课程群”并实行分层教学,以满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与学生的特长培养和发展链接起来。将常规课程、课后服务、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加快实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常规课程为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提供指导和方向,其中一些课程模块如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部分学科拓展课程是课后服务课程的直接来源,在保证课后服务开齐开足的同时反过来为常规课程“瘦身”,减轻师生负担,释放常规课程活力。同时强化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以保障课后服务课程质量的提升,监督评价贯穿课后服务开展的全过程,“五育”并举完善学生发展评价系统,“全程伴随”实现全面数据反馈,“规模化”因材施教,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和区域特色化打造。如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探索“人工智能+”课后服务新方案,创新供给学生“学习资源库”,精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小初高一体化贯通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体系,以不同级段任务驱动为核心,实施信息科技课后服务课程,为学生搭建新型选课与学习空间。

课后服务是系统工程。当前,诸多育人资源散落在社会各个单位,处于一种“惰性”状态,有待挖潜与激活。部分地区、区域和校际间由于资源差异化程度大、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各所学校的课后服务保障条件悬殊,课后服务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营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未能对课后服务的质量、效果、学生和家长满意度进行考核,缺乏对课后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的监督。

课后服务有助于充分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功能,强化德育和实践活动课程,增强课时安排灵活性,扩大学校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自主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线上线下相结合,贯通执行,动态调整,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要求,为下一阶段将课后服务素质培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构建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模型和质量评价体系等奠定实践基础。

教育强区,人才强区,强校强师,特色打造。以课后服务为支撑载体,以“双减”深化落实为方向,促进区域教育特色发展、实质提升,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健全经费保障 合理合规推动数字赋能全覆盖

部分区域的课后服务专项资金未能有效使用,制约着课后服务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性不足。如“课后服务费用清单不明晰、有潜在财务隐患以及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收入给付难”等。据此,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强化课后服务经费保障。

2022年3月,黑龙江印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质量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出台相关办法,积极推进教师‘弹性上下班制’,统筹域内公办(校内+校外)教育资源,保障资源不足学校的课后服务。”,同时“课后服务费的劳务报酬要体现按劳分配、优绩优酬,公平合理的原则,各学校要建立与岗位职责、实际工作量、工作业绩相一致的分配机制,重点向一线教师倾斜。参与课后服务管理及后勤保障人员的劳务报酬原则上不应超过一线教师的平均水平。”

如果缺乏线上线下贯通的课后服务模式,仅采购课后服务平台,相关落地执行分散交由不同的中小机构,不仅监管难,还可能引发潜在社会矛盾,既无法正常保障课后服务专项资金的安全性,也无法保障落地执行质量,且规模化开展、特色化打造均无从落地,区域统筹监管更无从实现。利用数字化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是破解这些困境的有效路径。

从政策维度,亟须建立明确课后服务实施标准及评价标准,并将相关考核纳入区域绩效考核,从观念上提升对课后服务的重视。同时,加强督导及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将课后服务督导列入教育定期巡视督导范畴,创建课后服务数字化创新示范区、遴选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表示,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及时总结、广泛宣传典型经验和实施成效,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课后服务是民生工程,也是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载体。《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通知》《全国中小学管理服务平台课后服务系统数据对接标准(试行)》等政策文件的发布,为推动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信息化校校全覆盖、与国家统一平台完成数据对接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平台化数据化管理维度,在实践实施课后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利用平台化管理,以“互联网+数字智能化”赋能课后服务是核心。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全局监管区域内课后服务开展数据、双减落实情况,为区域教育特色化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地基,针对性推动课后服务资金合理合法合规有效使用。如专业课后服务管理平台今托管平台,从家长选排课、报名、费用缴纳、智能分班,从学生请假到教师考勤,从课程评价到教师课酬结算等云端实现,利用数据仪表盘让课后服务督导管理可视化,在提质增效的同时,可有效规避乱象。

从落地执行维度,利用数字化课后服务管理平台,保障课后服务能够系统化、标准化、细节化、流程化地高效执行,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全流程管理,实现对课后服务资金、资源、师资、场地等的有效利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不是数字化,而是转型。在数据化赋能后,要实现教学方式、课堂结构、个性化学习的转型。

从拓展资源供给渠道维度,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优质社会资源,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在2023年6月3日下午中小学课后服务生态论坛暨课后服务数字化创新研究院成立仪式上发表主题演讲,认为“课后服务课程设计要坚持课内、课外一体化,立足学科之间内在关联,坚持五育融合的价值性、学科整合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资源供给的多样性相结合,构建活动、知识、社会的融合体系。”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要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作为课后服务最基本、必备的项目,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制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健全第三方机构进校园机制。

从科学化维度,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供给,可更好地匹配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要求。强化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衔接和一体化设计,以形成课内与课后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新型学校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构建一个全面而灵活的教育服务快速响应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发展,利用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构建多种形式、灵活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智能化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

从实现效能,提升管理能力维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与教育薄弱地区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来提升课后服务管理效能。一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育人水平;二是落实全面育人的要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三是促进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减轻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此外还须健全课后服务数字化平台使用监测通报机制,加快推进课后服务数字化管理校校全覆盖。如今托管平台借助“50%SaaS+50%线下”的“互联网+数字智能化”的课后服务创新模式,在探索清楚课后服务在线下执行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难点堵点问题后,用线上平台更精细的管理模式提供解决方案,安全、有效地推动了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在确保资金安全、数据安全前提下,全面实现“双减”督导管理工作的可视化,局校可轻松统筹区域课后服务工作,科学决策,做好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进一步探索数字赋能,将教育数字化贯穿基础教育育人全过程和渗入各个环节,加快数字教育势能释放,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质量提升、学生多维评价。

“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课后服务工作是落实“双减”政策、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课后服务未来势必明确具体发展指标,建立质量评估模型,挖掘更多优质资源,以数字化、信息化,快速稳定实现“双减”之下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是必由之路。各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应坚持把课后服务作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不断激发区域和学校办学活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真正让“双减”落地见效,让数字化为区域教育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