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张丽娜:重症医学的挑战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医师报

|

2024-04-08 17:52:22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重症医学就是这样一份职业,尽管很辛苦却很有成就感。当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时,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感,让我觉得再辛苦都值得去付出。”从事重症医学专业20多年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丽娜教授对监护仪报警声和电话铃声形成了条件反射,无论几点,无论在干什么,一听到就立马会作出反应。“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值得医者全力以赴。”是张丽娜和她的团队坚持的原则。她常说:“重症患者在哪里,重症医生就应该在哪里。”这是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也是医者对誓言的践行。


机缘巧合  选择重症医学我很幸运

凭借天生的聪慧和后天的不懈努力,张丽娜14岁便参加了高考,当时学校的建议是希望能报考中国科技大学少儿班。“最终选择医学更多是来自家长的建议,在我们父母等老一辈人的眼里,生老病死是常态,医学作为一个一直被需要的职业,‘养活自己’应该不成问题。”就这样,张丽娜开启了医学生涯,当时学的是麻醉专业,于是毕业留校时,张丽娜留在了湘雅医院麻醉科。


彼时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中心ICU)是麻醉学系创立的,张丽娜在ICU轮科时遇到的一个病例给她内心带来了巨大冲击,让她立志于从事重症医学,并且将“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全力以赴”作为了毕生的执业原则。


这是一名年轻女子,为了追求美,服用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保健品减重,服药过程中出现了过量中毒现象。“当时这个病人反复十余次心脏停跳,我的硕士生导师艾宇航老师领导团队展现出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反复抢救,找到了药物致低钾导致反复心脏停跳的原因后,针对性地开展了血液净化治疗并进行“超常规”补钾治疗,一直守在床旁照顾,直至病人转危为安。这样的救治过程给我当时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尽管很辛苦,但当你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


就这样,在2002年考取硕士研究生时,张丽娜毅然选择了重症医学,一做便是20多年。“对我来讲,选择重症医学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重症超声  从传统技术中探索出新内涵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人平静的生活。作为一名重症医生,张丽娜主动请缨奔赴在抗疫救援第一线。援鄂期间,针对当时新冠重症病房医疗资源受限的现状,张丽娜第一时间将重症超声运用到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通过重症超声对患者的全身器官功能进行评估监测,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动态监测治疗效果,在COVID-19重症患者的气管插管时机、俯卧位通气、血流动力学管理以及静脉通路、营养通路建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症超声是近些年急危重症领域的十大进展技术之一,具有床旁、动态、实时、可重复的特点。“我们10年前就一直在把这样的一个传统技术用在重症病人中间,指导诊断和相应的治疗,与传统超声不同的是,重症超声更注重解决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问题,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快速找出休克、呼吸功能衰竭的原因等,一直是我们团队的一项核心技能。疫情期间,由于医疗资源受限,对于无法行肺部CT的患者,重症超声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可提供肺部影像学筛查,帮助早期诊断和分级预警,启动治疗。相比于肺部CT,重症超声可以实现床旁动态评估,进行多目标整合评估,与其他监测手段共同获得重要监测和评估数据,可贯穿于呼吸衰竭原因筛查,肺部病变评估,肺保护性通气治疗实施、心脏动力学评估和循环管理策略制定、ECMO管理等全过程。”


根据一线抗疫经验,2020年3月,张丽娜团队在国际重症医学权威杂志Intensive Care Medicine上在线发表文章,首次向国际同道推广了新型冠状病毒肺部超声影像学特点,运用肺部超声指导COVID-19患者的诊治经验。文章发出后,张丽娜收到了来自多个国家医护人员的咨询,为阻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国际流行贡献了湘雅力量。


为提升新冠患者重症救治的规范性,2022年,张丽娜带领团队牵头起草《湖南省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救治建议》、《基于重症超声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建议》,举办“湖南省新冠感染重症救治能力提升课程”“一线面对面”等培训,惠及30万同行,实现跨区域同质化救治,有效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



发挥科室特色优势  提升重症救治能力

作为国内成立较早的重症医学单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于1989年开始筹建,从最早成立麻醉学系下属的重症医学教研室,到筹建ICU临床单元,再到1990年正式运行,此后的三十余年,科室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长和特色。


张丽娜接任主任以来,带领团队在提升重症救治临床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推动重症救治规范化同质化发展作出了大量努力。“我们既往在临床中发现,很多脓毒症或心脏停跳后的病人,颅脑功能障碍对其以后的生存率有很大影响。重症创伤性脑损伤、脑卒中这类病人致残率非常高,如何在渡过了重症阶段后有更好的神经系统的结局和预后是临床迫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此前在ICU里很少有床旁脑功能监测和基于脑监测的重症患者脑保护管理,整个行业都接近于空白状态。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和疑问,张丽娜带着团队一直在探索哪些技术可以在床旁开展。经过10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基于传统脑监测技术的“重症脑功能监测及脑保护治疗”理论和应用体系。


“在临床实践中看到很多病人从这样的方案中获益。原来可能会出现脑死亡或植物生存的这类病人,可能几个月后发来他自己去炒菜,生活自理的视频,确实令人非常兴奋。我相信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未来可以有更多的方案和技术集中在这个领域去解决问题。”


如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是华中地区首屈一指的重症救治中心,擅长神经重症、脓毒症、急性循环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疾病诊治,尤其在重症神经领域救治水平全国领先。


除了不断创新技术,作为国家重症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兼重症神经专业组组长、湖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南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张丽娜非常关注重症救治的同质化发展。为此,她在省内成立了湘雅重症医学专科联盟,辐射近200家单位,为基层造血,推动重症诊疗水平快速提升。“新冠疫情三年,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在重症救治能力上的短板和不足,我们迫切需要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推动重症学科整体能力的向上提升。”


“未来,我们将继续从强化基础和创新两方面开展工作。”张丽娜说。


是挑战,也是魅力所在

作为一名20多年的老重症人,张丽娜认为,从全球来看,重症医学的起步发展和传统学科相比都比较晚,且每次伴随一些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才能看到重症医学的飞速进步。同时,重症救治需要各种脏器功能支持,因此重症医学的发展又离不开医学技术、工学技术的进步。


从疾病救治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疾病都可能导致重症状态,这种疾病进入重症状态时,会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此时患者的状态与最初导致患者住院的基础疾病已完全不同,需要医生在床旁快速找到什么原因导致病人出现这种危及生命的重症变化,也就是寻找重症病因和它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机制。“因此,对于我们重症医生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当你站在病人床前的那一刻,病人是一种很危险和极其严重的状态,你有没有能力快速去发现重症病因?有时没发现,可能病人就会生死相隔。但如果你洞察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及时采取了干预措施,又‘恰巧’是引起变化的最核心病因,可能就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


这对于重症医生来说,心理、能力上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对于张丽娜而言,这些挑战恰恰也是重症医学的魅力所在,鞭策着她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我觉得重症医学是一个职业倦怠感很少的科室,因为每天有非常多的知识需要去学习,非常多的技术要去掌握,当你逐步去走向成熟,当你用所学的技能救回患者,职业获得感、内心的满足感会扫除一切疲惫和彷徨!”



来源:医师报


编辑/排版:黄玲玲

审核:许奉彦 裘佳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