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竞逐新质生产力 深圳劳动者向“新”而行

深圳发布

|

2024-03-15 16:58:29

 清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的研究室已经灯火通明。因“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刚从北京捧回奖杯的俞大鹏院士和徐源研究员,已经开始了繁忙有序的科研工作。


更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俞大鹏院士等不断突破创新的新型劳动者,则给深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做了最好的注脚。

竞逐新质生产力未来,如何能让劳动者技能晋级,让新质生产力工具真正为“人”所用。这是时代发展给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出的命题,也是深圳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尖子生”的必考题。


人才成群聚集

科技创新好消息不断


创新之道,关键是人。


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新型劳动者代表现代劳动力的转变,通常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强的学习能力,新型劳动者队伍既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研人才,也包括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工具的应用型人才。


量子的“纠缠”特性,一定程度上也类似深圳与人才之间的相互“吸引”关系:无论相隔多远,都会互相影响。俞大鹏说:“我们不遗余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宽松科研文化氛围,仅去年我就去省外做了三四十场讲座报告,拿出真诚和热情来告诉年轻人,这里是他们学习成长的理想之地。”


深圳是否真能吸引高素质人才?数据是最好的说明:2023年,深圳新引进人才入户15.67万人,就业登记人数创新纪录,达到1255.95万人,其中非深户籍的占了一大半;人才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当选两院院士4人、外籍院士2人,引进全职院士7人;新增高水平创新团队31个、高层次人才超2000人、高技能人才3.2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36.4万人,增长7.1%。


人才成群汇聚,科技创新这个“主战场”便好消息不断。进入2024年,人才喜报继续刷新: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公布,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获最高成就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镇、南方科技大学游昌盛获优秀青年奖。


如今,打开世界“原始创新版图”,在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深圳赫然在列。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布的《2023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显示,深圳在全球50座科创城市中排名第二。


搭好筑梦台

支持新型劳动者勇闯无人区


支持更多的新型劳动者勇闯创新无人区,深圳正稳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既要做好人才培育的“后勤部长”,搭建平台、匹配资源,也要打好人才发展的“强心针”,为人才“减负松绑”。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大科学装置正平稳运作,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也将在今年建成投入试运行。全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光明区围绕生命、信息、新材料三大主攻方向,布局了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


搭好筑梦台,逐梦人自来。归国一年多的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深圳有了多个身份:深圳湾实验室主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她透露,围绕着神经与精神类疾病、传染病、自免疫疾病、生殖发育与老龄化、神经生物学、系统与计算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越来越多世界顶尖人才和深圳“双向奔赴”,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目前已有 70余位优秀人才全职加盟,独立领导实验室。近日,深圳医学科学院还宣布与西湖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在最繁华的地方,为基础研究安放下一张张安静的书桌、一台台记录思想火花的电脑,是深圳重视前沿科学投入的体现;为人才引育出台一条条政策、打造一个个平台,是深圳重视高素质劳动者的态度。


去年11月1日的深圳人才日,深圳重磅发布《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30条人才新政,“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的态度,展示深圳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重视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更贴合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深圳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20+8”产业集群,塑造了以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不断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正在推动着人才培养方向悄然转变。这一点,身处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朱熹最有感触:“我们会更关注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整个架构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深入的思考能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他们要有主动拥抱新技术的意识,还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动力,高校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为发挥好高校成果转化优势,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等政策,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夯实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成果转化”环节。


来自深圳高校知识产权创新服务大数据平台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深圳高校的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正不断提高。2023年1-6月,深圳市高校全球专利申请公开量共计2573件,新兴产业领域公开的全球专利,主要集中在下一代信息网络、互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新兴软件及信息服务等产业。2023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深圳共有5所高校的32位科学家入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参与的科学研究先后入选2022年、202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校作为深圳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培育的重要平台,正持续为深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最强大脑”支持。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