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大家|沙飞:烽火征程里的摄影艺术家和职业军人(上)

人民艺术家杂志

|

2024-03-14 18:16:52

沙飞(1912—1950),原名司徒传,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被誉为“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1926年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当报务员,1931年在汕头电台当报务员,193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华北前线。1937年9月在山西太原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1937年12月在河北阜平参加八路军,先后担任抗敌报社副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2308期,内容有删改。


沙飞,一个传奇又遥远的名字。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摄影天地里横空出世,不但不失时机地投身抗日洪流,而且以舍我其谁的摄影精神,用影像记录历史,更以影像音符的交响奏鸣形式完成了人生的升华。他是战时新闻摄影师的典范,我们不会忘记他,就是为了不忘记真实的历史。

沙飞 《保卫国土,保卫家乡》


▷ 投笔从戎,立志报国

沙飞,本名司徒传,1912年出生于广州一个药商家庭。父名司徒俊勋,开明且爱国,对沙飞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在彼时中国最开放、最激进、最活跃的革命基地广州,沙飞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高小毕业后,沙飞考入广东省无线电专门学校。1926年7月,北伐革命军从广州分三路挥师出征,这位刚从无线电专门学校毕业的14岁少年,为时代的革命精神所振奋,毅然报名从军,参加北伐。

沙飞旧照

就这样,“军人”成了沙飞步入社会后的第一个职业。沙飞被编入第一军电台当报务员,随部队乘船到达上海,随后进军宁波、徐州、济南、天津、北平等地。在军队中,他虽年龄最小,但收发报技术熟练。紧张、劳累、艰苦的军旅生活,使他锻炼了体魄,磨炼了意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胆识。

从14岁到19岁,由少年成长为青年。这样迥异于同时代文化人的个人成长经历,奠定了沙飞与烽火战场结伴一生的事业基础。此后,他以电报机和照相机为战斗武器,演绎了文化人从军的非凡特例。

沙飞旧照

▷ 收获爱情,结缘摄影

1931年,沙飞进入汕头无线电台工作。工作之余,他保持着爱学习、爱追求光明与真理的劲头,鲁迅、茅盾、郭沫若等的作品对他的革命思想的启发起了极大作用。在工作中,他与电台的同事王辉相知相恋,并于1933年步入婚姻的殿堂,建立了一个有文化又有情趣、温馨而浪漫的小家庭。

沙飞的摄影创作生涯也因小家庭的建立而拉开了帷幕。为了给甜蜜的时光留下痕迹,二人决定购买第一台相机。从此,沙飞对这个“小黑匣子”爱不释手。他“忍受了一切痛苦和非难,埋头苦干了两年多,从黑暗中摸索出一些门径了,在新闻摄影的学术和技术上打下了一点基础”。

1933年,沙飞、王辉夫妇蜜月旅行至苏州狮子林,沙飞自拍

1935年,沙飞前往汕头南澳岛拍摄当地民情。这次行程并非简单的采风,沙飞决心要用一个个真切的镜头呼唤国人:日本人正在觊觎我国东南边陲!随后,他的作品在多家媒体上发表,他通过照片传递出明确的意图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同年,沙飞加入上海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并以早期作品参加展览。次年初,他在一本外国画报上看到几幅反映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1914年6月到访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族一青年用手枪打死的场景的历史性照片,他深受鼓舞地说道:“我要当摄影记者,要用照相机记录历史!”

1936年11月,《生活星期刊》刊登沙飞摄影组图《南澳岛——日人南进中的一个目标》

▷ 舍家弃业,投身摄影

1936年,沙飞从前进的刊物上看到抗战形势将临。怀抱着对摄影的热爱,他在1936年8月放弃了无线电台的工作,离开了家人,孤身跑到了中国最西化的城市——上海。

不久后,沙飞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他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世界美术经典,汲取营养,一方面走上街头,寻找、捕捉着世相。他展现出作为摄影猎人身手矫捷的特质,壮志凌云地游走于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拍摄出《生命的呼喊》《人力车夫》《码头工人》等触动人心的照片。

沙飞 《生命的呼喊》

沙飞 《码头工人》

1936年9月,沙飞与上海的左翼木刻家们取得了联系。10月8日,在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沙飞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倡导人鲁迅先生,并拍下了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的珍贵画面。当时,鲁迅的病情已十分严重。

10月19日,鲁迅去世,沙飞悲痛万分。在争取之下,沙飞用照相机记录了鲁迅葬礼的全过程。后来,《作家》《中流》《生活星期刊》《良友》等刊物又刊登了沙飞拍摄的鲁迅的照片。与鲁迅的短暂接触,影响了沙飞的一生。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沙飞依然珍藏着鲁迅先生照片的底片。

沙飞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其一)

为了发表这些照片,沙飞想给自己起一个笔名。他热爱祖国,向往自由,希望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因此,他便以“沙飞”作为笔名。

1936年12月3日至5日,沙飞的首次个人摄影展览在广州长堤基督教青年会举行。战祸频繁的年代,沙飞在摄影事业上的投入已经使他忽略了对妻子、孩子与家庭的责任。几次沟通无效后,妻子给他写了一封要求离婚的信。沙飞的心被深深刺伤,但痛定思痛后,他选择了摄影,同意离婚。

1936年10月25日,《生活星期刊》封面刊登沙飞拍摄的鲁迅照片

1937年1月初,沙飞到达抗战文化名城广西桂林。6月25日至27日,他在桂林初级中学举办了第二次个人摄影展览,共展出100幅作品,产生了轰动效应。就在摄影展览闭幕后的第10天,也就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打响了。

8月15日,沙飞在《广西日报》上发表文章《摄影与救亡》,第一次向公众宣示了自己的“摄影武器论”思想。民族危亡时刻,他要用照相机记录历史,记录日寇的残暴,记录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勇抗战。文章刊出后,沙飞旋即动身前往华北抗战第一线,履行诺言,从此,再没有回头。

1937年8月15日,《广西日报》刊登沙飞文章《摄影与救亡》

▷ 奔赴前线,施展抱负

1937年8月,沙飞怀揣“拯救民族危亡”的宏大志向奔赴山西太原。经介绍,他作为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进入位于五台山的八路军总部采访。在这里,他先后拍摄了《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系列、《塞上风云》、《八路军收复紫荆关》、《沙原铁骑》等大量反映八路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优秀摄影作品。

1937年12月,沙飞在聂荣臻的支持下加入八路军,进入革命队伍,并被破格提拔为晋察冀军区(也作“边区”等,下同)政治部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社副主任(副社长),主持工作,主编《抗敌报》。

沙飞 《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其一)

沙飞 《塞上风云》

1938年5月,连续高强度的编辑工作让沙飞病倒了,他被派往五台县耿镇河北村的晋察冀军区卫生所休养。养病期间,沙飞遇到了率领医疗队从延安抵达五台县金刚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的白求恩。

白求恩来自加拿大,是一位胸外科专家。他多才多艺,喜欢文学、绘画,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来中国之前,他特地购买了一台新型的带有柯达镜头的“莱丁娜”照相机,后来他还成为八路军的一名业余摄影师。

沙飞 《白求恩在模范病室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

相同的兴趣爱好,使两个异国影友很快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此后,沙飞先后拍摄下了《白求恩在模范病室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白求恩和木工一起制作医疗器械》《白求恩和自卫队员》等感人照片。

白求恩医术高明,但他手术时有个不戴橡胶手套的坏习惯。1939年11月10日,八路军战士和乡亲们抬着因手术感染而病重的白求恩来到河北唐县黄石口村。12日凌晨,白求恩不幸去世,年仅49岁。

沙飞 《白求恩和自卫队员》

噩耗传来,沙飞心如刀割。他星夜驰马,于17日下午赶到于家寨,在白求恩的遗体前,拍摄了白求恩的遗容、灵堂等珍贵的历史镜头。白求恩去世前在写给聂荣臻的信中专门留下遗嘱——“照相机给沙飞”,即他心爱的“莱丁娜”照相机。当沙飞手捧着白求恩馈赠给他的遗物时,不禁泪如雨下。

这部相机是沙飞短暂一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它见证了白求恩与沙飞之间跨越国度的深厚情谊。沙飞特别珍爱它,此后一直将其随身携带,并用它拍摄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大量历史画面,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白求恩遗赠沙飞的照相机


【本文经沙飞先生之女王雁女士审阅,特别感谢王雁女士对本文给予的大力支持。】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