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千里岷江,串起一颗颗“非遗”明珠

《祖国》杂志社

|

2023-11-15 15:23:15

 深秋时节,笔者走访了川西岷江流域。在饱享大自然伟力造就的山川壮美的同时,近距离探访了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述先民的传说与故事,观赏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与工艺。其情其景,犹如走进了多姿多彩的古今人文画廊。

每一个文明都少不了一条“母亲河”的哺育

一曲悠远、苍凉而又古朴的羌笛,令我脑海里再度映现出白雪皑皑、流水淙淙的岷江源头,思绪随之飘向辽远的时空。

                         

【羌笛传承人赵昆吹奏羌笛】

【发源于岷山的岷江,是大自然赐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藏、羌、回、汉等民族的“母亲河”。 杜跃进 摄】

“很久以前,地球南部有一个名叫冈瓦纳的大陆。在经年累月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分裂,四处漂移。大约6500万年前,向北飘移的印度板块撞上欧亚板块,往北挤压遇到塔里木盆地刚性板块,往东挤压又遭遇四川盆地刚性板块,于是往南挤出了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形成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十分罕见的高山与峡谷相间的‘七脉六江’。”

从成都出发沿岷江上溯,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副所长李忠东,通俗而又专业地向我描绘了地质纪年史上那场波澜壮阔的造山运动。

【横断山脉“七脉六江”示意图 来源:百度地图】

岷江位于上述“六江”最东缘,因发源于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之一岷山而得名。它全长1207千米,落差3560米,流域面积135881平方千米。其上游山高谷深流急,在都江堰分岔后漫淌于成都平原,最终在宜宾与金沙江一道,汇入滚滚长江东逝水。

【岷江流域示意图 来源:百度地图】

回望人类历史,不是每一条河流都孕育了文明,但几乎每一个文明都少不了一条“母亲河”的哺育。从长江、黄河,到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以至印度河、亚马逊河,概莫如是。岷江虽然没有世界级大江大河的宏大叙事,却也因自古以来“水旱从人”地润泽着“天府之国”而成为古蜀文明发祥地,被世世代代生于斯繁衍于斯的藏、羌、回、汉等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视作“母亲河”。

松州古城:英雄史诗与民间歌谣的合奏

从岷江源顺流而下不远,就是 “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的松州古城。独特的地理方位,赋予了古城多重角色:既是雄关当道、刀光剑影的军事要塞,也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商贸集散地,同时也因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了具有鲜明边塞特色的习俗与文化。

进入松州古城,但见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完整,城内建筑色彩明丽,杂糅了回汉民居的特点。尤为引人瞩目的是,矗立在城西山巅的威远门,位势之高,形制之壮观,十分罕见。据当地人说,从城内看,它在山上;从城外看,它就坐落在平地上。如此设计,是为了防止攻城敌军破门后居高临下一路扫荡。

【坐落在松州古城西边山顶的威远门 杜跃进 摄】

从城南到城北,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土特产铺面,譬如皮货、唐卡、藏刀、刺绣、雕刻、珠宝首饰,又如野生中药材虫草、松贝、天麻,等等,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眼球。比邻扎堆经营牦牛肉的餐馆和食品店,更是以其独特的川西风味诱得游客们馋虫拱动。

【夜色中的松州古城街道 杜跃进 摄】

据介绍,居住在古城里的各族同胞各有各的“拿手戏”,如羌族多声部、回族土琵琶弹唱、藏族唐卡绘画、羌族刺绣、回族木雕、藏族花灯、回族花灯、藏羌锅庄舞,等等,多姿多彩,不一而足。可惜因天气转凉过了旅游旺季,加之行程安排过紧,无缘恭逢其盛。

尽管如此,置身于保存完好的边陲古城,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说,那斑驳陆离的古老城郭,仿佛在颂咏古代边关重镇金戈铁马与兵刃相格的英雄史诗;那么,穿城而过的茶马古道、繁杂喧闹的市井烟火,则犹如低吟着千百年来内地与边地互市有无、多民族杂居融合的民间歌谣。令人感慨的是,两者在这里“合奏”得如此自然与和谐。

据传,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当地官员扣押。松赞干布闻讯大怒,亲率20万大军征讨,唐守军力战不敌。朝廷急忙调兵遣将前来增援,经川主寺一役,击退吐蕃军队。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唐太宗以大局为重,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为纪念这一传扬千年的佳话,后人专门在松州古城门边竖立了一座汉藏和亲雕塑。

【矗立在松州古城北城门外的“汉藏和亲”雕像 杜跃进 摄】

羌笛:悠久而又沧桑的历史回声

岷江自松潘继续南流,便来到了中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地茂县。

位于茂县凤仪镇的中国古羌城,是一处包括了中国羌族博物馆、古羌城堡、羌王官寨、金龟神山、银龟圣山、羌文化广场、萨朗广场、祭祀广场、天碉、羌乡古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演艺中心、羌文化主题酒店等在内的规模宏大的羌文化集中展示地。

【中国古羌城高大壮观的门楼 杜跃进 摄】

【中国古羌城一翼 杜跃进 摄】

【雕塑:羌族传说中的歌舞女神萨朗姐 杜跃进 摄】

【精工细雕的传统羌民居窗户 杜跃进 摄】

【古羌城地标性建筑天碉 杜跃进 摄】

茂县县委宣传部长三郎斯基自豪地告诉我,汶川大地震后,由山西省援建的中国古羌城,是全国唯一一座冠以“中国”字头的县级民族文化博物馆和相关旅游景区。

在群山环抱的古羌城,我们观赏了颇具古风古韵的开城仪式,与拔河比赛异曲同工的羌族推杆,载歌载舞的羌族锅庄。继而来到前文视频中羌笛演奏者赵昆的工作室,观摩羌笛制作。

【古羌城开城仪式之一 杜跃进 摄】

【古羌城开城仪式之二 杜跃进 摄】

【羌族角力游戏推杆 杜跃进 摄】

【羌族锅庄】

羌笛兴起于唐宋时期,在唐代边塞诗中多有提及。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等等。

作为羌笛传人,赵昆一边向我们演示怎样制作羌笛,一边介绍羌笛的由来和特点。作为一种竖吹管乐器,羌笛由两根竹管并在一起,每根竹管上有六个单孔,上端插着由箭竹削制而成的竹簧口哨。羌笛虽然只有七个单音,但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者入情入境、随性自由的表达,比之其他乐器来别有一种韵味。

【年轻的羌笛传承人赵昆 杜跃进 摄】

听着赵昆的讲述和吹奏,联想到羌族祖先由祖国西部的游牧部落,逐步沿岷江等流域南迁,其间历经战乱、灾害、流离、分化,直至定居于从西北到西南广大区域的艰辛历程,蓦然间,我闪现出这样一个念头:这时而激越昂扬,时而如泣如诉的曲调,不正是羌族悠久而又沧桑的历史回声吗?

随后在汶川灞州羌寨观赏的羊皮鼓舞,在理县桃坪羌寨观摩的羌绣,以及沿途所见报警御敌的羌碉,曲径通幽的传统羌民居,不都构成了这古老乐曲中一个个有声有色的音符?

【羌族羊皮鼓舞 杜跃进 摄】

【羌绣 杜跃进 摄】

【羌寨与碉楼 杜跃进 摄】

博巴森根:一次壮烈远征的记忆

沿岷江两岸行走,时常听到关于“嘉绒藏族”的传说。据史料记载,嘉绒藏族是主要居住在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三州高山峡谷地带,讲嘉绒语,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据传,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藏北地区。

在嘉绒藏族和羌人的窗檐、屋角或屋顶高处,往往供奉着白色的石头。据传,远古时期,羌人和嘉绒藏人在迁徙过程中,遇到强悍善战的戈基人。他们与戈基人作战,屡战屡败,不得已准备远迁他方。这时,羌人的一位首领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让他们在颈上系上羊毛作标志,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与基戈人再战。他们按照神的指引,终于打败了戈基人,得以就地安居乐业。为报答神恩,嘉绒藏族和羌人便奉白云石为最高天神,这种习俗一直相沿至今。

【栖息在白石上的小鸟 杜跃进 摄】

在理县甘堡藏寨宽阔的演兵场,我们通过观看名为“博巴森根”的表演,领略了当地嘉绒藏人一次远征的惨烈与悲壮。

据介绍,清代曾对这里的嘉绒藏族实行屯兵制,平时边生产边练兵,战时随时应征上战场。

1840年代初,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调遣甘堡及其附近四个村寨的千名嘉绒藏兵出征。屯兵们出征前即立下誓言“不战胜宁战死”。他们历经三个月长途行军,抵达浙江前线。在保卫宁波大宝山战斗中,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人激战十多个小时,最后与英军展开肉搏。这次血战虽然重创了来犯英军,嘉绒藏兵却几乎全军覆没。幸存者带回了牺牲战友的发辫、指甲、腰牌等,被亲人埋葬在故乡的山坡上,当地人称之为“辫子坟”。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博巴森根藏语意为“狮踞龙盘的藏人”,是家乡亲人为纪念在抗击英军战斗中牺牲的子弟,借用嘉绒藏区古老的四土锅庄表演形式而创作的嘉绒五屯锅庄。整个表演载歌载舞,且舞且叙,通过对屯兵骁勇善战精神的歌颂,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并与严肃庄重的藏族屯兵纪念仪式融为一体。

                         

【博巴森根】


【故乡亲人永远缅怀为保卫祖国战死沙场的先辈 杜跃进 摄】

藏编藏绣:传统女红带起一条亮丽产业

看完博巴森根,我们驱车来到岷江支流大渡河流域的阿坝州首府马尔康。

在当地一处鲜花盛开的小院里,我们见到了刚刚与“羌年”一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授予“了不起的非遗”称号的“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传承人仁珍初。

“嘉绒藏族的编织和挑花刺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是每个妇女都必备的,因为家人穿藏装要编织腰带飘带,编织腰带飘带时就要进行挑花刺绣。”仁珍初告诉我们,“腰带飘带上的每一排花都有意义,边上的彩虹纹绣寓意着吉祥如意。”她说,自己从小就跟妈妈和外婆学习这门传统手工艺,很喜欢做些编编绣绣的活儿。

应我们要求,仁珍初一边演示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一边讲述自己带领当地嘉绒藏族姐妹传承、研发、创新这一传统民族手工艺的过程。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传承人仁珍初演示挑花刺绣 杜跃进 摄】

几年前,她被派去上海美术学院非遗研学班学习。通过学习,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产生了要让传统手工艺现代化、商品化的想法。回来后,她通过嘉绒巧手刺绣专业合作社,吸收和培训更多的藏族绣娘,并与她们一道研发富有嘉绒藏族特色的各种编绣产品,然后又组织收购和销售,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为一家一户居家编绣的藏族妇女提供了灵活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

                         

【仁珍初讲述传承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


【嘉绒巧手刺绣专业合作社里琳琅满目的藏编藏绣产品 杜跃进 摄】

风过三川飘酒香 汇入长江天际流

岷江、金沙江、长江三江汇流处的宜宾,地处联合国教科文及粮农组织誉为“在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四川人引以为豪的又一个非遗项目——五粮液便深深植根于此。

【宜宾三江汇合卫星影像 来源:新华网】

【因上下游梯级筑坝发电,宜宾三江口已然波澜不惊如平镜。 杜跃进 摄】

走进花园般的五粮液集团总部所在地,映入眼帘的是花木,充溢鼻腔的是酒香。

【五粮液集团总部一隅 杜跃进 摄】

据五粮液集团文旅解说员介绍,五粮液的酿造,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宜宾地区多粮酿造的官酿“重碧酒”。及至宋朝,当地逐渐开始形成用五种粮食酿造“姚子雪曲”。发展至清朝,形成了以“陈氏秘方”为基础的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

现在的五粮液酒,以大米、玉米、糯米、高粱、小麦为原料,陈年老窖作发酵设备,“包包曲”作发酵动力,采用独特的“跑窖分层蒸馏法”工艺,通过跑窖循环、分层起糟、固态续糟、混蒸混烧、量质摘酒、按质并坛、精心勾调等工序,集历代酿酒工匠智慧结晶和实践创造之特技,成为中国蒸馏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典型代表和鲜活范本。

2008年,国务院公布“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非遗传承人师德刚在工作中 图片来源:五粮液集团】

为使这一非遗项目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五粮液集团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十分注重新一代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他们成立了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领头人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悉心培养研发、制曲、酿酒、尝评、勾调等专业技术领域的骨干人才。

【勾调大师曹红英在指导勾调师李曦 图片来源:五粮液集团】

【勾调师李曦在培训年轻技术人员 图片来源:五粮液集团】

公司现在已拥有中国酿酒大师、中国首席白酒品酒师、国家级白酒评委等国家级行业领军人物41人,省级骨干人才70人,市级中坚人才300余人,酒类技术技能人才4000余人。正是一代又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般层出不穷的高技术人才梯队,持续推动着五粮液传统酿造技艺的原真保护与长久传承。

【宜宾三江口之一 杜跃进 摄】

伫立宜宾三江口,回望岷江、金沙江之山高水长,远眺万里长江之奔流不息,我不由得浮想联翩:千里岷江串起的一个个“非遗”,不正如这三江汇流中的朵朵浪花,与千百年来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一道,已经和正在融入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大江大海吗?(文/杜跃进)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