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大家说|何中华:沂蒙精神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永不过时

新黄河

|

2023-11-07 22:43:26

11月7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学习时报社共同主办的红色文化论坛在临沂开幕。在主旨发言环节,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以《沂蒙精神的演进及其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沂蒙精神既有一以贯之的永恒价值,又是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而且其形成过程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沂蒙精神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在何中华看来,沂蒙精神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创造出自身的新的形态、新的气象。

“它是向未来开放的过程,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何中华表示,时代精神的变迁和实践基础的重构,为沂蒙精神的拓展和深化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内涵。同时也必须承认,沂蒙精神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它在不断损益中又内在地蕴含着一以贯之的永恒价值。

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是牺牲奉献,是家国情怀;和平建设时期就演变成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再次以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形象出现;进入新时代,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则成了沂蒙精神的代表性关键词。

何中华指出,沂蒙精神的生成和发展,参与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沂蒙精神本身又是“两创”的积极成果和典型形态。文化是活的,不是已完成的、封闭的、对象化的客体规定,而是主体的存在方式本身及其建构过程。沂蒙精神作为传统文化,同当代实践相互作用过程的精神表征,同样也不例外。

沂蒙精神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我就是来自沂蒙山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村里不少人牺牲。”谈到沂蒙,何中华真情流露。他认为,沂蒙山区的父老乡亲的牺牲正体现了这种家国情怀的作用,“道德的责任感、对国家牺牲奉献的义务感,有红色文化的影响,但追根溯源离不开儒家文化的根源作用。”

何中华认为,沂蒙精神的形成决不是无缘无故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其来有自、源远流长,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沂蒙山地处齐鲁大地,基于沂蒙这片热土孕育而成的沂蒙精神,也必然秉承齐鲁文化根脉、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齐鲁文化各有侧重,齐文化重开放进取,先秦的稷下学宫汇聚当时各国思想家于齐,可谓是百家荟萃之地、商榷争鸣之胜场。它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千古咏叹。这一空前绝后的盛况及其体现出来的开放包容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无疑是齐文化的品性和取向的深层折射和反映。鲁文化重道德敦化,它体现为一种反身性的姿态,致力于成就人的道德人格,然后由内圣而外王,从而形成德治仁政之治理格局。它追求的是“君子”的“慎独”功夫。

此外,何中华还告诉新黄河记者,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需要开拓进取、变革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胜之地,这就有赖于齐文化所提供的精神资源的滋养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伦理道德、诚实守信的精神气质和自律能力对市场行为的矫正和约束。正是在这方面,鲁文化资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愈发达、愈成熟,就愈依赖文化的力量。这也正是为什么只有“儒商”才能笑到最后的重要原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就显得格外重要。”何中华认为,在任何时代,沂蒙精神都不会过时,尤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

记者:李巧妹 记者:张成地 编辑:俞丹 摄影:徐超 摄像:徐超 校对:冬平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