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不辞长作岭南人 | 绰绰云纱响,七巧裁羽裳 ——探寻广东独有的香云纱

广东广播电视

|

2023-09-27 11:37:45

 

珠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丝织生产的重要地区,亚热带的天时、桑基鱼塘的地利、追求精良技艺的人和,造就了价比黄金的香云纱。香云纱的出现,是广东两千多年丝织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创造了广东丝织工业史和丝绸贸易史上的辉煌。

《不辞长作岭南人——寻找广东的文化印记》之《绰绰云纱响,七巧裁羽裳——探寻广东独有的香云纱》带大家到南国丝都顺德,了解香云纱和珠三角丝织业发展的历史,感受丝织“软黄金”的魅力与它的时代之响。本期节目于9月23日播出。

“一莨一香云,一布一芳华。”佛山顺德独有的薯莨染色面料香云纱,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穿上轻体透凉的香云纱,走起路来会发出“沙沙”的轻响,所以,香云纱最初被称作“响云纱”。

香云纱材质的衣裳能完美地衬托出人的肌肤,若再配上翠绿的手镯、光亮的饰品,则更使女人生动婉约。复杂的制作工艺以及特殊的丝绸质感,使香云纱享有“黑色闪光珍珠”的美誉。

早在汉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有种桑、饲蚕和丝织活动,到了公元七世纪初,唐代各地商人和外国商人相继来广州贸易,贩卖绢丝,当时的珠江三角洲已是“田稻再熟、桑蚕五收”之地。

据《广东省志·丝绸志》记录,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广东地区已开始使用天然材料制成的染料生产并出口广东特产的莨绸。

著名文化学者、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说:“早在六百多年前,香云纱就享誉国际。

江 冰

“明代永乐年间,广东的香云纱已经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由于制作精良,被誉为软黄金、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古时,一两黄金值十两白银,历史上香云纱却卖出过十二两白银一匹的天价,创造了‘一两黄金一两纱’的神话。”

香云纱是大自然馈赠给予岭南的一件艺术珍品。香云纱的染整过程,沿袭了几百年以前的古老工艺要求,三个关键要素——薯莨汁、河泥和阳光,无一不是取之自然。

香云纱染整三要素

香云纱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采用的都是自然原材料,充分利用了本地的植物、土壤、水、阳光等自然元素,完全用手工制作。

香云纱的染整技艺有14道主要工序,包括坯绸准备、浸薯莨水、晒莨、封莨水、煮炼、过河泥、水洗、拉布、摊雾、卷绸、整装入库等。

无论是薯莨水的浓度,还是晒莨、封莨的次数,都由染整师傅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灵活调整,“因天而异、因地而异、因场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每一匹香云纱都堪称独一无二。

浸泡与晾晒次数的不同,香云纱的成色也会不同。

梁 珠

香云纱染整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梁珠告诉我们,制作香云纱其实还是个靠天吃饭的活,浸染薯莨汁的丝绸必须经过太阳反复曝晒,使薯莨汁中的单宁充分渗透到白纱绸胚里,在布料表面沉积形成涂层。

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国外都曾尝试进行香云纱生产,但只有顺德一带的河泥才最得云纱之妙,顺德的河泥有超过0.6%的硫化铁含量,这样的含铁量与薯莨汁中的单宁最匹配。

香云纱的染整技艺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项重要成就。最神奇的一道工序就是俗称“过乌”的工艺,即给晾晒后的绸匹涂河泥,是我国传统染整工艺里的媒染法。

过乌时,工匠取当地河涌特有的河泥均匀搅拌成糊状,用特制的拖把涂在棕红色的坯绸的正面,静候半小时后再运到河涌里清洗,然后重新平摊在草地上。

此时,太阳刚刚升起,清晨的阳光把绸匹晒干。泥质中的铁离子会与薯莨汁中的单宁酸充分反应,使绸匹的正面呈现乌黑油润的外观,形成如陶瓷釉彩一般的光泽,而反面因未接触河泥所以依旧为红棕色,真可谓是神妙之变。

香云纱过乌前

香云纱过乌后

梁珠的弟子、香云纱非遗传承人欧阳凤婷向我们介绍,浸泡了薯莨汁的绸匹需在草地上晾晒,为了使染色更加均匀,绸匹晒干后,工人会再将薯莨水喷洒到绸匹上,用蒲叶帚扫匀,曝晒、浸染、再曝晒,这个过程需要反复多次。

她表示,因为担心晒的时候风把布吹起来,所以就把竹压在布上面,但是担心布有竹影,就会过十几分钟去踢一次,这个就是踢竹。

欧阳凤婷

丝绸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纺织品,作为我国丝绸纺织品的一个重要代表,香云纱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自明朝永乐年间起广东就开始生产并出口莨纱绸,至清道光、同治年间已誉满天下。

在广东丝绸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即1922-1925年间,顺德、南海等地年产纱绸200万疋至250万疋,香云纱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以民国11年(1922)为例,莨纱绸产量达2340万米,创汇约万两白银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内国家艺术基金“破茧成蝶——香云纱时尚化”推广展示中心展示的民国时期的香云纱服装展品。】

香云纱的渊源,以及它的优雅、实用,逐渐为年轻群体所关注。

在佛山,有一座香云纱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们见到了香云纱织造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张绍景和他的儿子张震隆。

13岁的张震隆坐在传统香云纱的绞造织机前,已经能够独自操作这台庞然大物。

张 震

张绍景说,他是听着母亲的织布声长大的。选料苛刻、工艺繁复的香云纱曾一度有价无市陷入低谷,为了传承技艺,也为了帮母亲圆梦,张绍景和兄弟们扛起了复原香云纱传统织造的重任。经过不懈努力,两台传统香云纱绞造织机终于展露在世人眼前。

香云纱专用手拉提花木织机

香云纱织造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张绍景表示:“要做好这一传奇面料制作工艺的传承,除了守正,还需要创新

张绍景

张绍景说,他们考虑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动什么,添加什么。像我们有一种叫桃园结义(的纹路),我们在一块面料上将3种纹路——万字纹、胜利纹、祥纹体现出来,但是它花式、排列都不同,是一种变化。

祥云纹

万字纹

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金憓有一个心愿——让香云纱这一岭南瑰宝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金憓连续三年带领学生和设计团队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举办的香云纱时尚发布会;在英国、意大利等国巡展,推广香云纱。

金憓设计的香云纱新中式服装

同时,她还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科技结合,开发色彩靓丽的新产品,采用高科技纳米金属镀覆工艺的富有金属光泽的纱绸设计服装,颠覆了许多人对香云纱“暗沉老气”的刻板认知。她不断挖掘非遗香云纱的岭南独有、中国独有、世界唯一的文化内涵。

金憓

富有金属光泽的香云纱面料

香云纱穿越时光,姗姗而来,摇曳着岭南独韵。这一几百年传承与发展而形成的优美织物,作为一张历久弥新的对外交流名片,在重视传统、回归自然、崇尚环保的今天,以其自然天成的特性,重塑形象,给人们带来惊喜。

愿云纱妙响跨越山海,走出一条文化的本土性和时尚的世界性完美结合的设计之路,越来越受全国乃至世界的青睐。

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有一种声音,它叫香云纱;有一种风景,它像香云纱;有一种时光,它就是香云纱。

寻找广东的文化印记

第二季

总策划 总监制丨周炜

总编审丨张蔚妍 李燕梅 吕囡囡 王小敏 高娜

总统筹丨徐婉玲 王舒涓

运营统筹丨唐琳 陆敏仪

融媒统筹丨黄慧 吴俏

音频版头包装丨谢倍伟

视频版头包装丨声创融媒工作室

版头文案丨吕琳 谢倍伟

指导单位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广东省教育厅

本节目监制丨郭晓洁

采写丨黄怡

编辑丨吕囡囡

播音丨木子 周咏

音频制作合成 | 李文雄

视频拍摄制作 | 柳采绿 何宝祥 潘思颖 郑俊鹏

图片拍摄制作 | 倪力 胡泽远

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出品

播 出 时 间

2023年6月24日-11月11日

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新闻广播、珠江经济广播、交通之声、音乐之声、城市之声、南方生活广播、珠江之声、文体广播,逢周六播出。

2023年6月23日-11月10日

粤听APP、触电新闻APP,荔枝网的专区专版可随时回看,同时,这些专版专区以及广东广播电视台的上述广播频率在各新媒体平台的融媒端帐号,也将每逢周五更新。

【 广东广播电视台编辑委员会办公室 】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