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滨海玉石文化城:天下石 罗源工

福州晚报

|

2023-07-31 11:19:00

【开栏的话】罗源居闽东要津,枕山襟海,风景秀丽。“罗川八景”源自明末,传颂至今,成为罗源独特的文化名片。时移景异,今朝罗川,生机勃发,气象万新。中共罗源县委宣传部、中共罗源县委网信办与福州晚报联合开办《闽都文化·罗源》专版,与您慢品多彩罗川古今韵,细探锦绣山海物华新。

美丽的罗源湾畔,绵延着一片徽派建筑。远处沙鸥翔集,近处古韵悠悠,这就是滨海玉石文化城。

玉石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千年古邑罗源是玉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千百年来,罗源的能工巧匠以“妙手控天下,股掌定乾坤”的气势,在绵延的玉石文脉里,成就“天下石,罗源工”的传奇。新时代里,滨海玉石文化城正擦亮这块金字招牌。

     

罗源滨海玉石文化城。


国宝瑰石 古邑流芳

罗源县凤碟广场旁,紧挨着全县最大的书店,一座满布石雕的古塔矗立,这便是万寿塔。据明代万历版《罗源县志》记载,万寿塔始建于唐代。千年来,古塔几经毁损重修,今之遗存为乾隆年间所建,共13层13.4米高,花岗岩质地,青石塔檐,八角形楼阁式结构。

古塔从第一层至第十层,每层各面都雕有精美佛像,神态生动、姿势各异。塔基较宽厚,雕刻有云卷纹。1980年,因“石雕工精形美”,古塔被列入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闹市,往山间寻。在莲花山圣水寺栖云洞内,藏着国宝级文物——十八罗汉像。时间穿越回南宋理宗在位的公元1248年,一个名叫陈曾缘的罗源石匠,挥洒汗水,在罗源特色石材辉绿岩上,一刀一刀雕刻出16尊罗汉像,高度在0.74米到0.85米之间,到了明代,山寺请石匠补刻了两尊。

     

栖云洞十八罗汉造像。陈世强 摄


十八罗汉像或凝神默祷,或颔首微笑,或悯念众生,形态各异、造型美观,是福建省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十八罗汉石雕像,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工艺最精湛的十八罗汉石雕珍品。

不为人知的是,唐代只有十六罗汉的组合形式,五代至宋期间,增加了两位罗汉,今天家喻户晓的十八罗汉组合形式流行于明代。罗源工匠用一把刻刀,记录了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基因。2006年,栖云洞十八罗汉造像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在离海不远的碧里乡廪头村忠烈寺中,“廪头石香炉”已600多岁。它在元朝至正六年即1346年用叶蜡石雕刻而成,是罗源古代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中国南方雕刻技艺的最高水平。

无论是万寿塔、栖云十八罗汉神像,还是“廪头石香炉”,它们在历史中传承,在山海相依处,在人间烟火里,传扬着罗源雕工的美名。

     

廪头石香炉。滨海玉石文化城管委会供图


千年一脉玉石星辉

罗源的玉石雕刻领域,人才荟萃、佳作迭出,玉石文化的活力从何而来?千年的文脉传承给出了答案。

出土文物鉴定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罗源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到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至今,玉石文化与罗源千年文脉早已不可分割。唐代时,罗源的青石雕刻技艺已炉火纯青,至宋元时,叶蜡石雕刻日益成熟。出众的雕刻技艺,为罗源留下诸多玉石遗存。

新中国成立后,罗源玉石文化迎来一段“光辉岁月”。1970年,飞竹镇安后村发现储量1000多万吨的叶蜡石矿产资源,这是目前福建省最大叶蜡石矿脉,是晋安寿山石矿脉的延伸脉,是雕刻加工的上乘原料。背靠富矿,1972年县二轻局创办罗源县雕刻厂,从此罗源精湛雕工蜚声海内外。

当时,罗源雕刻厂的人物、动物、花果、文房、香炉等石雕工艺品通过广交会展示销往海外。到了20世纪80年代,工厂成为省外贸定点出口企业,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日本及港澳台地区,印章、香炉等产品一度供不应求。1981年,融合浮雕等8种石雕技法的“九狮鼎炉”,荣获当时轻工部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罗源工”就此扬名。

在岁月荣光的20年间,罗源雕刻厂成了培养雕刻人才的摇篮,先后走出以林飞、潘泗生、黄丽娟、黄宝庆、潘惊石等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一批国家级、省级玉石雕刻大师,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投身玉石产业。

石出天下工出罗源

日前,罗源寿山石雕传承基地在滨海玉石文化城揭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的文创空间展馆,成为基地传承活动的固定场所。

潘惊石是中国石雕界翘楚。他高中毕业后,进入罗源雕刻厂当学徒,很快又外出闯荡,直到27岁“高龄”才正式入行,发奋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他苦练印钮雕刻,注重开拓创新,融入了《诗经》《庄子》及商周青铜器等文化元素,开拓了寿山石印钮题材雕刻的新方向,后又专攻俏色。2000年,他凭借俏色作品《石破天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一鸣惊人。

潘惊石的成功,是罗源玉石雕工群体成名的缩影。“汗水、智慧、包容、创新”正是“天下石,罗源工”获得认同的成功密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在雕刻作品。


作为罗源玉石雕工大家、名家的摇篮,早在创办之初,罗源雕刻厂就坚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培训模式,开放包容的技术交流,形成罗源独特的圆、浮、透、镂、薄、线、微、钮等技艺手法和花鸟、人物、动物等雕刻手法。

当市场转型时,这些从罗源雕刻厂起步的手艺人,勇于开拓新路,转战福州、广东四会、云南瑞丽等地创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寿山石,还是翡翠、玛瑙等,世界各地雕刻石材在罗源玉石匠人的巧妙布局下,都能雕琢出意境深远的作品,让“天下石,罗源工”的品牌,赢得市场的认同。

如今,罗源已走出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26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并涌现一批国家级、省级玉石雕刻大师,更在全国遍布上万名的石雕艺术产业大军,一县之力,数量之多,全国罕见。

玉石新城 文脉流芳

美丽的罗源湾畔,滨海玉石文化城正向世人展露新的风韵。日前,罗源玉石美术馆在这里开建。不久之后,罗源玉石文化又将亮出新名片。

罗源玉石美术馆,总建筑面积1898平方米,预计建设周期8个月,建成后将承载展览陈列、学术研究、艺术教育以及艺术交流等功能,成为讲好罗源玉石文化故事的“城市会客厅”。

新馆开建,让人更憧憬罗源玉石文化产业的未来,而滨海玉石文化城已成为众多游客感受罗源玉石文化底蕴的休闲打卡地。

     

游客在滨海玉石文化城内欣赏玉石雕刻作品。


2022年,罗源聚焦市委、市政府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的工作部署,启动实施玉石产业人才回归工程,出台了《罗源县玉石雕刻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从场所入驻、人才安家住房等六个方面推出产业政策,着力打造玉石大师发展平台,擦亮“天下石,罗源工”品牌,建立玉石文化产业集聚区。

滨海玉石文化城一期规划商铺202间,今年春节前开门迎客,吸引林飞、潘惊石等4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5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领衔的113位玉石雕刻匠人,入驻159间商铺,为滨海玉石文化城的打造,奠定了人才优势。

开街以来,滨海玉石文化城管委会通过开展电商直播人才专题培训会,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强化玉石文化产业链配套,助力罗源玉石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玉石产业集群发展气候。

如今的滨海玉石文化城,集一众玉石雕刻名家,展诸多玉石雕刻珍品精品,在美丽海湾之畔,引领游客感受“天下石,罗源工”的悠悠文化底蕴。

(记者 何佳媛 李锦清 通讯员 刘其燚 林晋如/文 记者 林双伟/摄)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