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为什么要推进创新型大湾区建设?

人民出版社

|

2023-07-12 11:06:04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大湾区和科技高地。科技创新具有区域集聚的规律,与产业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大湾区实体经济活跃、消费市场庞大、人才智力丰富、开放程度领先,具有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的重要优势,国家已提出要在大湾区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提升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未来,大湾区科技创新有望发挥6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支撑国家战略

建设创新型大湾区,是我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期,注重内涵式效率提升,对创新能力以及知识、人才两个关键要素的依赖不断增强。大湾区作为经济和科技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高水平实验室、“双创”孵化器、院士和高层次人才数量等方面都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的领先位置,在自主创新、科技转化、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望发挥对全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夜景。新华社

二、系统推进大湾区全面创新

建设创新型大湾区,有助于全面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系统推进涵盖科技、制度、业态与模式等层面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由此引领制度、业态等领域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实现整体提升。

大湾区既拥有“一国两制”重要制度优势,又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业态,以及数据、管理、设计、人才等要素,更要注重优化创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以科技创新的力量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动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新模式、营商环境等方面创新活动。近年来,广东被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深圳、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后获批,广州、深圳被确定为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三、集聚大湾区人才资源

建设创新型大湾区,有利于壮大高素质人才群体。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口总量、结构、人力资本积累、人才流动等因素都与城市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密切联系。谁拥有优秀人才实力,谁能够形成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谁就能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可以让实体经济发展保持“源头活水”的持续性竞争优势。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披露,全职在粤工作的两院院士达135人,广东全省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同时,大湾区拥有一流的双创生态链,已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在粤港澳大湾区求学的各领域人才。新华社

近年来,广东建设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均超过千家,两类载体数量在全国居首位,2021年全省孵化器培育毕业企业4571家、吸纳42.35万人就业。依托蓬勃发展的科技企业,大湾区有望吸引和培养一批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扩大高质量就业的正向循环。

四、激发大湾区实体经济动能

建设创新型大湾区,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于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目前,大湾区产业体系的技术密集、智力密集特征不断增强。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光伏、风电、超高清显示、半导体照明、储能等已具备明显优势,消费电子、汽车产业中下游环节竞争力较强,能源化工、原材料产业加快低碳化转型。

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点,是要加快“硬科技”创新,推进技术改造、科技自立自强、科技重大基础设施、专利标准体系等方面建设,积极攀爬产业链高端和全球技术尖端,增强实体经济新动能。科技创新将成为大湾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

五、发挥大湾区“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赋能效应

建设创新型大湾区,要立足科技优势,发挥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近年来,我国依托现有产业格局、科技进步及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等手段激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图为港珠澳大桥。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其中,在数字创新和互联网普及的基础上,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制造、设计、营销等环节的改造,使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得以提升。同时,依托金融大数据、信用模型等技术支持,金融机构能够更高效地识别和评价融资主体,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从大湾区来看,一方面,大湾区企业正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土地成本所进行的存量竞争,导致大湾区企业面临降本增效的严峻压力。另一方面,大湾区在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广东数字经济规模达5.9万亿元,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拥有华为、富士康、树根互联、腾讯4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国第一;香港、深圳、广州金融中心指数分列全球第4、第9、第25位(GFCI 32)。

这意味着,大湾区更有必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金融科技等创新成果,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赋予强劲动能。截至2023年1月,广东省累计推动超2.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7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六、加快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

建设创新型大湾区,有利于构建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依托于人工智能、通信网络等科技创新成果,涵盖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经济、智慧社会生活、智慧政务、绿色低碳等领域,统筹治理与服务、经济与社会、标准化与高度灵活等不同层面,重点提升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和市民幸福度,促进城市群发展壮大。尤其是信息网络、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建设,既有利于提升居住品质,又有利于优化贸易物流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粤港澳智慧城市合作,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大湾区居民带来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等领域的更多高品质公共服务,提高大湾区城市群生活便利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粤港澳大湾区:新格局与大战略》】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