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矢志铭刻祖国的通信岁月——记电子科技大学李在铭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

2023-05-18 10:15:30

 人物名片

李在铭,1939年4月出生于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至1960年就读于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成电”,现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系雷达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底至1983年初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利兹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研修通信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1983年回国返校,任职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技术系(后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同心工程学院)。在职期间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论、信号检测与估计;图像、语音、多媒体信息处理、压缩与识别技术;多媒体通信网络与信息综合服务理论与技术。主讲课程:研究生课程有“随机过程及其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布式多媒体通信理论及应用”与本科生课程十数门。曾获国家级奖励与成果三项: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4年国家级重点试制新产品一项,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参与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3项。出版科技著作四部。指导博士研究生29名,硕士研究生(包括委培,代培)110多名,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科技论文100多篇。

当衣着整洁、精神矍铄的李在铭教授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瞬间有一点儿懵,这是84岁的老教授吗?怎么看上去只有六十出头的样子!他自豪地说,这些都得益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健身,每天晨练、练习拳术,所以一直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

八十余年,时光荏苒。那些如烟的往事,那些厚厚的证书和照片,仿佛一张网,打捞起了岁月里的金色记忆。我们沉醉在这厚厚的岁月积淀中,分享着他与成电的结缘、他在成电的那些火热的青春故事。


立志成才

海阔鱼跃到成电

1939年4月,李在铭出生在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一个家庭里。在他的记忆里,故乡显得有点偏僻而且人烟稀少,但山峦起伏,风光秀丽,仿佛世外桃源。在绵延起伏的小小城镇,在蜿蜒无尽的山路上,李在铭度过了他的少年求学路。贫苦出身的父母用生活的艰辛告诉他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在父母的长期教育和影响下,李在铭在重庆市第十中学高中毕业时,拿到了平均95分以上、全校第一的成绩,荣获三好学生奖章。在老师的推荐下,他第一次听说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了解到这个新设立的学校是学习电子技术、广播通信等新科学技术的高等学府,兴趣的火苗就此点燃,令他对这所新建的无线电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充满向往。通过全国统考和学校的推荐,他顺利考入成电无线电系。1956年8月底,在家乡连电灯都是稀罕物件的时候,李在铭第一次离家赴成都求学,从此便与成电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岁月匆匆,半个多世纪前的校园生活仿佛近在眼前。回忆起在成电的学习经历,他感慨地说:“宁静的校园给了我一颗宁静的心,在成电学习的日子犹如昨日,历历在目。”进入大学校园后,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大家又处在同一起跑线,李在铭感到压力山大,他在各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李在铭记得,当时成电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晨起响军号,夜晚打铃熄灯。李在铭的生物钟甚至比铃声还要准确,他坚信身体是精神和知识的载体,要文明其精神,首先要野蛮其体魄,所以在大学期间养成了每天早晚锻炼身体的习惯。每天晨起,他便到操场晨练,长跑2-3公里,随后再早读、吃早饭,开启新一天的学习。每日的课业结束后开始夜跑,再回到寝室洗漱睡觉,日复一日坚持不懈。

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强健了李在铭的体魄,自律的生活方式更是令他“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年学校曾用围栏划了一段临近校园的河域,放有数十只小船供同学们课余划船。平日里,李在铭在课余时间内也会在沙河里划船或游泳,当时沙河清澈,水流甚急,畅游在清凉的河水中,令人神清气爽,乐以忘忧,而冬泳更锻炼意志品质。

师生参加建校劳动

刚上学的两年,学校尚在建设中,道路也还没来得及硬化。遇上雨天,校园内到处泥泞,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很容易陷在泥坑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同学们大多都选择打着赤脚,舍不得穿鞋,只有在冬天时才会久违地穿上鞋子以防冻伤。但艰苦的条件挫灭不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家钻研的劲头也日益高涨,无论是教室还是图书馆,常常座无虚席,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研究环境。

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主楼上课

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成电的无线电领域的先驱和未来引领时代的栋梁学子都深知国际局势虎狼环伺,打破垄断、实现我国无线电工业的自主研究和生产任重而道远,无不殚精竭虑,努力追赶。同学们求知若渴,老师们倾囊相授。李在铭清晰地记得,当年那些老师,无论是教授、讲师还是助教,从不敷衍学生,认真为大家答疑解惑,即使是学生们的作业或笔记,都会得到细心的批注和订正。正是得益于老师们呕心沥血的培养,在成电的学生中走出了不胜枚举的无线电领域的开拓者和顶梁柱。

那个年代,校园里除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还要参加生产劳动。每当春耕或秋收的季节到来,学校便会停课一个月,年轻的李在铭与同学们放下课本,提起锄头,来到学校周边乡镇的农田挥洒汗水,参与到下乡劳动中去,插秧、收谷、割麦子。他开心地回忆道,成电的学生个个都非常卖力,即便是顶着午后的烈日,干起活来比生产队的队员们还要积极。李在铭力气大,能吃苦,踏实肯干,性格乐观积极,通过劳动结识了不少好友,加深了友情,也更加增强了体魄、磨砺了品格。

60多年前的沙河周边不同于今日的高楼林立,几乎都是农田和灌溉稻田的纵横沟渠,偶尔会有汽车从土路上呼啸而过。时光流逝,寒来暑往,李在铭就在这样充实且规律的生活中褪去稚嫩,与成电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大学生活。

李在铭与大学同学的合照

科技报国

千涛不改电子心

1960年初,学校快速发展,急缺教师。根据学校要求,李在铭和其他几位同学提前毕业,留在本校飞行器导航专业教研室工作,不久就被派赴北京航空学院研修飞机无线电导航技术。同年8月,李在铭和另外两位教研室年轻老师接到学校任务,被派往成都第十研究所参与科研协作任务,李在铭参与协作任务一直到1962年3月。

在协作期间,李在铭勤勉努力,与研究所的同志们一样日夜加班,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他努力向研究所老师们学习,同时一边实践,一边对照书本自学,并抽出时间泡在图书馆查阅翻译外文资料,经过艰苦努力,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研究工作期间,他曾多次被评为先进,还被评为“研究所甲等先进工作者”。

在协作工作告一段落后,研究所爱惜人才,希望他留在所里工作。学校副院长王甲纲还出面与所领导协商,李在铭才得以回校。回校后,李在铭在导航教研室任职,同时参与西安20所的相关协作研究任务。在学校工作中,他一边教学,一边参加科研工作实践,加深了他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

20世纪70年代初,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事业的要求,为研制国内卫星通信地面接收站,国家相关部门召集了多个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人才到南京无线电厂进行研究攻关。1974年,李在铭被派遣到南京无线电厂参加卫星地面站的研究工作。该项工作在南京无线电厂进行,由该厂主持,成电、西电和南京工学院等高校老师参加。

1975年3月-5月,李在铭被派参加由邮电部电科院组团的中国专家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在日本京都召开的CCITT专家会议。这次会议也让李在铭认识到了要在科学研究中获得更大的突破,必须走向世界,开阔视野,学习掌握前沿技术。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派出大量学者到海外访问学习。李在铭经过人事部门的审核,通过学校和国家在专业和外语方面的选拔考试和国内的英语集训,前往英国,先在伦敦的英语学校培训4个月英语,然后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英国利兹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研修通信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马修斯教授是他的导师。谈及昔日恩师,李在铭满怀感激之情,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与导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这位异国的导师热心地为李在铭提供了不少难能可贵的帮助。在他需要引导时,马修斯及时地提供相关资料与书籍并加以指导,当他有进入实验室做科研的意愿时,马修斯便领着李在铭到实验室参与研究。马修斯研究的热成像技术,不仅开拓了李在铭的研究领域,而且对李在铭的研究方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马修斯开放的教学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李在铭。

李在铭外语考试准考证

李在铭和导师马修斯在英国合照

1983年,归国后,李在铭就一直从事通信工程与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从试用教师到助教、讲师,一步步成长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先后担任通信工程教研室的副主任、主任,电子科技大学一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还担任过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教授职称评审组组长、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理事、中国工科电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电子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评议组成员及副组长、中国电子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与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等。1992年,国务院授予李在铭“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4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中共中央授予李在铭“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李在铭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天道酬勤苦心人。60多年来,李在铭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11项(国家级3项),有10项是第一责任人。其中,“窄带图像快传与档案检索通信技术”于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图像电话综合服务系统产品”于1993年国家经贸委发布为国家级重点试制新产品,“时频编码技术”于1978年获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分别是“窄带图像快传与档案检索通信技术”、“彩色图像压码快传与档案检索通信技术”、“高超风洞流态检测分析系统”、“数字图像监控技术研究”、“时频编码技术”(四川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978年)。以上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了多媒体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综合服务的社会应用。李在铭于1990年应邀参加了北京亚运会科学大会,1993年6-7月参加了国家在香港举办的我国军转民科技成果展览会。

满园桃李

百年树人传薪火

李在铭不但在科研上乘风破浪,在教学上也满腔热情。在担任系里主管教学主任的时候,他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的试点,先后获得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3项,分别为“毕业设计模式、组织方法与基地建设的探索”项目、“系级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探索”、“全方位开放式专业英语五会能力的培养”。他先后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共七门,其中本科生课程有“随机信号分析”“信号检测与估计”“通信原理”“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锁相技术”,研究生课程为“随机过程” “数字图像信号处理”。李在铭编写了四本教材或科技著作,分别是《随机信号分析及其工程应用》《数字通信原理》《数字图像处理、压缩与识别技术》《随机信号分析》。

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除了任课,李在铭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带研究生,先后共有研究生111人、博士生29人,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共有100多篇。他表示,自己对学生要求严格,每天都要在教研室检查学生的工作,督促他们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而在生活中,他却和蔼可亲,对学生尽量给予关照。每年年底,教研室都会团建,老师和学生们开一个欢聚会,尽情放松。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他所在的通信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即102教研室)的研究生同学们换了一批又一批,而留存下来的则是大家珍藏于心底的美好回忆。每年教师节、春节,学生都会自发组织起来探望恩师,无法前来的学生也会在师门的微信群里寄予最真挚的祝福,心与心之间的呼唤仿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凝聚在了一起,颇有“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2015年7月1日,成电7323班的22位校友怀着激动的心情聚首成电,李在铭参加了欢聚。李在铭教授当年给7323班讲授“锁相技术”。他参加聚会时感慨道:“那时候我30多岁,7323班的孩子们大约二十岁左右,上课时感觉是一个‘大孩子’带着一群‘小孩子’。我们能在成电一起相聚,真是有缘啊。” 回想到当年教学相长的愉快生活,看到如今同学们各自事业有成,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他感到十分欣慰。

“看到他们成长,就像看到自己年轻的样子。这些孩子都很上进、有钻劲儿,学习特别刻苦认真。”李在铭回忆说,“我带过的贾廷安、应明等几个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我办公室,趴在简陋的办公桌上写论文。”师恩如山,情深似海。贾廷安对李在铭的教诲始终铭记于心,每次回成都都会来探望恩师。李在铭的研究生,许多在成电工作,有的已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牢记自己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将成电精神代代相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老成电人,李在铭教授寄语年轻教师,要有自己的成长计划,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教师既是学问之师,更是品德之师。教书育人的重点是以高尚人格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学术造诣启迪学生,教师需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学生特点适当变化教学方式。时代在飞速发展,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终身研究与实践,只有自己掌握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除了德智的教育,教师还要做科学理论的宣传者,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做学生成长的指导者,使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使言传和身教相统一,重视教育理论与技术创新、完善科研体系建设、制订科学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明确人生目标、匡正失范行为、澄清模糊认识,实现育人目标。他还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说明立德的重要性,希望年轻的学子们不仅仅要发展智力,学习各种知识,更应当成长为光风霁月、怀瑾握瑜的栋梁之材。

据鞍顾眄

耄耋犹言马蹄轻

2004年,65岁的李在铭理应退休,但因为工作需要,继续完成余下的博士生指导和科研任务,直到2010年才步入退休生活。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李在铭教授从中学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身体锻炼,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他对于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都有所探讨,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不同阶段建立了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李教授每天有自己的热身操,力量操,有不同的徒手操和器具操。在我们的力邀下,他为我们展露了他自创的健身拳法。虽然已经84岁,但李教授的动作却如行云流水、刚劲有力。除此之外,李教授表示,他现今还学习一些中西医知识,了解人体器官、经络、骨骼和人体运行,让生活更健康愉快。他表示,身体锻炼和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对于无法改变的外界事物,不应予以苛求,而是应该同世界和解,同自己和解;对于自身,则应该有“志存高远、领军天下”的志气,并脚踏实地地学习、实践、研究,无论如何都要不断努力,不应放弃。

李在铭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