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专访刘慈欣:中国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可以欣赏科幻

瞭望智库

|

2023-02-02 07:37:53

近期,电影《流浪地球2》正在全国院线热映。同时,电视剧《三体》也正在总台电视剧频道和央视频等平台热播。作为《流浪地球》和《三体》的原著作者,刘慈欣如何看待这两部影视作品?科幻电影又将如何拥抱未来?来看总台记者独家专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原文首发于2023年1月31日,原标题为《太空电梯、数字永生……科幻作品中的未来科技会成真吗?总台记者专访刘慈欣,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流浪地球2》是电影团队原创

全方位超越第一部



刘慈欣认为,《流浪地球2》给出了更为“纪实”的科幻想象。科幻可能是未来的历史,人工智能也离我们越来越近,值得所有人思考。


在谈到电影《流浪地球2》的宏大叙事、特效技术时,刘慈欣反复提到了“震撼”二字:“《流浪地球2》确实全方位超越了第一部的水平,从特效,到表演,到故事都比第一部超越了很多。 ”
刘慈欣介绍,《流浪地球2》是影片创作团队原创的一部作品,并非原著小说的改编,体现出国产科幻片在制作能力和水准上的超越和提升。“《流浪地球2》和我的小说原著没有什么关系了,这给人很大的鼓舞。以前中国的科幻电影热衷于改编,其实属于无奈之举,但《流浪地球2》确实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我觉得我们要是努力去原创这种科幻电影,不从IP改编的话,现在也具有相当的能力水平。 ”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三体》被不少网友们评价为“对原著的还原度极高”,这一点也得到了刘慈欣的认可。刘慈欣认为,电视剧《三体》里的演员十分出色,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很符合大家的想象,例如叶文洁塑造得就很成功。“电视剧我不太好最终评价,因为毕竟只看了1/3,但看过的部分感觉很精确还原了书里的内容,画面都很符合作者、读者的想象。”
2

《三体》已播部分很符合自己想象



目前国内正在不断升温的“科幻热”,土壤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刘慈欣表示,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推动着影片的突破和跨越,这是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刘慈欣说:如果《流浪地球2》放到30年前是拍不成的,投资的人会说,这个电影不可信。中国人怎么能拯救了世界呢?怎么会有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呢?哪有那么庞大的超现代的机器……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这种感觉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让我们可以欣赏科幻。

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行星发动机、智能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等“硬核科技”元素让观众深感震撼。太空电梯、数字永生这些未来科技,能在现实中实现吗?

刘慈欣认为,太空电梯从理论上来说没有任何悬念,其实现的最大障碍在于材料。因为太空电梯要把一根钢索从地面升到地球同步轨道3万公里的高度,目前强度最高的材料最多只能升到200公里。
而数字永生有两方面的技术,一个是信息技术,进展很快;另外一个是脑科学,我们对自己大脑的认识、对大脑的研究,这部分进展很慢。我们大脑究竟是怎么运作的,我们的记忆、自我意识、思维怎么产生的,虽然目前研究成果很多,但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它。
延伸阅读: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人民日报撰文

文 | 郭帆 电影导演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第20版,原文首发于2023年1月31日,原标题为《以丰富细节夯实艺术想象(艺海观澜)》,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这些年,我一直在拍科幻电影,真实感受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为科幻文艺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撑。一方面,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我们的市场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为科幻产业带来难得的条件和机遇。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依据。

比如,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国航天员身着航天服,在空间站出舱行走,会自然信服而不感到违和。真实世界跟影像世界是有必然联系的,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这是已经被文艺史、电影史证明了的。

具体到电影创作上,中国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比如,得益于强大的制造业,尤其是3D打印和数控机床的应用,我们制作的特殊道具精度达到产品级水准,营造了逼真的画面质感。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在电影视效层面,我们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常规的比如浩瀚的太空场景、天崩地裂的场面等制作难题都已得到很好解决,在难度最大的生物视效方面,进步也非常显著。比如《独行月球》中,袋鼠的毛发、肌肉、骨骼和表情,已经做到“乱真”的程度。尤为可贵的是,这些视效都是由中国团队独立完成的,实现了国产化。

的确,道具和视效只是技术层面,属于“细枝末节”,可电影就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尤其是科幻电影,最大难点是让想象世界显得真实可信,如此才能把观众拉进来听你讲故事。这就需要极其丰富和逼真的细节支撑。小到一个杯子、一把椅子,大到城市街景、洪荒宇宙,都要真实可信。

比如,我们在《流浪地球》第一部上映后做过观众调查,有观众提出:地下城市怎么解决排水问题?没有阳光会不会影响人类生活?有的观众眼光犀利,在一个镜头中看出人物背景不能随镜头远近而有所变化,指出这个场景不够真实。还有观众发现白墙的墙角过于干净,没有做旧,缺乏烟火气和生活质感……

看到这些反馈后,我真心感到观众太懂行了,这些看似“吹毛求疵”的意见,其实是砥砺电影创作不断精进的金玉良言:好电影一定是在无数细节的推敲修改中打磨出来的。

《流浪地球2》剧照 图源:@电影流浪地球

为了让电影的世界观设定更加科学,细节呈现更加真实,在拍摄这部电影续集时,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多个院所的科学家参与联合攻关。比如电影中有一个“地球停止自转”的假定,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时间和历法就变了。科学家通过测算,指出这种情况下一天是60个小时,这样时钟显示的时间就可能是35点20分……

在前期构思过程中,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以百科全书的方式进行电影世界观设定,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部分,按照图书馆分类学撰写词条,包括地理环境、天文历法、职业构成、生活习惯等等,涵盖人类生活和空间探索的方方面面,内容达十几万字。

《流浪地球》第一部的成功上映激发了整个团队的荣誉感和创作抱负。这一次,团队在制作上对标国际顶尖制作水准。这种高标准在单场戏上可以达到,但要推及全片,推及场景、人物、情节、视效等各方面,工程量和制作难度就会成倍增加。

除此之外,我们还遇到了新问题,就是细节和情节更加丰富后,电影的信息密度大幅提升,容易造成“信息过载”,表现是观众会感到眼花缭乱甚至犯困。这要求我们化繁为简、调好节奏,让观众既能充分融入,又能舒缓有致。

经过这些年的电影创作,我有一个深刻体会:我们需要想象力,更需要把想象力转化为作品的具体方法,即需要建立起符合我们国情的更加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光是设备和技术,更是流程和标准。有了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很多制作环节就不必重复劳动、反复摸索,电影人就更容易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创作出各种类型的优秀作品,制作水平和生产效率就会更有保障。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一项工作,就是在创作过程中,把电影工业流程和艺术管理经验完整记录下来并进行研究整理,希望能为后来者的电影创作提供经验。我相信,一茬接着一茬干,未来电影人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电影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华景时代为库叔提供20本《重拾:1860-1948 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记忆》赠予热心读者。本书选取了北京日报深度周刊“旧京图说”栏目的经典篇章,250余张北京珍贵老照片,再现百年旧世相:车夫大战电车、漂洋过海而来的动物园、慈禧专用小火车、北平各色美食……图文并茂,生动重现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老北京。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