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宝琛:学好本领,为祖国富强作贡献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3-01-09 14:31:27

 1965年10月,一个戴眼镜的中国青年赴德国莱比锡参加国际岩石力学会议。会上,他宣读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在国际学术界展现了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水平。

这位青年就是刘宝琛,我国著名的岩土工程专家,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宝琛

学好本领,为祖国富强作贡献    

1932年,刘宝琛出生于辽宁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的熏陶不仅培养了刘宝琛好学深思的习惯,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了一个朴实的理念:要爱国,好好学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富强作贡献。

怀着这一理想,刘宝琛从东北大学采矿专业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长沙矿治研究所工作。很快,这个勤奋肯干、踏实好学的小伙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于第二年入选中科院第一批公派进修生名单,赴波兰科学院学习。

波兰科学院曾诞生过居里夫人这样的大科学家,学术氛围浓厚,名家荟萃。特别是在岩层地表移动理论和建筑物下、河流下、铁路下(又称“三下”)采矿研究方面具备先发优势,理论和实践实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刘宝琛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废寝忘食地学习,很快受到波兰著名的沙乌斯托维奇院士青睐,由进修生转为研究生。

1958年,刘宝琛在波兰

之后,他拿着导师的一封介绍信,实地考察了波兰几十家矿山,掌握了大量一手数据和资料,将岩层地表移动理论的研究进展向前推进了一步;后来又在副导师李特维尼申院士的指导下,开始研究随机介质理论。

“三下”开采可能引发地表沉降和塌陷,沉陷一旦发生,损失不堪设想,而放弃开采又会使巨量矿藏白白浪费。为此,李特维尼申院士提出随机介质理论,可指导采矿实践,预防地表移动、下陷,减少采矿工程对基地的不良影响。

但当时,李特维尼申的研究仅能解决开采水平煤层的问题。刘宝琛独创性地拓展了这一理论,使之可以应用到倾斜煤层开采中。1961年底,刘宝琛两篇相关内容的论文在波兰科学院院报相继发表,引发学界轰动。次年1月,刘宝琛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举行。作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学生的论文答辩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刘宝琛以《开采倾斜煤层地表运动规律》的论文征服了评委,更以流利的波兰语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很好地回答了评委提问,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因急于参加祖国建设,刘宝琛没有等到博士学位证书正式下发,便于1962年2月回到祖国。面对众多高校的礼聘,刘宝琛选择回到长沙矿治研究所,在祖国采矿事业的第一线工作。

突破和完善随机介质理论  

采矿工作条件艰苦,一年里大半时间要到现场勘察。矿山多是建在荒郊野岭、不毛之地,无论是工人,还是技术员,乃至专家教授,都要住简陋的土房窑洞,吃粗茶淡饭,不仅常常“踏破铁鞋”,更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只要能为祖国作贡献,我心甘情愿当‘煤黑子’‘土疙瘩’。”刘宝琛对困难毫不在意。刚刚回国,他就远赴辽宁、河南多地开展矿山考察,并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随机介质理论。

前人用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结构力学理论来研究岩层地表移动规律时,都按照习惯以既定型的模式将其特征理想化。然而,天然介质并不“既定”,反而极为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对于极为复杂的、非均质的、各向异性的岩土介质来说,研究其运动过程应采用非既定型模式,其运动规律也服从于随机过程。

刘宝琛的随机介质理论在“三下”开采中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打破了“三下”区域不能开采的传统理论。

从1962年4月起,刘宝琛研究本溪矿务局各煤矿在工业民用建筑物群下及太子河下开采的问题,并提出了一整套预计开采影响下地表移动及变形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刘宝琛成功主持了抚顺、本溪等多地的很多国家重点开采项目。关于本溪一些重要工业项目地表稳定分析的研究数据和成果为政府提供了决策依据,在帮助工厂创造重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国家节省了巨额搬迁费用。截至20世纪70年代,这一地区先后开采了6层煤总计近千万吨,地表大面积下沉达4米,但除了一小部分建筑需采取加固措施外,绝大部分完好无损。

1965年,刘宝琛总结理论和实践经验,出版了专著《煤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从此,刘宝琛的随机介质理论在全国各煤矿得到广泛应用,取代了我国一直采用的外国方法。

刘宝琛著《煤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刘宝琛又把随机介质理论逐渐推广应用于铁矿(上珠岭铁矿、程朝铁矿)、金矿(湘西金矿、仓上金矿、望儿山金矿)及磷矿(锦屏微矿、新浦磷矿等)的开采。后来,这一理论还用于指导地铁开挖技术及其对环境的评估保护,以及公路、铁路、水库等的边坡稳定和加固措施的研究,并被多国采用,他也逐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岩石力学专家。

“我学的东西要继续下去”  

20世纪80年代,刘宝琛与学生们一起,进一步开展和完善了三维随机介质理论及系统预计与反分析方法,使该理论可以应用于复杂的开采条件,大大拓宽了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并开发了一系列微机化的预计与反分析软件,这被公认为迄今为止预计地表移动及变形最完善的高精度理论及方法。

刘宝琛曾多次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瑞士、波兰等国参加国际会议,还在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多年来,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矿山岩体力学概论》一书更是一度作为该专业学生的唯一一本专业书,同时也是矿山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参考书。

1986年9月29日,《波兰日报》关于刘宝琛离开波兰25年后访波的报道

1994年,刘宝琛当选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刘宝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9年,刘宝琛正式调入中南大学。3年后,他服从组织需要,以院士身份担任中南大学二级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的院长。古稀之年的刘宝琛勤恳工作,扎根基层挑大梁,很好地完成了院系调整后的整合工作,在任内形成了学院的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等。目前,学院实力跻身我国高校前列。

在培养学生方面,刘宝琛强调外语技能和理论素养。同时,要求学生理论结合实践。从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起,刘宝琛就担任研究生导师。一生中,他为国家培养了7位硕士,40多位博士,为采矿和岩土工程领域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2017年6月21日,刘宝琛病逝于长沙,享年85岁。“我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我学的东西要继续下去,为党和国家作贡献。”这位拥有61年党龄的老党员,用自己一生的学术和教育贡献,践行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了采矿工程及岩土工程研究的一面光辉旗帜,对无数后来者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鼓舞。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