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被软禁5年,他一回国就直接封神

十点读书

|

2022-11-02 10:56:41

提起钱学森,你会想到什么?

是“中国导弹之父”,还是“两弹一星”元勋,亦或“火箭之王”?

加在这位世纪元老身上的光环,太多太多,以至于很多人都忽视了,他身上的另一个重量级头衔:

“中国航天之父”。

时间倒流回上世纪70年代,钱学森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秘密选拔和培养航天员。

在他推动下,中国成立“507所”,从零起步,研究载人航天工程技术。

然而,随着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被搁置,“507所”差点被撤销。

关键时刻,是钱学森据理力争,才保留下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火种。

2003年,“神舟五号”圆满完成载人航天任务。

那之后,每一位从太空凯旋的航天员,都会去钱老的家里,报告归来的好消息。

这样的默契,一直延续到2009年,钱学森去世。

如今,钱老离开人间,已经13个春秋。

中国人关于星河宇宙的航天梦,已然实现,而他闪着光的故事,也依然在人间,代代相传。

你的格局,决定你的高度

1929年,18岁的钱学森,考上了上海交大的机械工程学院。

在此之前,他是学校公认的风云人物。

因为数学好,国文好,画画和作曲也颇有天赋,所以老师建议钱学森选的专业,非常多。

不过,在所有专业里,钱学森却义无反顾地选了铁道工程。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时孙中山强调“非铁道无以立国”,所以钱学森相信学习铁路设计,能够实现自己复兴家国的宏愿。

可是,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亲眼目睹飞机在校区内狂轰滥炸,钱学森才真正意识到:

只有飞机大炮这样的“硬科技”,才能保护祖国!

怀着这样的想法,钱学森决定换专业。

24岁那年,钱学森考取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并正式踏上了赴美学习的旅程。

站在远行的渡轮上,眼前是繁华的欧洲国家,身后是满目疮痍的祖国。

钱学森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这样一句话:

在一个清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决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翻涌的海浪在脚下劈开,少年的眼中,似有星辰大海。

到美国仅仅一年,钱学森就凭借优异的成绩,拿下了硕士学位。

随后,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成为国际航天权威冯·卡门的学生。

冯·卡门很喜欢头脑聪明的钱学森,他们一起攻克了很多学界难题,还提出了大名鼎鼎的“卡门-钱公式”。

在老师的邀请下,钱学森加入了最新成立的火箭小组。

当时的火箭研究尚在摸索阶段,因为做实验充满危险,所以钱学森的小组也被人戏称为“自杀俱乐部”。

但钱学森却不怕困难,不断改进方案,将火箭能达到的高度,整整提升了10倍。

《三国演义》里说: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在科研的道路上,钱学森就像展翅翱翔的雄鹰,志存高远,一往无前。

在他的心中,有一团火,那是他的国,他的家。

越是难熬的时候,越要撑过去

36岁,是钱学森人生的高光时刻。

他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还娶了青梅竹马的爱人——蒋英。

钱学森沉浸在幸福的时光里,没想到命运的阴云,已经悄然而至。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决定回国参加建设。

然而,正当他准备办行李托运时,美国官员将他拦住,扣押在了一个小岛上。

美方给出的理由是:钱学森是中国的间谍,准备偷运机密回国。

可实际上,钱学森已经在临走前,把机密文件都拿出来了。

非法的关押,一直持续了15天,直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了巨额保释金,美国官员才释放了钱学森。

刚见到钱学森时,夫人蒋英心如刀绞。

15天内,钱学森整整瘦了15公斤,而且失去了语言能力。

美军对他造成的伤害,不言而喻。

此后5年,美方对钱学森的监视,依然如影随形。

他每个月,都要到移民局去登记,而且随时接受问话。

家里也会时不时闯进身份不明的人,对钱学森进行搜查。

高压的环境下,幸有蒋英的陪伴,让钱学森的身体逐渐恢复。

他振作起来,用极大的毅力,完成了33万字的著作《工程控制论》。

与此同时,他还接受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给学生们上课。

逼仄的处境没有泯灭钱学森的创造力,课堂上,他经常提出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叹服。

日子在一天天好转。但夫妻俩心里,无时无刻不盼望着回到祖国。

1955年,机会来了。

一次偶然,钱学森在开国大典的照片上,看到了故交陈叔通的影子。

他忙写了一封信,转达了自己的处境,然后逃过特务监视,把信寄给了陈叔通。

在多方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得以踏上回国之路。

想起一句话:

“肆虐的暴风雨终将停息,漫长的黑夜也会迎来破晓。”

钱学森坎坷的经历告诉我们,世上没有什么苦难是熬不过去的,困境中埋藏着希望,坚持总会迎来曙光。

只要拥有顽强的意志,不放弃,不屈服,终将拥有光明的未来。

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1955年的中国,经济羸弱,百废待兴。

钱学森刚回国的时候,陈赓将军就有些担心地问他:

“中国人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

钱学森信心十足地回答:

“中国人怎么不行呢?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一番话,给国防事业注入了强心剂。

然而,导弹的研制,并没有那么容易。

当时,中国的科技就像一张白纸,很多技术性的名词,都需要钱学森引进和翻译。

一开始,中国只能参考苏联经验,仿制导弹。

没想到导弹制作到关键时刻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全都撤走了。

压力当前,钱学森没有气馁,他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研究。

83天后,中国第一颗近程导弹“东风一号”,终于刺破了西北大漠的长空。

这个消息,让全国上下兴奋不已。

可钱学森,却陷入了焦虑之中。

他深知,“东风一号”仅仅是苏式导弹的仿制型号,设计出纯种的中式导弹,还任重道远。

为了向世界证明我国真正掌握了导弹技术,钱学森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东风二号”的研制工作。

为此,他常常废寝忘食,甚至忙到一连好几个月都不回家。

可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收获。

1962年,“东风二号”首发失败。

看到几百个日夜的心血,化为漫天尘沙,钱学森心情十分沉重。

他详细地分析了原因,才发现团队在设计时缺乏整体思维,让部件在组合时出现了问题。

由此,钱学森创新性地提出了“设计综合”的理念,要求“把所有故障消灭在地面上”。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东风二号”终于在2年后,一飞冲天。

那之后,中国科技领域,捷报频传。

科技突飞猛进的背后,离不开钱学森在科研事业上的不懈付出,和深谋远虑。

诚如曾国藩所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才华和能力,能决定一个人的出路,但眼界和格局,却能决定他的高度。

胸有乾坤的人,心中都有股强大的力量,支撑他们一往无前。

也往往是这些人,能在追梦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把一个人的智慧,活成一个民族的荣光。

心怀大格局,过好小日子

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当时的报纸连续几天都在宣扬他,文字中极尽溢美之词。

可钱老看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他找到秘书涂元季,严肃地说:

“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不能再这么宣传下去了。”

虽然钱学森的杰出贡献给他带来了无数荣誉,但他似乎并不享受名利带来的光环。

他谢绝了很多活动邀请,不题词,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参加应景活动。

比起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他更喜欢花时间做研究,和陪伴自己的家人。

北京航天大院的一所红砖楼,是钱学森的故居。

钱学森在世的时候,屋里经常流出动听的钢琴声,那是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在弹奏歌曲。

钱学森很欣赏夫人的艺术天赋,他常说,搞科学研究的时候,就应该有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这样才能避免死心眼,想问题能宽一点,活一点。

而钱学森自己也不是死脑筋的理工男,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很喜欢小号、摄影和书法。

广泛的兴趣,让钱学森的眼界从不拘泥于世俗的一方天地。

他曾在晚年的时候,看着满屋子的奖状,对妻子表白:

“钱归你,奖(蒋)归我。”

对他来说,哪怕所获荣誉再多,都抵不过这有所热爱的烟火人间。

很喜欢周国平的一句话:

“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能养活自己、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功名利禄,却在匆忙赶路时,迷失了初心。

而真正清醒的人,却能看淡名利得失,放平心态,寻求灵魂深处的满足。

一如钱学森,心怀浪漫宇宙,也珍惜人间日常,把一生,活得丰富多彩。

年轻时,钱学森曾完成过长达800页的推算手稿。

当结果终于推导出来,他如释重负,在纸上写下了“final(最后)”。

但他很快又在后面补充了一句“nothing is final(永无止境)”。

这句“永无止境”,多像他一生的写照。

青年心怀鸿鹄之志,克服千难万险,报效家国;

晚年步履不停,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每当提起他,心中仿佛就透进一束光,那是“鬓霜不坠青云志”的赤子之心,也是宠辱不惊的淡定从容。

很多人都曾追问: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走向?

对此,钱学森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你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拥有怎样的命运。

跌入谷底时,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有所成就时,保有为国为民的担当;

在广阔的世界里,做有意义的事,成为有追求的人,便是最值得的一生。

正像有的人说的:

“人一辈子,偶然成功看运气,必然成功看格局。

眼界多宽,成功的天花板就有多高。”

点个【在看】,与君共勉!

作者| 竹西,爱读书,爱生活。

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