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曹诚英:中国首位农学女教授

团结报团结网

|

2022-09-02 15:24:40

曹诚英

曹诚英是中国首位农学女教授,还是九三学社沈阳分社第一位女社员。九三学社沈阳分社建立之初有14位成员,其中11位来自沈阳农业大学,曹诚英是唯一一位女性。1949年,曹诚英在复旦大学加入了九三学社,1952年,她随复旦农学院北迁到沈阳。

曹诚英在棉花、马铃薯研究和遗传学上都有不凡建树,她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获得遗传育种学硕士后,于1937年归国,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到沈阳后,这位沈阳农业大学创办之初的教授,把中国的马铃薯产量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为困难时期的中国人吃饱肚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才女出皖南

曹诚英,字珮声,1902年3月出生于安徽绩溪县旺川村的一个徽商之家,父亲做文房四宝生意,是当地有名的大贾。她有三位姐姐、两位哥哥,大哥继承家族企业,二哥曹诚克,学业有成,做过南开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是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曹诚英终其一生都得到哥哥的引领、照应。

曹诚英出生后第3天,被母亲送到乳母家寄养。两岁时,父亲去世,她一生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乳母家在宅坦村,养父母是农民,曹诚英在这里长到5岁,后被接回家到上庄读书。上庄是胡适的老家,在上庄求学的时期,她认识了同样爱好文学的汪静之,汪静之也是上庄人,家里也是商业大家,后来成为著名诗人。曹诚英与汪静之成了少年密友,也保持了一生的友谊。其间曹诚英也时常住在养父母家。这对朴实、善良的农民夫妇,赋予了曹诚英同样的品质,为她日后成为农学家做好了铺垫。

小学毕业后,曹诚英被大哥接到武汉继续学习。曹诚英同父异母姐姐曹细娟为胡适三嫂,1918年,16岁的曹诚英在胡适的婚礼上,做了胡适太太江冬秀的伴娘,从此相识。后来,她遵母之命,与幼时定亲的当地富家子弟胡冠英成亲。

曹诚英遇到胡适后,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她觉得应该向胡适学习,成为一个有学问、有主见、对社会有用的人。于是,她一边给正在美国留学的二哥曹诚克写信,表达了自己想离家求学的愿望,恳求哥哥支持,一边跟胡家族人抗争。在她的强烈要求下,族人妥协了,但是要求她与丈夫一同上学。在二哥的帮助下,夫妻俩一同进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学校期间,曹诚英、胡冠英同时参加汪静之、朱自清、叶圣陶、冯雪峰等作家组织成立的诗社——湖畔诗社,其间,曹诚英创作了大量诗作,得到胡适的支持和帮助。

次年,胡冠英母亲以曹诚英一直未生育为由,为胡冠英纳妾。曹诚英与丈夫分手,两人并没有交恶,胡冠英再婚后,新生儿的名字还是曹诚英给起的,曹诚英为之起名胡匡稼。曹诚英晚年回归故里,胡冠英离世,胡匡稼还去探望,表达了想接曹诚英回家照顾的意愿,被曹诚英拒绝。

1923年,曹诚英与胡适相恋,由于胡适离婚未遂,曹诚英便再也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把一生奉献给了农学事业。1925年,曹诚英进入南京东南公学农艺系读书,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2年发表《棉籽成熟百分率与受精情况之关系》《中棉杂交势研究》,文中数据被《我国杂种棉研究史略》引用,并注明其为我国20世纪30年代棉花研究的重要成果。

1934年,在曹诚克与胡适的帮助下,曹诚英赴美在胡适的母校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学,获硕士学位。1937年回国,曹诚英在安徽大学农学院任教授,是我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1943年春,她来到重庆北碚,进入因抗日战争而搬迁到这里的复旦大学农学院任教。

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农学院搬回上海,但是搞科研的条件仍不具备,曹诚英便在宿舍楼前园地开辟出约两平方米的试验田。她的身体不好,不能长时间蹲在田里,于是带了小板凳坐在门口搞马铃薯杂交实验。

在沈阳农学院的日子

1952年,全国高等学院院系进行大规模调整,教育部决定将复旦大学农学院除茶叶专修科外全部迁到沈阳,与东北农学院的一部分合并成立沈阳农学院。曹诚英就在农艺系任教,50岁的她完全可以不去寒冷的东北,但是留在上海就意味着离开农业教学与科研,而这些,是曹诚英当时的全部,她没有婚姻和子女,她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她热爱的农学研究中。于是,1952年9月17日,曹诚英和复旦农学院600名师生告别了久居的上海,乘专列抵达沈阳,创办沈阳农学院。曹诚英知道东北的自然条件正适合马铃薯的栽培,马铃薯不仅是一种营养良好的食品,还是制造淀粉和酒精的重要工业原料,对逐步走向工业化的祖国将有很大的用处。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让曹诚英激动不已,她有感而发,写下了《祖国爱我,我爱祖国》一文,发表在《解放日报》上,她回想起刚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家乡人并不以为然,说:“种田的事儿还是你跟我们学好。”现在她到祖国需要的东北,去研究马铃薯,心情十分激动,引用哥哥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在过去,对于一个没有家的人来说是悲惨的,但是现在不同了,祖国就是你的大家庭,科学事业就是你的爱人,许多同学就是你的子女。”

在新成立的沈阳农学院里,时任校长的张克威对曹诚英十分敬重,在生活上很照顾,那些同事、学生都跟曹诚英很亲,周日陪她打牌、吃饭,她也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谁有困难她就帮谁,有出嫁的学生,她还给准备嫁妆。曹诚英还写了文章《革命家庭乐不胜》,叙述了她在学校的美好生活,表达了自己“温暖友爱,幸福无边”的生活状态,发表在1959年的《辽宁日报》上。

曹诚英在农艺系任教,教作物栽培学。教学之余,还从事马铃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学校在东陵实验农场离校门最近的地方划给她一块试验地,让她带着助教进行研究。她还托朋友从国外引进了高产的“男爵”品种,与从当地农事调研中筛选出来的抗病红皮马铃薯杂交,得到了高产抗病的新品种,解决了马铃薯退化问题。她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辽宁马铃薯的生产。“在辽宁的马铃薯栽培历史中,全省马铃薯总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56年,129.8万吨,播种面积最高在1958年。”

1956年,曹诚英任沈阳市政协委员,一直到1965年,曹诚英都认真履职,对沈阳的建设建言献策。

曹诚英在沈阳农学院走向了她事业的巅峰,发表的遗传学论文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她自己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理想的事业。”退休后的曹诚英,仍然住在学校的院子里,仍然参与马铃薯的研究和论文写作。生活上也有学校和学生的照顾,幸福而安宁。

1969年,因学校下迁农村,体弱多病且已退休的曹诚英回到家乡。她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为家乡修桥补路、购买农具……1972年,她把手里最后的存款5500元,捐给当地政府,只身前往上海看病。1973年,曹诚英病逝于上海,享年71岁。曹诚英去世后,她的家乡人将她安葬在旺川村东头。

让更多的人知道她

1983年,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生刘艳,去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参加毕业答辩。一进大楼,她看见了墙上并排挂着几位老一辈教授的黑白照片,其中唯一的女教授吸引了她的目光,这一天,她知道了这位女教授的名字叫曹诚英。此时,距离曹诚英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十年过去了。

刘艳毕业后留校做编辑,为了尽快投入工作,她开始翻阅院刊的合订本。在1959年的合订本中,她再一次与曹诚英相遇,看到了曹诚英发表在《辽宁日报》上的长文《革命家庭乐不胜》,这篇文章感动了她,于是,她便开始收集曹诚英的资料。

几年后,刘艳发现曹诚英的名字出现在一本回忆胡适的书里面,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在公开出版物上记述胡适与曹诚英的恋情。作者对曹诚英有些轻佻的笔调描写,引起了学校曾是曹诚英学生的教授们,也是刘艳的老师们的反感和不平。刘艳就此萌生了给世人还原一个真实曹诚英的想法。于是,刘艳在学校收集资料,又去了曹诚英的家乡安徽绩溪寻访曹诚英。回到沈阳后,写了《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一文,投给上海《文汇报》,于1993年7月23日发表。

1994年,刘艳调到北京工作,收集整理曹诚英资料和生平的重任,落到了刘艳的好友兼同事王琦身上,其时王琦是校报总编。王琦尽自己所能地宣讲、写作曹诚英,让更多的人知道曹诚英。

2012年,刘艳又调任安徽滁州任副市长,她邀请王琦一起再去绩溪寻访曹诚英。这次,她们见到了曹诚英的族人曹健和曹福墉,他们是了解并收集了很多曹诚英资料、照顾曹诚英晚年和修建曹诚英墓地的老人,还见到了以研究徽州文化著称的方静。几人研究,自筹资金,在2013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农学界女教授——曹诚英》一书。

如今,在沈阳农业大学每年的校史讲座中,都会讲到曹诚英:“她像一盏灯,一盏点燃了生命之火的灯,在她钟爱的遗传育种学科进化出一片澄明;在她痴迷的马铃薯研究中,洞悉隐藏的未知;她接纳着新中国的阳光,再转换成光热,静静地温暖着她的学生……”

(王梅芳,作者单位:辽宁报刊传媒集团)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