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有水园亭活”,浅谈中国园林中的理水技法

人民出版社

|

2022-08-31 10:11:19

中国素有尚水的文化基因,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理水成为中国园林重要的环节之一。自周朝开始,就注重水体营建。宋代洛阳人邵雍在《小圃睡起》诗中说:“有水园亭活”。

到北宋,发达的农业和水利技术,为造园开渠引流的理水活动及园林灌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洛阳名园记》中的北宋时期洛阳园林大多结合园林特色和地理形式设计水的形式,使其玲珑多变,体现了成熟的理水技术和手法,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园林选址多临水,开渠引流入园,并善于营造形式丰富的水体。如,富郑公园位于天津桥南,可闻洛水涛涛,利用邻近洛水的天然优势,“引流穿之”,该园因有洛水流入而活了起来。

(宋)张先《十咏图》局部

再如,苗帅园位于洛阳城东会节坊,城东有伊水流经,李格非云“有水,自伊水派来,可浮十石舟”,知此园引伊水入其中,汇集为池,由动态水汇聚为静态水,动静结合,由聚集型水面转换为开阔型水域以致可泛舟其间。这些园林充分体现大水宜分,小水宜聚,分聚结合的手法,造就形式多变的水体形式。

(二)善于利用高差及天然水压,形成飞瀑湍流和泉涌喷流的动态水景。如,董氏东园利用高差使“水四面喷泻池中”“朝夕如飞瀑”,董氏西园有天然泉水口,且由于水压而自然向上喷涌,园主则巧妙以石在泉口组合为花瓣状,形成“中有石芙蓉,水自其花间涌出”的天然喷泉效果,巧妙至极。

(三)临水而借水景。如,水北胡氏园,在邙山之麓,瀍水流经旁侧,在靠近瀍水处造轩临水,“因岸穿二土室……开轩窗其前,以临水上”,于是园外瀍水“清浅则鸣漱,湍瀑则奔驶”的变化之景则可为园主观赏,“皆可喜也”。再如丛春园,位于天津桥附近的洛水南畔,使北可望洛水,于是能赏“洛水自西汹涌奔激而东”的壮丽水景。

编辑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局部

(四)注重营造多感官观水景。水特殊的物理流动性能使得水不仅成为视觉景观,其触觉和声觉也相当有感染力。喷泉、瀑布、溪、涧等流水或涓涓细流或汹涌奔激,不仅因内在动力而美,更因流动之水常伴有声音,构成声音景观而别有趣味。

据李格非所载,丛春园北可望洛水,“洪下皆大石,底与水争”,水中置石,使水流与之相搏击,不仅形成浪花、喷薄成雾,塑造丰富多变的动态水景,更有“声闻数十里”的宏壮之音,具有声景构建的雏形。水北胡氏园“水清浅则鸣漱”也是一种水体声景。另外,在丛春园中还可感受洛水“清冽侵入肌骨”,这种触觉感知水景更是一种游园的特殊体验。

《洛阳名园记》显示出北宋洛阳造园理水之技法娴熟,并充分利用这些技法自觉获取亲水体验。

简言之,《洛阳名园记》中的北宋洛阳园林多临水而建,引水入园,以水景著称,理水技术和手法都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洛阳名园记》中园林的审美以“活”、“清”为特色,丰富了园林的内涵,因水的存在,这些园林呈现清雅灵动的特质。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洛阳名园记〉园林美学研究》】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