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周口书院

周口日报

|

2022-08-22 16:40:03

童建军

翻看中国教育史乃至文化史,书院是一个颇为引人遐思而又意味悠长的存在,穿越千年依然绵绵不断、泠泠作响。书院寄寓了中国士人修身养性、弘道济世的贤哲理想,传递着千年流变而又弦歌不辍的中华神韵。

周口地处黄淮平原、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文脉绵延、重道崇德,自然少不得书院的一席之地。周口各个县市区旧时几乎都有有名望、有代表性的传统书院,如淮阳弦歌书院、柳湖书院,扶沟大程书院,西华衍畴书院,商水凤台书院、静远书院(今周口市七一路一小),太康兴贤书院,沈丘平舆书院,项城莲溪书院,鹿邑鸣鹿书院等。从整体的地域文化讲,我们不妨统称之为周口书院。

周口书院的源起

“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作为纪念“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孔子的圣地,周口书院的历史还是从弦歌台讲起吧。弦歌台原本为汉代刘宠的“弩台”,一个演武打仗的地方,因孔子周游列国三次到陈,讲学四年,期间困于陈蔡七日而弦歌不绝,为了纪念孔子,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移孔子庙于“弩台”之上。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改曰“厄台”。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易名为“绝粮祠”,并在正殿后建讲堂数楹,曰“知德书院”。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易“绝粮祠”为“弦歌台”,其正殿后面的书院经数次变换,至清乾隆五年(1740年)更名为“弦歌书院”, 至今沿用。

较之于孔子,箕子所处的年代更久远一些,箕子是殷商末期人,商高宗武丁的裔孙,商纣王的叔父,易经卦爻辞中唯一有史可考的历史人物,《易经·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有“中华文化第一子”之称。传箕子曾被封于华邑(今西华一带),另说被囚于或隐居于箕子读书台,作《洪范九畴》,衍畴书院由此而来。

如果说箕子封地和衍畴书院最早创设的年代尚存探讨余地的话,扶沟大程书院的历史则相对明晰了。大学者陈寅恪讲“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书院始于唐,盛于宋,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理学家程颢任扶沟知县,公务之余专门创建书院,并亲书“书院”二字,一度被称为明道先生祠、明道书院。清乾隆年间改称为大程书院。

明朝时期对书院有扬有抑,到了清朝书院又有了大的发展,形成了官方书院系统。据资料显示,周口书院多兴建或重建于明清时期,在研究学问、教化民众、文化传播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多重功能作用。

周口书院的兴替

既为书院,就要有名有实。细览周口各个书院之名,都极富春风大雅之气。除上述弦歌、衍畴、大程等,柳湖书院在淮阳老县城东南隅,同柳湖相呼应,原为文昌宫所在;凤台书院则大抵是取凤栖之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远书院原来是周家口南寨文昌宫(周家口还有乐善书院、崇正书院等);太康有兴贤书院,看来高贤之地道德之乡自古名不虚传;项城原有虹阳书院,虹阳书院倾圮而建莲溪书院,因其邻近的虹河有瑞莲之兆而得名;鸣鹿书院在老子升仙台前,原名真源学舍,后改名鸣鹿书院,既同鹿邑相合,又让人生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遐想;沈丘平舆书院建立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是清代末期沈丘县的最高学府,位于老城南门里路西。概因周成王封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于今沈丘县南部一带,辖区包括今安徽省临泉县、界首市,以及河南省平舆县、新蔡县、项城市、沈丘县部分地区,在此建立沈国,并曾都于平舆。与此相关联,故而书院名曰平舆书院。

大凡是书院学堂,总是要择址在环境清幽的风水宝地。比如莲溪书院是原项城县清乾隆年间所创立的县内最高学府(在秣陵镇城区,原老城高中校址,张伯驹曾在书院就读)。类似于淮阳八景之“弦歌夜读”,莲溪书院旧也曾为项城八景之一,清柳堂赋诗赞之:“微雨初晴望眼空,莲溪门外立春风。半湾芳草萦深碧,夹岸小桃放浅红。水面浮沉双鸭子,船头漂泊一渔翁。天然诗趣天然画,欲学维摩愧未工。”

书院既是一个讲学的地方,又具有藏书、供祭等多重功能。比如大程书院虽面积不大,但集大成,颇有代表性。书院有东、西文场(号舍),是目前国内保留最为完好的古代科举考场之一。有立雪讲堂,是师长讲学授业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既立师道尊严,又立学规学风,所谓“立雪见精诚,树尊师以令范;设堂明理性,遗重教之高风”。讲堂月台前既可以露天讲学,也可以利用考棚进行讲学、供士子读书学习。讲堂后有藏书楼,用于收藏儒家的各种经典图书。书院的西侧还有明道先生祠,用以祭祀和追慕先生之高风。

清光绪年间,实行变法新政,改学院为学堂,周口各书院也都随之改制。比如柳湖书院,原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淮宁知县潘钟瀚在文昌宫(今淮阳老一中附近)创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指导下,陈州知府刘更寿筹资就柳湖书院旧址并购文昌宫以西(今淮阳老一中大门以南)民房,创办陈州府中学堂,此即当今淮阳中学的前身,也是陈州府境内新式学堂的开端。刘更寿系安徽庐江县人,学堂经费不够用时,常从老家筹资。为激励学子,刘更寿在学堂楹柱上题联“二千石自信未能幸淮水东流不带渣滓污故土;七十子同心向学看柳湖西畔遍栽桃李待成才”,以此表达自己以兴学为乐、以育才为荣的远大志向。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学堂也由科举入仕教育改为普通教育,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开启了近代教育模式。民国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堂大多又改制为学校,比如莲溪书院又由高等小学堂改为县中、县师,1969年改为老城高中。柳湖书院则由陈州府学堂改为淮阳省立中学等,并历经辗转办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旧址处成立淮阳第一中学。可谓是书院遗风犹在,而历史又不断翻开新篇了。

周口书院的启迪

书院作为治学和教化的载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书院精神和价值体系,这种精神和价值体系既有普遍性,又各具特色。比如周口书院之衍畴书院,因箕子衍《洪范九畴》而得名,其所论述的天人关系和国家治理必须遵循的九条大法至今仍很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弦歌书院为敬奉孔子而立,躬行君子,学达性天,其大成至圣先师的标志性意义自不待言。大程书院则是宋代理学的一个原点,正是在大程书院,程颢完成了自身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升华,提出了“天者理也”的世界本源问题,进而形成有浓厚哲学色彩的理学,影响中国近千年。这些内核和精神价值都值得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学习分析把握,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千年书院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还以其内在的生成、体制、机制和价值取向等建构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神韵的书院文化品牌,成为中华文化基因库中的瑰宝。周口是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几千年悠久厚重的历史孕育出了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周口书院既有其地域性的历史观照,又是中华书院的重要组成和文化标志。以科学的态度把周口书院的历史遗存、文化脉络、内在精神挖掘好、整理好、传承好、利用好,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打造“道德名城 魅力周口”、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体现周口作为、周口担当都是大有裨益的。

(原载《周口日报》8月22日六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