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走进周口市博物馆释读宛丘之上的文明记忆

周口日报

|

2022-07-25 18:24:25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乔小纳 通讯员 李全立 穆乐 唐涛 文/图

仰韶文化 折腹彩陶罐

汉 绿釉红陶卧羊尊

裴李岗文化 石磨盘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因为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蕴含着文明的传承、鉴古知今的智慧。作为“羲皇故都、老子故里”的周口,周口市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就蕴含着许多文化力量的故事,承载着宛丘之上的文明记忆。

博物馆的历史

有学者认为,创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这所博物馆实际上是缪斯的神庙,因为英文中的博物馆(museum)一词正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缪斯神庙(Mouseion),所以该馆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

至于我国的博物馆起源于何时,有人认为是西周王室的宗庙,有学者认为是西汉王室的石渠阁。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一般认为是清末状元、著名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按照博物馆藏品、观众和陈列展览三大要素来看,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我国古代很早就重视文化器物的收藏与展示。殷墟出土大量集中储藏的甲骨卜碎片,就带有王室收藏性质。据《周礼》记载:“凡国之镇大宝藏焉。”即国家器物的收藏主要在王室和宗庙。在历朝的宫室、祖庙和府库里都收藏有祭器、法器和珍宝。孔子在陈国游历期间,就曾为陈灵公鉴定陈国内府所藏楛木箭。西汉长安未央宫的石渠阁,就是一座皇家的图书文献收藏馆。到了宋代,金石学开始产生,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器物学,欧阳修的《集古录》是金石学的代表性著作,里面还有关于鹿邑太清宫的碑刻纪录。尽管我国有着悠久的收藏文化传统和金石文化的研究,但由于没有通过面向社会,惠及广大民众,最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博物馆,直到100多年前的南通博物苑创立。

周博发展历程

周口市博物馆事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以周口关帝庙为依托成立的原周口市博物馆,是周口地区成立最早的博物馆。之后,淮阳、扶沟、项城相继成立博物馆。2011年,周口市博物馆建成并对公众免费开放,周口真正有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目前,周口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不断加快,已拥有各级各类博物馆24家,其中民办博物馆8家。这些博物馆为宣传展示周口历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口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周口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它承担着文物收藏、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等功能,是展示周口8000多年历史文化的重要形象窗口,也是广大青少年知古鉴今的第二课堂。周口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取名《宛丘之上》。《尔雅》中记载:“陈有宛丘”。相传伏羲在宛丘建都,升起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宛丘,具体到一个地理方位,就是今天周口市淮阳区东南距今6000多年的平粮台古城遗址。《宛丘之上》这一名称,出自《诗经·陈风》诗句,这里的宛丘是广义的概念,“宛丘之上”的意思是周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留下的记忆。“宛丘之上——周口历史文物陈列”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人文肇始、大道幽微、三代华章、莽原鸿爪、逐波兴埠,是以历史时代为序,选取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汇集了玉石器、陶瓷器、青铜器、石刻等精品文物,突出展示周口在华夏文明、黄河文化中的历史地位,这个陈展可以说是周口历史文化的完美缩影。

周口市博物馆基本陈列主要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对展览的定位,一般可分为通史展和专题展,周口市博物馆属于通史陈列,按照文物的时代顺序展示周口完整的历史脉络;二是凸显周口历史文化的鲜明特色,周口作为羲皇故都、老子故里、陈楚故地、中原港城,相关人员在布展中充分体现了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农耕文化、漕运文化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三是展品全部都是文物实物,基本上都是国家级珍贵文物,没有复仿制品;四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周口都有文物诠释,这也是展览的一大亮点。    

走进周口市博物馆,会发现每件文物下面都有一张“名片”,也就是说明牌,每一件文物的名称、材质、来源上面都写得非常清楚。这些文物大部分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也有向公众征集、社会捐赠的,还有公安部门打击文物犯罪移交的。      

文物从来都不是尘封的古董,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个故事。周口市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都展示给我们周口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屹立数千年的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陈楚故城遗址,星罗棋布的文化遗迹,三岸连起、万贾云集的周家口记忆,都可以在周口市博物馆找到踪影。

人文肇始

作为“宛丘之上”的第一部分,《人文肇始》展示的是周口地区的原始文化风采。一进入周口市博物馆的大门,闯入眼球的是在周口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说明在远古时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是古人类生活和各种动物栖息的理想之地。    

周口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明核心传承区之一。这里不仅是传说中伏羲、女娲、神农的定都地,而且在考古工作中也发现有大量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目前,已在周口的扶沟、西华、商水、项城、太康、鹿邑等地,发现了10余处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的遗存。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而得名,距今8000多年。这个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其中周口地区裴李岗文化遗存采集到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实物,作为贯穿整个农耕历史的器具,是最能代表农耕文化的实物,这也说明了我们周口自古就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在周口境内出土的裴李岗文化石磨盘长100厘米、宽44厘米、通高8.5厘米,体呈椭圆形,用整块黄砂岩琢磨而成,底部有4个圆柱状足,非常规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形制最大的裴李岗文化石磨盘,堪称“华夏第一石磨盘”,它与石磨棒配套使用,主要用于加工粮食。    

周口地区不仅出土了裴李岗文化的用于收割粮食的蚌镰、用于打磨陶器的陶锉、用于渔猎的骨镞、陶网坠等工具,还发现有大量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用于砍伐树木,石铲用于开垦荒地,石磨盘、石磨棒则是用于加工谷物。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到粮食加工,各种工具应有尽有,表明此时已经告别纯粹的狩猎和原始的刀耕火种时代,进入锄耕农业阶段,见证了周口当时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水平。    

从“人文肇始”部分陈列的出土文物看,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周口地区,是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多元交会之地。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在这里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也为古代文明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仰韶文化由裴李岗文化发展而来,距今五至七千年,彩陶文化是其鲜明特征。在仰韶晚期,来自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也就是东夷文化,西向扩展到周口地区,与东向扩展的仰韶文化交流、融合。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的龙山镇而得名。考古证明,龙山时代中原一带已率先步入万国林立的邦国时代,而淮阳平粮台古城则是豫东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龙山时期城址。这座城址虽然面积不大,但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大道幽微

厚重滋润的水土养育了先哲老子,使得鹿邑县成为道家学说的发源地。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而老子正是继承三皇五帝的历史文化精髓,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创立了道家学说。老子文化与伏羲文化一脉相承,这在周口市博物馆的第二部分“大道幽微”中可一探究竟。

这一部分系统展示老子的生平思想和文化影响。因为老子的影响重在思想文化,所以该部分实物展示较少,而且与老子有关的文物发现的还不多,因此周口市博物馆在布展时,除了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的文物及太清宫遗址出土的部分建筑构件,该部分主要采取了文字、浮雕、绘画、《道德经》版本等辅助手段来反映老子的事迹。

考古发掘证明,老子故里太清宫一带早在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就是人类聚落。太清宫西侧500米处发现的西周早期长子口墓,是近年我国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长子口墓出土文物近2000件,不少青铜器上有“长子口”“子口”等铭文,有专家认为“长子口”可能就是宋国开国之君微子启或其弟微仲衍。这座西周早期大墓,其时代比老子出生的年代还要早400多年,由此说明老子故里具有比较厚重的文化底蕴,从这里走出老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绝非偶然。

1997年,文物部门对太清宫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宋代建筑构件——龙吻和绿釉龙纹瓦当。在唐宋建筑基址上出土了一批建筑构件,不仅重现了昔日太清宫的辉煌,也是宋代帝王兴建老子故里的实物见证。

北宋末年,金兵进攻中原,东京失守,赵宋王偏隅江南。金人占据中原后,对老子也非常尊崇,专门派遣使者到太清宫拜谒,并兴建太清宫。太清宫出土的金代牡丹纹铺地砖,纹饰精美,坚实耐用,显示了老子在少数民族统治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三代华章

第三部分“三代华章”主要展示的是周口地区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的文物。沈丘乳香台遗址发现有夏文化新砦期二里头文化器物,有陶罐、陶碗、陶豆、陶拍等。而经过考古发掘,淮阳时庄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年至3700年粮食仓城,其时代大致相当于夏代早期。这说明周口是夏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在夏文化探索中非常值得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礼崩乐坏,兼并战争频繁,周口一带一度成为列国争霸的主战场。周口市博物馆中展示的青铜兵器,剑、戈、矛、弩机、镞等,见证了那个时期兵戎相见的历史风云。锐利的兵器为疆域的开拓和文化的交融开辟了道路,而最值得一提的是错金越王剑。错金越王剑出土于淮阳平粮台一处楚墓,长59.9厘米,宽5.4厘米。剑体狭长,剑身呈柳叶形,剑格上有用错金工艺镶嵌的鸟篆体“越王越王”“不光不光”等铭文。“错金”工艺,其实就是在青铜器表面所錾的凹槽中嵌入黄金白银或红铜,然后磨平,呈现出一种图案或铭文的特殊装饰效果。这种“错金银”工艺,多用于高等级青铜器上,象征王侯贵胄的身份与地位。

除了青铜器具,周口的玉文化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19年考古工作者在平粮台城址发现了一件龙山时期的玉冠饰残片,是周口市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器。玉器是古代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只有地位等级较高的上层贵族才有资格拥有。而到了汉代,除了帝王诸侯贵族墓中的玉器还具有一定的礼器性质,不少玉器已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足,这一点可以从周口市博物馆的第四篇章“莽原鸿爪”中窥见。

莽原鸿爪

第四部分“莽原鸿爪”主要陈展了秦汉至元代周口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豫东莽原上芸芸众生的文明创造。汉代,周口一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被汉王室视为“天下之郊”“劲兵之地”,曾有多位汉代诸侯王在这里镇守。西汉时期这里置淮阳郡,建淮阳国,东汉初年沿袭淮阳国国号,后改陈国。在淮阳北关考古发掘的陈王刘崇墓就见证了这段历史。

两汉时期,周口一带地势平坦,人口密集,随着水井的广泛普及、铁农具和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农耕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进步明显,畜牧业发达,奠定了之后两千年农业文明的基础。农稳社稷,粮安天下。汉代发达的农业,同时也促进了家庭饲养业的发展,所以家家户户多建有带围墙和栅栏的猪圈。周口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猪圈,往往与厕所相连,反映了当时农家养猪、积肥并举的生产生活方式。

周口市博物馆内珍藏的绿釉卧羊尊为国家一级文物,其造型生动,釉色碧绿明净,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羊在古代通“祥”,有吉祥之意。卧羊尊本是一种酒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酒肆内就有这种卧羊尊的形象,汉朝政府为此提倡仁义孝道,因羊有跪乳之恩,所以就把这种酒器做成卧羊的形状,提醒大家即使生活富裕了,也要不忘初心,懂得感恩,孝顺父母。

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周口就有众多民间艺人以杂耍技艺谋生。周口市博物馆内珍藏的汉代倒立杂技佣,可证明周口如今作为全国有名的“杂技之乡”是源远流长的。汉代倒立杂技俑出土于沈丘县。它头梳高髻,两手着地,两腿向上自然卷曲,生动有趣,距今已有大约2000年的历史,说明周口民间杂技在当时已经比较活跃。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通过出土的文物也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周口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而在经过了频繁改朝换代的魏晋南北朝之后,周口也终于在一统的隋唐时期再次呈现盛世景象。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隋唐时期的周口再次进入盛世繁荣期,周口一带出土的唐三彩器见证了唐代的辉煌,寿州窑的黄釉器见证了周口水运的发达。到了宋代,陈州成为京畿“辅郡”,周口一带的地位更加凸显,社会经济更为繁荣。

1999年出土于淮阳宋代砖室墓的登封窑白釉剔花罐就是宋代社会经济繁荣的历史见证。深褐色胎,器表施化妆土,上面剔刻花纹,器口和底部饰莲瓣纹,中部以剔花、刻花工艺装饰刻画折枝花卉,遒劲流畅,图案以黑白两种颜色进行搭配,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瓷胎上的纹饰更具立体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是目前世上所见的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宋代登封窑白釉剔花罐,弥足珍贵。

逐波兴埠

据史料记载,安徽寿州窑的瓷器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通过周口沙颍河水运在周口广泛传播,说明周口的航运史由来已久。周口作为漕运重镇是始于明初永乐年间,真正开始兴盛是在明清,特别是在清康熙、乾隆年间,这也就是主题展列的最后一部分“逐波兴埠”所要展示的内容了。

周口,原名周家渡口。沙河、颍河、贾鲁河在周口汇流,穿城而过,通江达海。由于周口地理状若汉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繁华,故周口又有“小汉口”的美誉。周口的漕运,东达南京、上海,北连北京、天津。明清时期,这里商贸繁荣,与朱仙镇、道口镇、赊店镇并称“河南四大商业名镇”。明代大学士熊廷弼在《过周家口》中这样描述:“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

从周口市博物馆收藏的一段码头排桩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黏附有许多河蛤蜊外壳,它是在周口市文物保护单位“周家埠口遗址”发现的,经过专家辨认,证实它们是清晚期打下的码头“排桩”。2022年4月,沙颍河水位下降,这排木桩再次呈现在大家眼前,它们见证了周口漕运文化的辉煌。

“逐波兴埠”部分有通清代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告示碑,是目前我市发现的唯一一件与保护水运有关的文物,主要内容是清代嘉庆年间,陈州府知府制订章程,明确拉纤的价格,禁止不法之徒勒索过往客船。它不仅为周口水运的兴盛、商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也为研究周口的水运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陈展中还有很多瓷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不仅至今保存完整的很多,还在周口老码头周围发现有大量明清碎瓷片。这些瓷器都产自南方,经水运到周口,卸船上岸,改走陆路,周口成为重要的货物中转站,也由此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兴起。“逐波兴埠”就表现了周口古镇由漕运走向兴盛的过往。奔流不息的沙颍河,滋润着众生百业,促进了沿河城镇的发展。

如今,周口市确定了“临港新城、开放前沿”的发展定位,正向着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的目标迈进,周口水运再次走向新辉煌。

“博物馆热”彰显文化自信

人文肇始见证农业文明,大道幽微展现哲学精髓,三代华章谱写发展新篇,莽原鸿爪再现风云变幻,逐波兴埠重温漕运繁荣,是鉴古知今的过程。走进周口市博物馆,从一件件文物中,感受古人的智慧;走出周口市博物馆,透物见人,从古人智慧中得以启迪。

近年来,不管是线上云展览,还是线下实地参观,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可以说形成了一股“博物馆热”。周口市博物馆同全国各地博物馆一样,每年接待的观众逐年递增,尤其是节假日,常常爆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费成为时尚;二是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博物馆陈展水平的提升,让文物“活”了起来,对观众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三是新媒体对博物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文博的大力宣传,也助推了“博物馆热”兴起。一批优质文博节目的推出,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实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热”吸引更多的目光投射到文物保护上来。政府不断推出文物保护措施,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文博行业,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上来,推动了文物保护水平的提升与博物馆建设高质量发展。“博物馆热”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