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王家强: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中新经纬

|

2022-07-05 20:34:53

  中新经纬7月5日电 题: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作者 王家强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2022年二季度,全球供给端和需求端均面临下行压力,工业生产、企业投资、居民消费、国际贸易增速放缓,经济增速明显回落,通胀水平全面上行。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动荡,美元指数强势上行,主要股市震荡下挫,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

  展望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通胀水平还将维持高位,“滞胀”风险持续加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收紧,带动全球金融周期转换,社会融资成本提高对经济的负面效应将更加凸显,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加大。

  我们预计,2022年三季度全球GDP环比增长折年率为2.6%,较二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全年增长2.9%,较3月预测值下调0.7个百分点。同时,通胀风险仍将持续发酵,“滞胀”风险日益增大。为了控制高通胀,全球主要央行将以更快节奏和更大幅度收紧货币政策,经济衰退风险加大,金融市场将面临新的波动。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全球金融周期转换中东盟国家的潜在金融风险等热点问题值得关注。

  全球经济“滞胀”风险持续加大

  从需求端看,一是全球消费增速将逐渐放缓。二季度,全球大部分经济体消费保持增长,但增长势头逐渐放缓。5月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额同比增长8.1%,但环比增速10个月来首次为负,意味着消费逐渐触顶。欧盟零售销售指数走势类似,4月环比增速由正转负。预计三季度全球消费增速将进一步回落。物价的持续高企和各国普遍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将限制居民耐用品消费,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负债消费成本提高,通胀对消费的负面效应将更加凸显。

  二是国际贸易增速将逐渐回落。随着消费需求回落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规模将随之下行。全球航运和物流面临较大制约。全球80%以上的消费品通过海运运输,海运和港口物流的任何压力都将阻碍进出口货物的运输和交付。根据荷兰经济分析局测算,2022年4月,全球出口金额指数较上月下降0.7%,但受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影响,进口金额指数继续攀升。如果扣除掉价格因素,全球出口和进口数量指数虽均较上月有所回升,但分别较去年底下降1.1%和1.2%。

  图1:全球出口和进口指数变化趋势(2010年=100)

  三是企业投资和库存投资将放缓。随着全球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全球利率中枢上移,企业投资成本不断提高。从企业库存周期看,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市场需求和产品销量下降,企业将逐渐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即产品滞销形成的库存增长),对经济带动作用将减弱。

  从供给端看,一是全球供应链瓶颈改善力度较弱。全球供应链瓶颈主要体现在能源、原材料、物流、劳动力等领域,二季度没有明显改善。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短缺问题依然严重;二季度全球最大的港口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下降,黑海地区多种海运货量出现下降,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日度均值明显高于一季度;主要经济体劳动力短缺问题依然存在。美国虽然失业率下降至疫情前水平,但劳动参与率维持在低位,职位空缺数量处于历史高位。

  二是全球工业生产增长疲软。受原材料供给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物流运输存在瓶颈、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影响,全球工业品产销能力有所下降。全球制造业PMI指数从2月的53.7%回落至5月的52.4%。主要经济体工业生产出现疲软迹象。5月除墨西哥以外的全球前十大工业生产国,制造业PMI指数均低于一季度高点,特别是欧洲主要经济体,平均降幅达到4.4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全球工业生产将继续回落。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居高不下,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市场需求和企业订单将逐渐减少。

  通胀压力下不同经济体表现有所分化

  预计三季度全球大部分经济体通胀将继续抬升,但不同经济体有所分化。在三季度继续大幅加息背景下,美国消费增速可能将逐渐放缓,通胀可能触顶或小幅回落,但不会快速下行;欧元区通胀主要由能源价格上涨驱动,三季度欧洲各国将为冬天能源短缺做储备,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进口或面临断气威胁的国家通胀仍可能继续走高;新兴经济体CPI篮子中粮食权重较大,随着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未来通胀压力较大。

  图2:G20经济体CPI增速变动趋势

  美国通胀居高不下,大幅加息将使经济增速下行。预计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1.5%,四季度进一步放缓至0.75%,全年增长2%左右,“滞胀”风险将逐渐增加;2023年美国经济将逐渐由“滞胀”风险向衰退风险转化,可能面临资产负债表式衰退。

  欧洲受外部风险冲击,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展望三季度,高通胀和地缘政治风险持续,欧洲经济将减速,预计2022年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约为1.3%,全年增长2.5%左右。

  日本经济复苏乏力,日元贬值压力加大。展望三季度,随着日本口岸放松管控,旅客出入境逐渐恢复,疫情影响减弱,日本经济存在需求向好的可能性,但日元兑美元汇率已跌至24年来低点,将令日本经济承压。预计三季度日本实际GDP将环比增长0.8%,折年率增长3.5%,全年增长1.7%左右。

  新兴经济体整体保持增长,不同区域有所分化。在亚洲,东盟和印度经济表现良好,工业生产保持韧性;在欧洲,受俄乌局势影响,新兴经济体制造业持续低迷;在拉美,巴西和阿根廷经济表现优于其他国家;在中东,一季度土耳其消费显著回升,GDP同比增长7.3%,沙特GDP同比增长9.9%,达10年来最高水平;在非洲,南非经济增长乏力。展望三季度,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复杂,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主要风险因素包括:美联储加息加大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粮食短缺。

  国际金融市场运行影响因素

  图3:国际金融市场运行影响因素

  当前,美欧货币政策加速收紧,企业并购及投资整体低迷,全球不确定性加剧避险情绪回升。

  货币市场市场利率攀升,流动性紧缩效应显现,美元、欧元、英镑等主要储备货币利率中枢将明显抬升,货币市场流动性趋紧,市场融资主体面临去杠杆压力,这将对主要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回购等业务产生影响。离岸货币市场流动性趋紧,而全球大型金融机构普遍具有外币净资产特征,金融机构外币流动性管理面临更大压力。

  美元强势上行,新兴市场货币风雨飘摇。美元指数冲高到105水平。受货币政策紧缩与避险情绪影响,美元指数延续升值态势,其他发达经济体货币相对走弱。其中,日元汇率刷新24年低位,年内贬值幅度已高达14.7%。不过,二季度俄罗斯卢布收复失地后大幅升值28%。但亚洲货币普遍承压,韩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铢分别下跌5.9%、4.7%和4.5%,美元兑印度卢比汇率首次突破78水平。面对国内通胀高企与外部美元周期转向的双重压力,部分新兴市场陷入货币危机。2022年以来,斯里兰卡、土耳其、老挝、加纳等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幅度分别高达44.0%、24.0%、23.9%和21.5%。

  图4:主要货币兑美元汇率较2022年4月初变动(%)

  全球股市震荡下挫,美股领跌,新兴市场表现分化。截至6月15日,MSCI全球指数较年初下跌18.4%。美股引领全球股市下跌,新兴市场分化明显。其中,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环比分别下跌11.56%、16.3%和21.9%。欧洲股市跌幅相对较小。新兴市场整体跌幅小于发达市场,但不同国家差异显著。印尼、阿根廷股市表现良好,越南、菲律宾拖累新兴市场股市。全球股市发行和并购数量显著下降,但北美地区并购依然活跃,金融业占全球并购金额的28%。

  图5: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指数波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全球国债收益率抬升,美国长短端国债收益率倒挂。截至6月15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33%,较一季度末提高101个基点;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提高104个基点、81个基点和5个基点,达1.66%、2.77%和0.26%。美元国债对欧元、日元及英镑国债的利差明显走阔,对人民币国债的利差由负转正。与此同时,美国长短端国债收益率出现倒挂,这既反映出市场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悲观预期,也充分体现出市场主体的流动性偏好转变。

  大宗商品市场背离历史周期变动,与美元指数同步震荡上行。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在二季度维持高位震荡。2022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收紧以及俄乌冲突不确定性将在短期持续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欧洲能源市场将面临剧烈动荡,使用能源种类的结构性变迁、供应国进退之间的博弈、传统能源与绿色能源的替代与回归,将是困扰政府、市场、居民等多方的难题。

  总体而言,金融市场整体处于不稳定区域,不稳定的来源主要是通胀持续维持在高位、美联储大幅紧缩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减速且未来发生衰退的风险上升。同时,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导致美国股市和银行业股票波动性上升;国债市场波动性超出历史最高点;银行间和非金融类货币市场风险上升。总体看,二季度美国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均上升。随着美联储缩表进程加快,市场流动性压力和风险可能上升。三季度,美国金融市场整体风险可能小幅上升,ROFCI(美国金融危机风险监测指标)仍然处于不稳定区域。

  图6:美国金融危机风险指标(ROFCI)走势

  〔本文根据王家强7月5日在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2年第3季度)发布会上对《全球“滞胀”困局与金融周期转换》部分所作介绍整理而成。〕(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关注中新经纬(jwview)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英的财经资讯。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