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电视剧《数风流人物》: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文艺报

|

2022-07-02 10:08:00

诚如剧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数风流人物》果然是一部以人物刻画为重心的作品,40集中有名有姓的人物300多位,在1919年至1949年长达30年时间跨度的叙事中,多达300多名历史人物的出场,纷而不乱,章法有序,做到了以人带史、以史写情。

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数风流人物》聚焦了党的一大13位代表,以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和牺牲的革命先驱,展现了从五四运动、红船建党直到新中国成立三十年跨度的中国革命史诗。该剧将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理想信念相互交融,年轻化的艺术叙事手法让观众在领略伟人风采与革命先烈信仰坚定的同时,感受了历史脉动的温度,激发了民族自信与爱国情怀。

电视剧《数风流人物》年轻化的叙事手法并非刻意为之,剧中聚焦的13位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刘仁静只有19岁。所以该剧“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年轻化艺术呈现恰如其分。再有一首首毛泽东大气磅礴的革命诗词间入剧中,让整部剧始终昂扬着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激情与爱国赤子情怀。正年轻不仅是年龄,更寓意了建党百年的共产党,永远年轻的动力源泉就是不忘初心。

从1919到1949年三十年的重大革命历史,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为避免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落入类记录体的窠臼,让革命历史红色血脉的传承更贴近时代、更有温度,让革命先驱的形象更加鲜活丰满起来,电视剧《数风流人物》主创面对创新难点,将重点落在了刻画英烈人物上,以人物带历史、让历史有温度是该剧最大的艺术特色。在艺术呈现上强调以我为主,主线聚焦了以毛泽东在内的13位一大代表在三十年革命历史的大浪淘沙中,面对信仰、道路抉择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命运。毛泽东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贯穿了全剧。演员侯京健第一次挑起整部剧的大梁,演技可圈可点。13位一大代表作为群像人物主线,着力塑造了他们在革命洪流的时代背景下,人生信仰的不同选择和命运结局。该剧辅线撷取了为中国革命壮烈牺牲的数十万共产党员中的典型英烈人物对其进行浓墨塑造,将群像人物刻画与革命思想、路线、理论之争紧密勾连,表现了在历经革命低谷、高潮转圜的跌宕起伏中,他们经历的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该剧出现频次最多的镜头无疑是刑场,40集的电视剧几乎每一集都有革命烈士英勇就义的镜头,每一场烈士牺牲的场景,犹如用坚贞信仰演奏的一首首悲壮的交响曲。剧中英烈们壮烈牺牲时的那一刻,深深撞击着观众的内心。毛泽东的两个弟弟,妻子杨开慧、妻弟杨开民;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李大钊、赵世炎、张太雷、李汉俊、罗亦农、夏明翰、向警予、蔡和森、瞿秋白、邓恩铭、方志敏……当年牺牲的烈士大都正值青春韶华,正如夏花怒放的生命,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在人生最美的季节却要面对肃杀的刑场、暗黑的枪口。剧中英烈的妻子几乎都出场了,但主创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渲染他们的爱情,有的只是平淡如你我的生活。他们在革命道路上是志同道合的夫妻,在生活中是有血有肉的平常人。看着一个个英烈的妻子要坚强面对爱人的永远离去,这样的情感张力,怎能不令观众动容。生死爱是所有艺术永恒诠释的主题,对生的热爱、对死的恐惧、对爱的渴望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数风流人物》对英烈人物牺牲时刻的艺术呈现,是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交融最强烈、最震撼的时刻,这也是该剧最具张力的艺术感染点。

去年播出的广受好评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从1915年写到1921年建党,剧中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的塑造深深吸引了年轻观众,两位年轻的革命者走向赴法留学的轮船与戴着手铐脚镣满身伤痕走向刑场的镜头切换,这一留白的设计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了追问,两位如此年轻的革命者留法归国后进行了哪些革命活动?是如何牺牲的?《数风流人物》都做了弥补,完成了观众的观赏期待。看到陈延年、陈乔年壮烈牺牲时,笔者如看《觉醒年代》时又一次泪目。同样都是血肉之躯,为何共产党人在生死面前,如此大义凛然,英烈们壮烈牺牲的情节刻画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与一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对于革命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不同,电视剧《数风流人物》中的人物几乎全是历史真实人物,摒弃了虚构人物的塑造,但这不意味不做艺术虚构,该剧采取了较有难度的真实历史人物与虚构艺术情节相结合方式,为人物刻画注入了更多情感的力量。群像塑造、典型人物刻画与虚构情境相结合的艺术呈现手法,非常考验主创的艺术功底,做不好非但达不到艺术张力,反而虚假。但该剧的情境情节虚构达到了艺术的合理想象。剧中李大钊在慷慨就义前,当狱警问他最后有什么要求,他提出要一盆清水、一把木梳。在阴暗的牢房里,李大钊一边为妻子梳发洗头,一边诉说妻子为他和家庭做出的牺牲,这个充满温情的类似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李大钊大写的革命人的信仰坚贞,与作为丈夫对妻子难以割舍的深爱之情相融合,这种艺术虚构的情境贴近人物、贴近真实情感,使观众深切感受到人物给我们带来的质感与温度。

剧中对陈独秀的戏份从他高举新文化运动旗帜一直写到离世,第一次较完整地塑造了这一历史人物。陈独秀1936年出狱后断然拒绝蒋介石与汪伪政权说客的拉拢,穷困潦倒的他除了接受北大同学会的资助外,一概不接受他人接济帮助,甚至临死前,拿着记账本嘱咐妻子哪些钱能要,哪些钱不能动。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由于右倾投降主义,导致我党遭受重大损失,但作为共产党创始人,作为五四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始终深爱着国家和人民,对民族有担当,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有重大贡献,他的人格魅力也一直感染着和他曾经一起学习战斗过的同仁。该剧对于陈独秀这种忠于史实,一分为二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理念值得称赞。在陈独秀死后,该剧虚构了张国焘、包惠僧、李达、刘仁静来到他的墓前凭吊时有关信仰坚持与背叛的对话,这种类舞台剧间离艺术手法的对话,虽然不是跨越时空,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列举的这些情节情境的虚构,无疑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和思辨力量,也强化了历史的逻辑性。

从《觉醒年代》到《数风流人物》,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已然从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艺术重现,转变到对于党史和史料的深度挖掘,更加注重革命历史人物的质感层面刻画,更加深入人物在思想、理念与内心情感层面的细腻捕捉,在艺术呈现上,从一味追求大制作、大场面,到追求镜头语言与人物情感勾连的意境营造,这种贴合当下审美的艺术手法,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越来越受到广泛观众的喜爱。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2年7月1日4版

微信编辑:吕漪萌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