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译协让我长大

文化艺术报

|

2022-06-29 14:05:22

文/胡宗锋


  

陕西省翻译协会要召开成立三十周年(2010)庆祝大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马珂老兄嘱我一定要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在陕西省翻译协会我是小字辈,但回头一看,加入协会已经有二十几年了。我记得很清楚,我是198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就读研究生时加入协会的,当时协会成立了一个青年委员会,给我发的会员证上写的是: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我爱上翻译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就偷偷地翻译东西,并偷偷地投稿,因为害怕发表不了被人笑话。那年月发表一篇文章,可不像现在这样简单。记得大学毕业的1983年,《读者》(当时还叫《读者文摘》)发表了我编译的一篇小文章,我的几位同学都来信问我,那篇文章的译者是不是我,当他们确认译者的确是我时,都为有我这个会翻译的同学而骄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不像今天,动嘴的多,动手的少。正是在这股大潮的影响下,我一直在做着自己翻译家的梦。加入了翻译协会以后,我遇到了许多自己很钦佩的老师,如孙天义、徐启升、周式中、安危、陈孝英、杜瑞清等。加入翻译协会,不仅使我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从这些我钦佩的人身上,也学到了不少让我一生做人和做学问的品质。译协就像个大家庭,让人感到温暖。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虽说是学外语(特别是学英语)的人多了,但真正能从事外文和中文互译的人却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颇多,但我认为目前国人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反映在了好多外语学者身上。

  

早在近一个世纪前,王国维先生就提倡“学无中西”,面对当时中国的国情,他曾说:“中国今日,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他指出,国人对西学的了解和洞察,必须以深厚的国学为基础。

  

翻译协会的老一辈学者,他们个个都是具有深厚国学基础和外文底蕴的实干家。我说翻译协会让我长大,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前辈学者们的导引,我可能还是在翻译这块领域里摸着石头过河。

  

1941年,潘光旦先生代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起草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名文《大学一解》,提出了“从游”的师生关系说,他在此文中写到: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并动犹游水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就翻译来讲,亦是如此。如果没有译界的大鱼带我们这些小鱼,我们极有可能会跟着王八游。到时王八游上了岸,我们也会跟着游上去,王八很潇洒地爬走了,而我们则会成为白肚朝天的臭鱼干,所以说,不论干什么,都要像《圣经》上说的那样“物从其类”。翻译不仅仅是会几个外文词汇就能从事的事业,只有对自己所学的外文以及自己的母语有了“立体的懂”以后,方能是也!

  

周振甫先生在其所著的《怎样学习古文》一书的第一章,强调的就是“立体的懂”。他在书中说,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词,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记住的生词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在不同的结构里会具有不同的用法,记住了一个字的解释和一种用法,碰到了这个字的解释和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读一课书,记住了这课书中的生字,记住了这课书中的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懂得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假如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还不够,不够解决一个字的解释和用法的多种变化。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开始读时不懂,读多了渐渐懂了。比方读 《论语》,开始碰到“仁”字不懂,“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 次,当读到十几次的“仁”字时,对“仁”字的意义渐渐懂了,当读到几十次、上百次的“仁”字时,对“仁”字的意义懂得更多了。因为熟读背诵,对书中的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记住,对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记住,对于“仁”因上下文的关系而解释有变化也罢,对于“仁”字的词组因结构不同而用法有变化也罢,全都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

  

周先生的这段话对于学习外文的人来说,也是极其有用的。

  

如果我们把这段话中的“仁”字换成一个外文词,把其中的《论语》换成一本外文名著,给我们教诲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他在书中还说:“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文相似。我向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请教,他小时候怎样学外文的。吕先生说,他小时候读外文,老师要背,不是整课书背;老师挑出其中精彩的段落来要学生背,精彩的段落不长,可以背出。这次背出一段,下次再背出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这是吕先生他们所以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原因。”

  

在翻译协会的二十多年,让我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一名小有成就的翻译工作者,使我受益良多。想起了多年前写的一篇发表在《教师报》上的文章,记叙了译协的活动和我个人的感想。这场活动不过是省译协三十年来诸种活动中的一件小事,但给我的印象,是对人灵魂的一次洗礼。译协就是这样,在无数次这样的活动中,使我们成长。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