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上海封控后,我不断接到孩子们的紧急求助

一手Video

|

2022-05-01 20:01:33

01血淋淋的伤口

4月2日 周六

下午,小C给我发微信,问我是否有空。回电之后她告诉我,自从居家办公以来,她父亲经常进自己房间查看网课学习情况,就连坐姿不好都要骂她。长期以来,父亲还会通过软件监控她的手机使用情况,翻看手机聊天记录和朋友圈。

4月1日晚,他们大吵了一架。起因在于,父亲一开始答应她作业完成后可以用手机和同学聊天,但完成作业后又推说要洗完澡后才可以。小C忍无可忍才吵了起来。争吵中,母亲也掺和进来,骂了她几句。当晚她凌晨一点才睡下。

小C说,从居家学习开始,她和父亲一周至少吵一两次。吵得凶的时候,父亲还会用手打她的脸,打得有点重。其实父亲从小就打她,小时候打得更厉害,因此自己小时候不敢和父亲争吵。

从小学四五年级,她就开始有自伤、自残行为。通过网络学到的知识,她自残时会避开动脉,割得较浅,一周左右就愈合,不留疤。每当心情非常非常难受时,小C都会割伤自己,例如家中争吵心情难受,或没有达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

她也曾尝试过其他方法缓解,但效果不佳。比如摔东西后感到很后悔,难受的心情也并未缓解,而割伤自己的疼痛感却很“有效”。每当看到血淋淋的伤口,她描述说“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父母也知道她划伤自己的事,但父亲却总是说“让她划,我就不信她真的敢自杀。”

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中,我除了静静听她描述外,就是尽可能地进行共情与安抚。我能够真切感受到一个青春期女生自卑、痛苦、失望、怨恨等复杂的情感。我告诉她,只要她愿意,随时都可以找我来分享她的心情。如果她同意,我也会之后试着和她父母沟通,看看是否可以让紧张的亲子关系有所缓和。

给父母的话:

自残很多时被视为一种寻求关注的行为,对于青少年孩子来说,也可能成为他们释放紧张情绪、缓解悲伤或愤怒情绪,分散注意力或者寻求抗争与报复的一种方式。同时,许多青少年自残、自伤,都和抑郁有一定的关联。

这种缓解情绪的方式是迫不得已,也是得不偿失的。一方面,这说明孩子们没有其他更合理、有效的方式排解负面情绪。这代表他们已经承受了过多负担和压力,也缺乏与这个世界更好的连接。通常,体育运动和各种爱好,是可以帮助青少年进行有效情绪调控与自我认知提升的(疫情当下,很多孩子没法继续开展他们的爱好)。

另一方面,自残和自伤(尤其是自割)虽然有可能在短时间缓解压力,但之后可能带来更多的副作用,比如内疚、羞耻感等等,甚至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自杀。

当孩子出现自残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关注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如果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出现较多次且有自杀风险),务必寻求专业机构帮助,进行及时危机干预。

其次,尽可能找出原因,及时改善支持系统,仔细判断是源自学业、亲子关系、人际交往还是其他因素,及时帮助孩子调整环境,减少压力。

最后,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支持与爱,告诉他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陪伴他们一同面对。

记住,比伤口更可怕的,是亲人的冷眼漠视甚至是恶言指责。

据《科技导报》,中国一项在8000余名中学生中进行的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其中43.7%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37.4%存在焦虑症状,31.3%的中学生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

02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

4月12日 周二

晚上,赵姐给我打来电话。

“你不知道我家孩子多让人生气,上网课的时候要么趴在桌上一副没睡醒的样子,要么就是切换着屏幕偷偷和朋友聊天。跟他多说两句就跟我顶嘴,还威胁说要不上网课了。

眼看着再过两年就要中考,本来成绩就不咋样,这样下去估计高中都要考不上了。还跟我说将来要做什么电竞选手,能挣很多钱,我都快要被他活活气死了。他小时候多么乖巧听话啊,怎么现在会变成这样,就像一个刺猬一样!我现在天天又要忙着抢菜,又要受他的气,这样的日子怎么过啊!”

赵姐是我读大学时的导生学姐,毕业之后去了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996属于常态。她的先生是一家外企的高管,每天不是加班,就是出差。他们的儿子小D小时候由外公外婆带大,跟两位老人感情很深。五年级时,由于外公生了一场大病,外婆要照顾外公。因此,照顾小D的主要任务落到了母亲肩上。

按照赵姐的说法,小D其实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小学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进入初中后,学业压力逐渐增加,预初时的几次考试,小D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赵姐很着急,就给他报了好几个补习班。“双减”后,也无缝衔接地订了几门网课,到了期末总算成绩有所提升,但同时也感觉到了孩子明显对学业产生了厌倦。

与此同时,她发现小D逐渐喜欢上了网络游戏和聊天,每天完成作业和课外补习后都会抱着手机花上很长时间。后来经过多次争吵,最终和小D定下了平时手机没收,周末完成作业后可以玩2小时游戏的约定。

初一下半学期开学没多久,疫情开始反弹。尤其是居家学习后,赵姐和小D的冲突便开始加剧(小D父亲之前正好在外地出差,上海封控后也一直没回来)。

一开始是因为母亲偶尔发现,小D在上网课时,偷偷切换屏幕和同学聊天。赵姐觉得小D没有遵守规则,因此要取消之前周末可以玩手机游戏的约定。而小D则强调之前约定的是手机游戏,并没有限制QQ聊天。再加上封控在家实在太无聊,和同学一起聊天也是调节心情的重要方式。

大吵一架后,赵姐做出妥协,同意除了原有的周末玩手机游戏以外,每天小D可以在完成作业后和同学网聊15分钟。

可好景不长,随着浦东浦西的先后封控,母子俩开始了足不出户的日子。原本每天还能下楼打打球、遛遛狗的小D,越来越沉默寡言。而为冰箱里食物日渐匮乏而担忧的赵姐,也变得越发焦躁。

按照小D的说法,“吃饭吃慢一点,走路声音响一点,作业做慢一点,老妈都会发飙”。而在赵姐眼里,小D则是越发“不听劝,不服管,说一句顶三句”。

上周,赵姐到小D房间送吃的,正好看到他手忙脚乱遮挡屏幕,便怒火中烧想推开儿子去查看电脑,小D则是想尽办法阻止母亲,最后差点打起来。之后,气冲冲的赵姐就给我打来那通电话。

听她抱怨吐槽了一个多小时,平复了她的情绪,我告知如果再有冲突,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同时也约好等疫情平复后,与她和孩子线下见面具体聊一下。

“有没有好方法能减少这样的冲突呢?”电话的最后,赵姐问。

“你有多久没抱抱小D了?”我反过来问她。

电话那头迟疑了下,“也有一两年了吧,毕竟孩子都那么大了”。

“试着去抱抱他吧,再把你这些天的紧张和担心跟他说一说,听听他的想法。孩子长大啦,有时候我们放低一下身姿,反而更有可能让他们愿意打开心扉。更何况,疫情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平复,每天家里总不能一直大眼瞪小眼,也要试着抱团取暖吧”。

给父母的话:

很多家长也知道青春期孩子情绪容易冲动,也在努力控制自己,减少和孩子产生矛盾。但无疑,这次疫情再次扩大了这种可能性。

一方面,封控和物资供应的紧张,让每个人缺乏安全感,更加焦虑紧张;另一方面,居家生活让亲子双方24小时生活在同一空间,也增加了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所以,除了努力控制自己情绪外,日常生活中适当地示弱一下,或许可以在让孩子感受到尊重的基础上,重构良好的亲子关系。

居家线上学习阶段,更容易引发烦躁的情绪和亲子冲突。如果在和孩子沟通中出现激烈冲突,父母一定记得深呼吸,给自己10秒冷静时间,不要放任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先暂停这个话题,双方回避,等彻底冷静后再沟通。此外,要注重亲子关系维护,可以有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爱好、运动等,或是共同看看窗外的风景,讨论下明天做什么菜,解封后到哪里去走一走。

疫情当下,除了每天抢菜、严格防护,孩子们敏感脆弱的内心,也需要我们共同小心守护。

据《中国日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并由此引发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

03“铲屎官”的自责

3月28日 周一

晚上,小A给我打来电话。这姑娘初一下半学期确诊中度抑郁,已经服药一年左右,情况有所缓和。之前定期在校外的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咨询,居家隔离后心理咨询暂停,药物继续服用。

电话中,她表示近期情绪较为低落,容易受各种事情影响,对学习很厌倦,偶尔也会有头疼。前两天心情特别不好,起因是小区物业没法解决遛狗问题,她担心小狗健康。想去社区做志愿者,却被居委会拒绝,情绪就一下子变得低落。

后来,在母亲的安抚下,情绪稍有改善。但一想到之后疫情如果更加严重,小狗一直没法出去活动,就还是会觉得非常难受,因此打电话过来求助。

我和小A在电话里聊了一个多小时。除了安抚她的情绪,也确认了她目前抗抑郁的药物在正常服用,同时家里备的量目前也足够。我告诉她,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来帮助“土豆”(小狗)下楼锻炼,比如找找看有没有其他志愿者。如果实在不行就做一些居家运动。同时,小A的妈妈这段时间也一定很辛苦,请小A看看是不是可以帮妈妈一起做家务,在疫情期间相互照顾。

给父母的话: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近几年上升速度很快,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快节奏的生活,给这些本就处于学业压力大和情绪控制不稳交织下的孩子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加上这次疫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小A自责背后,不仅有着青春期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也有着源于“安全感”缺失的担忧。家长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缓解这些焦虑以及弥补这些缺失。

首先,如果孩子已经确诊抑郁症或焦虑症,请务必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要因为可能存在副作用而擅自停药或减量。

其次,孩子在与抑郁症做抗争时,需要消耗巨大的精力和意志,身心俱疲、力不从心。抑郁症患者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被理解、还被指责。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是真的生病了,反而对其指责和要求,更会让孩子陷入孤独与绝望。

正如一个人得了生理上的疾病,没人会去要求他坚强一点、不要疼痛;若心理生病了,却一味要求当事人勇敢、坚强、阳光。假如他能够做到,还会得抑郁症吗?

告诉孩子:“生病不是你的错”。

告诉孩子:“不管你发生什么事,我一定会陪在你身边”。

家人的理解、陪伴、支持、不给压力、不评价、不说教、不指责、寻找专业帮助,是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最好途径。

当每一个生命,能够充分得到成长所必需的滋养时,他们才有可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出于伦理考虑,当事人个人信息有所隐藏)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