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浅谈鄂君启节地理复原(外一则)

史图馆

|

2022-04-18 15:47:55

本文共

5014字

全部阅读约需要

12分钟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江鄂鲁

学界普遍公认,现代历史地理学在我国发端于上世纪30年代,而它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50年代的事。从那时起,伴随考古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学研究硕果喜人,鄂君启节就是一个典型。出土六十余年来,其对于研究战国中期楚国经济制度、地理形势、金属冶炼工艺、古文字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据其铭文进行地理复原。

图1 国博藏鄂君启车节(左)、舟节

一、鄂君启节及其铭文

1957年、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安徽寿县先后发现战国时楚国错金青铜节5件,包括车节3件、舟节2件,现分藏于国家博物馆(车节、舟节各一)、安徽博物院。根据铜节铭文内容判断,该器物是楚怀王六年(前323),楚怀王颁给鄂君启的水陆运输免税通行证,故名“鄂君启节”。鄂君启,名启,封于鄂地。“错金”即一种在铜器表面镶金的工艺。“节”是古代帝王颁发的用于使者通行的凭证,早期剖竹而制,用时合节验证无误方具效力;鄂君启节为青铜材质,形制取自早期竹节。铭文记录了鄂君启舟车队从“鄂”出发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船调配以及沿途所享特权,并严格规定运输范围、船只数量、载运车马及折算办法、禁运物资等。

图2 寿县城墙

国博藏舟节长30.9cm、宽7.1cm、厚0.6cm,铭文165字(含2省字、1合字),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铸节背景,包括时间、楚王颁节命令、舟队编制;第二部分规定鄂君启舟队行驶路线,记录沿途河流、城邑及关卡;第三部分赋予持节者一定的免税权限,并规定特殊情形征税方式。其曰(铭文凡未辨识或无法打出的,以“□”代替;凡异体字的,正字以“()”标出;凡多种解释的,择二说并将其一以“[]”标出。下同):
大司馬邵(昭)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歲),□(夏)□之月,乙亥之日,王居[處]于□郢之游宮。大攻(工)尹脽台(以)王命,命集尹□□、□尹逆,□□(令)阢為鄂君啓之□(府)□□(鑄)金節。屯三舟為一舸,舸五十,□(歲)□(能)返。自鄂往[市]:逾油,□(上)灘(漢),就[庚]□,就[庚]郇[芑]陽;逾灘(漢),就[庚]□,逾□(夏),內(入)鄖,逾江,就[庚]彭射,就[庚]松陽,內(入)瀘江,就[庚]爰陵;□(上)江,內(入)湘,就[庚]□,就[庚]□(洮)陽;內(入)□(灅),就[庚]□(郴);內(入)資、沅、澧、□(油);□(上)江,就[庚]木關,就[庚]郢。見其金節則毋政(征),毋予[舍]桴飼,不見其金節則政(征);女(如)載馬、牛、羊台(以)出內(入)關,則政於大□(府),毋政(征)於關。

图3 舟节(左)、车节铭文摹本

车节长29.6cm、宽7.3cm、厚0.7cm,铭文149字(含3省字、2合字),内容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铸节背景,特别规定禁运货物;第二部分规定车队行驶路线;第三部分赋予持节者一定的免税权限,并规定未持节需征税。其曰:
大司馬邵(昭)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歲),□(夏)□之月,乙亥之日,王居[處]于□郢之游宮。大攻(工)尹脽台(以)王命,命集尹□□、□尹逆,□□(令)阢為鄂君啓之□(府)□□(鑄)金節。車五十乘,□(歲)□(能)返,毋載金革□(黽)箭。女(如)馬、女(如)牛、女(如)□,屯十台(以)□(當)一車;車女(如)□徒,屯廿,廿□台(以)□(當)一車,車台(以)□於五十乘之中。自鄂往[市]:就[庚]陽丘,就[庚]邡(方)城,就[庚]□(象)禾,就[庚]畐[酉]焚,就[庚]□(繁)陽,就[庚]高丘,就[庚]下□(蔡),就[庚]居鄵(巢),就[庚]郢。見其金節則毋政(征),毋予[舍]桴飼,不見其金節則政(征)。

二、鄂君启节历史地理研究简述
自出土之日起,鄂君启节就受到高度关注,1958年郭沫若《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殷涤非和罗长铭《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是最早对其开展全面讨论的学术文献。之后,于省吾、商承祚等古文字学者陆续发表论文。
60年代初,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可视为鄂君启节历史地理研究的首篇专门文献。随后他与黄盛璋围绕舟车交通路线复原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讨,有力推动了鄂君启节史地研究进程。此后经年,研究日趋丰富,相关历程可参见马强、曾维英《出土文物与当代历史地理学的互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出土文物研究历史地理述评》一文。

图4 早期研究文献

鄂君启节史地研究主要围绕铭文第二部分展开,本文不再赘述,仅撷取若干要点作为下文路线复原的背景(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
一是年代问题。关于这一点学界没有争议,均认为是楚怀王六年,依据是铭文首句“大司馬邵(昭)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歲)”,这与《史记·楚世家》“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的记载相印证,即前323年。“邵阳”即“昭阳”,他在攻魏后的官职由“大司马”变成“柱国”,按《战国策·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铭文中的“晋”指魏国,因魏据晋河东旧都之地。

图5 楚魏襄陵之战故地——河南睢县

二是“鄂”确址问题。早期普遍认为“鄂”即今湖北鄂城,又称“东鄂”;仅少数学者,如日本船越昭生以及我国陈伟、徐少华等认为是“西鄂”,即今河南南阳北。去年,王红星等联署《鄂、西鄂、东鄂辨证——兼论湖北称鄂之由来》一文,基本廓清了古鄂国地望变迁及西鄂、东鄂的地望定位,鄂君启的封地应为西鄂。

图6 先秦鄂地迁徙示意图(据王红星文插图改绘)

三是“郢”确址问题。历史上楚国多次迁都,都城均称“郢”。舟节、车节铭文路线最后都提到“郢”,而通过分析可知二者路线并不相同,二者之郢是否为一地成为疑问。一般解释为“一郢两地说”,即舟节之郢为楚国国都(今湖北纪南城),车节之郢为安徽寿春。按,楚怀王时楚国国都确为纪南城;而《史记·楚世家》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可见寿春称郢是前241年后才发生的事。容庚曾提出“每批舟车回程必须抵郢都复命”的论断,认为郢与它之前的地名不存在地理次序关系,只是出于制度原因而被记录。这可作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本文暂从。

图7 楚纪南城复原沙盘(湖北省博物馆)

三、鄂君启节交通路线复原
以上只是鄂君启节史地考证之一斑,其他如城邑、河流的确址,以及“逾”“庚”等动词释义问题不展开说明。本文以徐少华《鄂君启节与战国中期的楚国疆域形势》文末插图为底图,以《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一册》“45-46 楚 越”为水文依据,绘制鄂君启节舟车交通路线图如下:

图8 鄂君启节舟车交通路线图

舟节路线大致沿五个方向行进:
(一)西北路:自鄂出发,顺唐白河而下,至襄阳转汉江,溯至陕西旬阳;
(二)东路:顺唐白河、汉江而下,至武汉转长江,至芜湖转青弋江,溯至安徽宣城;
(三)南路:至武汉后,溯长江至洞庭湖,转湘江,溯至衡阳分两路,一路再溯至广西全州,一路转溯至湖南郴州;
(四)西南路:于洞庭湖分溯资、沅、澧诸水,古油水上游即今湖南石门穿山河、澧县边山河和湖北松滋界溪河,下游已湮塞,在今湖北公安油江口汇入长江;
(五)西路:溯长江而上至木关(约今湖北荆州沙市区)。
车节路线一条:自鄂出发,途经河南方城保安镇、泌阳象河关、遂平县,约沿新蔡、临泉二县界进入安徽省,经凤台县到达居巢(约今安徽六安东北)。

四、结语
1925年秋,王国维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开讲《古史新证》时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这种方法将传统考据与科学实证相结合,为20世纪中国史学开辟新天地。鄂君启节是二重证据法在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典型应用,相关研究仍在继续,各家异读难以胜记,但在地理复原方面至少有四点贡献:
(一)复原楚国水文,特别是探佚出一条古河道——油水;
(二)复原楚国交通,包括长江中游流域的水运交通网、楚国北部陆上交通线;
(三)复原楚国城邑,重点是推动“鄂”的确址;
(四)复原楚国疆域,彼时楚国北达中原、东抵吴越、南跨南岭、西北逼近关中,实为南方大国。

外一则 《现时与清代省会以上城池图鉴》补遗
承史图馆不弃,拙作《现时与清代省会以上城池图鉴》曾得以发表,在此深表感谢!有读者建议增绘正定,以补石家庄城区无古城之阙;还有读者提出洛阳虽非省会,但考虑其古都地位亦应加入。而正定、洛阳确在初稿中,但当时考虑再三而作罢,现作补遗。
(三十四)正定
石家庄在清代属直隶省正定府,府城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城池始建于汉,历代皆有修筑。明代增修宋元旧城,设四门,清光绪时加开一门。南城门现已得到修复。

图9 正定

(三十五)洛阳
洛阳是我国重要的古都之一。偃师二里头遗址证明,早在4000年前,华夏先民就已在伊洛平原上筑城生息。其后建有汉魏故城、隋唐东都,曾长期与长安并举。明初建河南卫城,清代为河南省河南府治,洛阳县附郭,城池基于前代,位于洛河北岸,设四门。今尚余东北段,丽景门已修复。

图10 洛阳

参考资料:

[1]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2] [西汉]刘向编:《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8月第2版。
[3] 郭沫若:《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
[4] 殷涤非、罗长铭:《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
[5] 于省吾:《“鄂君启节”考释》,《考古》1963年第8期。
[6] 孙剑鸣:《“鄂君启节”续探》,《安徽省考古学会会刊(第一至第八辑合订本)》1979年。
[7] 姚汉源:《鄂君启节释文》,《安徽省考古学会会刊(第一至第八辑合订本)》1979年。
[8] 熊传新,何光岳.《<鄂君启节&舟节中江湘地名新考》,《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9]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一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
[10] 陈伟:《<鄂君启节&之“鄂”地探讨》,《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11] 黄盛璋:《再论鄂君启节交通路线复原与地理问题》,《安徽史学》1988第2期。
[12] 谢元震:《鄂君启节铭文补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1年。
[13] 罗长铭:《鄂君启节新探》,《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论文选集》1996年。
[14] 刘和惠:《鄂君启节散论》,《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论文选集》1996年。
[15] 张后铨:《鄂君启节价值与东鄂地望考略》,《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6] 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17] 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黄盛璋同志》,《长水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18] 晏昌贵、郭涛:《<鄂君启节&铭文地理研究二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8卷第5期。
[19] 凌智民:《<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中国楚辞学(第二十六辑)——二〇一五年中国淮阴屈原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15年。
[20] 谢明宏:《鄂君启节庐江考》,《珞珈史苑》2016年。
[21] 徐少华:《鄂君启节与战国中期的楚国疆域形势》,《历史地理》2017年第1期。
[22] 徐家久:《浅析鄂君启金节的价值及意义》,《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年第2卷第7期。
[23] 李家浩:《關於鄂君啟節銘文的幾個問題》,《文史》2018年第4期。
[24] 蒋秀林:《春秋战国楚都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25] 冯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公栾戈、子孔戈、鄂君启节》,《书画世界》2020年第3期。
[26] 徐少华:《学习谭其骧先生对鄂君启节地理释证的几点体会》,《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41卷第2期。
[27] 王红星、卢川、朱江松《鄂、西鄂、东鄂辨证——兼论湖北称鄂之由来》,《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41卷第3期。
[28] 马强、曾维英:《出土文物与当代历史地理学的互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出土文物研究历史地理述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0卷第5期。
[29] 杨国庆主编:《中国古城墙(全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