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央视9.4高分“脱口秀”,女子“杀夫案”背后隐藏着可怕的人性

毒舌电影

|

2021-11-29 18:01:32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个词,“反家暴”。

每年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Sir很高兴见到微博上许多专家、媒体、网友,加入针对“家暴”的科普和讨论。

Sir非专业人士,今天只想分享几个故事。

首先是本月(至今)最震动Sir的一段文字,来自两位律师。

这段话入围了今年四川省律师协会十佳辩护词:

辩护人恳请,二审法院能够适用正当防卫制度,依法纠正一审判决,改判徐某某无罪,给徐某某一条自由之路,给正当防卫制度一条光明之路,让中国正当防卫制度良性功能再一次耀目彰显。

案件来自一宗“杀夫案”。

△ 文章来源:《人物》

据案件披露:

当事人徐秋云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女性,善良、一辈子勤勤恳恳,为家庭无私付出。

但她长年遭受丈夫严重家暴。

2019年夏天,丈夫用塑料凳和几十斤的那种老电视机,砸她的头,掐她的脖子,当她觉得自己快要死的时候,她选择自卫,用保温瓶击打他,意外致其死亡。

从19年到21年。

案件经过移交、一审、二审,经两位女性律师的努力,徐秋云的刑期,从三年有期,到最终改判缓刑,犯罪行为被认定为“防卫过当”。

法律,再一次彰显了它背后应有的人性光辉。

它对“人”的体恤和尊重,让Sir想起央视一档节目。

也许今天,我们也应该还它一个尊重。

01

尖叫

一档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类节目,1996年开播。

它是中国第一个深度调查类节目。

形式如今看来,或许异类:

不追爆点、八卦、奇情,而是从新闻入手,深度调查和还原背后的真相。

豆瓣9.4高分,老一辈观众应该都有印象。

奇怪的是。

看一眼它的标签:“脱口秀”?

好,带着好奇,我们逐句来看。

2005年这期节目,《沉默在尖叫:女子监区调查》。

节目采访了监狱里十几位女重犯。

不是抢劫犯、无差别杀人犯,她们都拥有同一个“罪名”:

杀夫。

为什么她们要杀死自己的伴侣,让自己失去自由乃至失去生命,让孩子成为孤儿?

片名“沉默在尖叫”,呼之欲出。

暴力的承受者沉默地忍受着,直至爆发更失控的暴力。

安瑞花,43岁,用菜刀砍向丈夫27刀,被判无期。

据警察说,案发现场的死者眼睛睁得很大,脸上都是难以相信的表情。

可村里人根本不信:

那个平时连蚂蚁都不敢踩的村妇,做出这样的事?

相比外人的不解,安瑞花反而很“平淡”。

当年法庭上甚至没为自己辩护。

如今面对镜头,无论怎么都想不起来当时做了什么,只知道,当时好像“疯了一样”。

她不辩护,有人自愿替她“辩护”。

事发之后。

村里七百多个人联合送上联名信,签了名盖手印,为她求情。

包括逝去丈夫的母亲。

80多岁的老人,面对主持人,她坚决地说,我不恨我的媳妇。

“我的媳妇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全叫这个事逼的。”

女儿也说,她很理解母亲的做法。

甚至觉得母亲给自己带来一种安全感。

“不用再去克制那种随时会发生的噩梦。”

这样的“噩梦”,在女子监区绝非个例。

有的人,至今不敢醒来:

豆晓花,用铁棍打死丈夫,判处死缓。

距离案发8年过去。

可在镜头前,她仍不相信丈夫已经死了。

理由竟是,我还没死啊?

他还没有把我杀死

我死了他才能死

有的人,眼神还能看见梦魇:

燕青,用丈夫当保镖的枪杀了丈夫,被判无期。

过去,那是丈夫常用来威胁自己的枪。

当这双手就要伸到女儿的脖子上时,燕青本能反抗。

燕青说,“为了我孩子,我死我也值。”

主持人想要确认她是否知道这句话的代价,继续追问,“这意味着你失去了你一辈子的自由。”

燕青平静回答:

“我觉得我的自由和我孩子的生命,怎么去划等号呢?”

但此时,她已双眼泛红。

所以。

那“梦”究竟有什么。

让她们死死地按下悲痛和回忆,任自己变得麻木。

让她们宁愿拿现实中的自由,甚至一切去交换?

02

沉默

噩梦,开始于尖叫开始前。

她们还试图用沉默去包裹自己。

尽管,全村人都知道,安瑞花被打伤送医院是家常便饭。

一次丈夫喝醉后,把酒瓶子一下子扎到了安瑞花的右眼,酒瓶破碎,血柱喷出,安瑞花右眼从此接近失明,只剩微弱光感。

不止她。

老母亲、小孩,都不同程度被家暴过。

女儿额头上,还留着父亲用铁器砸下的疤痕。

豆晓花,15岁嫁给大自己十几岁的丈夫,从此再没见过阳光。

丈夫不允许豆晓花跟任何人说话,女人不行,男人不行,就连她的家人也不行,他总觉得别人是在教唆她不跟他过日子。

暴力还在恶化。

他用家里一切的东西打她,鞋子、皮带、绑在树上打,扒光衣服吊起来打……

甚至有一次用刀横在豆晓花脖子上,递给她一瓶农药,“你长大了,你去死吧。”

豆晓花只敢在心里反问:“我长大了,就该死吗?”

最后一次被打时,丈夫眼睛发直,一直看着表,似乎这次不把她弄死不罢休。

她说,是不是我死了就算完了?

丈夫说,“你姐姐、你父母、孩子,我一块儿炸了他。”

她当时想,我一条命还不够吗?

想着想着。

豆晓花便抄起棍子朝他打去,她不知道用了多大的力气,只是以为他睡着了。

早上才知道,他死了。

燕青,她的丈夫是保镖。

暴力的“仪式感”最强。

常把子弹扔在地上,把枪抵在她的后背上,数一二三让她捡起来……

超时,就开枪。

怀孕的她,只能一次次弓着腰,扶着肚子,一粒一粒地把子弹捡起来。

“死过”的不止她,还有孩子。

丈夫经常说,如果生的是个女孩,就掐死她。

燕青生了女孩后,一天晚上,丈夫神情古怪,说,你给我5分钟的时间,他朝着女儿走去,手放在脖子上。

燕青过去拽她,他甩掉了她。

千钧一发之际,从没有使用过枪的燕青,扣下扳机。

这些故事悲伤吗?

我们看,当然是。

可对她们来说——暴力、死亡、坐牢,或许还是最容易承受的痛。

节目中数次出现这样的瞬间:

谈起家暴的伤害时,她们并不避讳地诉说。

唯独,谈起夫妻生活最隐秘的那个角落时,她们才被掀起最痛不堪言的创伤。

性暴力。

那是家暴中,最鲜为人知、难以启齿的禁区。

它直接摧毁女性的自尊。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曾隐晦地科普过家暴中对女性伤害更深的暴力。

梅湘南被安嘉和拉进房间。

上一刻,她才遭受了安嘉和的暴力和谩骂,下一刻就是被迫过性生活。

很多调查中都发现。

几乎所有遭受过家暴的女性,都同时遭受过性暴力。

这是对她们最致命的摧毁。

正因如此:

反抗和尖叫,总是受害者最后的选项。

03

“人应该关心人”

《女子监区调查》有这样的一幕。

镜头对准这些被判“无期、死缓”的女犯人时,她们惶恐。

反复向观众解释:

“我们不是坏人,真的不是坏人。”

这句话背后不全是同情。

杀人是犯罪,犯罪要接受惩罚,这是法律。

节目更想追问的是:

罪,从何处来。

“家暴”中除了暴力。

还有各种各样隐秘的“圈套”。

比如裹着血的希望:

丈夫刚开始也会苦苦地哀求她们,发誓下一次不这样了,让她们心怀一点希望,或许他一次会变好。

比如,长久的“自虐”:

精神暴力和身体暴力下,她们同时失去自信心,觉得自己无能,离开他们就无法生存。

还有,以“爱”为名的威胁。

翻开这些案例:

她们不仅自己受到人身伤害,往往家暴者会威胁如果她们跑了,会杀死她的一家人。

△ 《中国反家暴纪实》

还有,不得不提“家暴”事件本身,难以避免的隐秘和暧昧。

她们曾经向外界多次求助无果。

原因,这是“家务事”。

她们不是没有鼓起勇气走出去过,只是渐渐发现,圈外还有更多的圈,笼外还有更多的笼。

破除这些“圈”和“笼”,光靠勇气不够。

还要有更健全的法律,更完备的保障,更专业的科普,以及更具备人文关怀的社会。

幸好,现状正在改善。

今天微博热搜上的讨论,早就在普及。

2005年《女子监区调查》后,全社会各行各业开始重视反家暴法的议案。

2015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发的《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的反家庭暴力刑事司法指导性文件。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

这也是为什么,Sir会为文章开头那两位律师的辩护词感到震动。

她们不仅很好地发扬专业精神,在法律范畴下维护当事人最大的利益。

更具备强大的共情力——带我们穿过“罪”,去看见“人”。

这也是为什么,Sir今天想重提央视这期节目。

它从女性角度切入,试图呈现传统婚姻中,男与女,强与弱的压制,并最终展现对每一个平等而具体的“人”的关怀。

尤其最后一幕。

节目问她们为什么愿意出镜,不做任何影像处理时。

她们回答:

“给社会一个警示,也给社会一个宽容。”

警示与宽容,一体两面。

她们正在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

Sir却不知道,她们最终能否能得到亲人的宽容,社会的宽容,甚至自己的宽容。

她们正在尝试。

我们,更不应该停滞。

Sir想起《看见》有过某段记录:

那时《反家暴法》还没有出台。

有几位代表对是否应该为了家庭暴力另立法,有些争执。

一些人说:“你们这样说,只因为你们也是女人。”

此时,一为女性代表说:

“不是女人才关心女人,是人应该关心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津安4郎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