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农民工读海德格尔,阅读者没有“境界高低”之分

中青评论

|

2021-11-24 21:53:15

摘要

中青评论

对阅读这件事,如果还是停留在“有没有用”的思考框架,那对阅读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很多人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一些“金句”,在中学生写作文时被频繁引用,陌生的是除了哲学系学生和相关研究者,恐怕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哲学体系和完整思想。

陈直的论文计划,大都停在标题阶段 ©陈直 图片来源: 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因此,当“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的新闻传播开来,人们莫不投以好奇和关注。31岁的陈直(化名)早些年从大学辍学以后,流转在各个工厂打工,逐渐成了一个标准的“农民工”。出于对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兴趣,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相关中外文学术著作,还翻译了美国泽维尔大学哲学系教授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

不久前,陈直在豆瓣网上发帖,表达了想要将译著出版的意愿。此前,他曾尝试私信几位图书编辑,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学术译著是否有出版价值,取决于很多方面,首先当然是原作的学术价值和翻译者的翻译能力,即译著本身的质量水平;其次则是出版物的市场预期,如果出版社判断译著的销量不能达到盈利程度,恐怕也很难实施出版。

我们暂且不讨论陈直的翻译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他选择的这本书又是否能获得市场欢迎。但是,仅仅从他电脑里几百个关于海德格尔的文献,以及其自述中“每天看两三个小时书,有时到凌晨1点”来看,陈直至少是一个有足够深度的阅读者。

农民工的身份,与海德格尔的符号属性,两相对照很难不让人产生某种隔膜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农民工就是与流水线作伴,就是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而这种生活显然并无“诗意”;而海德格尔象征的就是一种形而上的生活态度,具有精神上的超脱意义。

简而言之,一种很自然的观点是:农民工阅读和思考海德格尔,对他本人没有用,对传播和研究海德格尔的思想,似乎也没有多少用。

但是,对阅读这件事,如果还是停留在“有没有用”的思考框架,那对阅读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岂止是海德格尔,哪怕是更多大众的、阅读门槛低的读物,也很难说出什么用处来。你能指望用《红楼梦》处理家庭危机吗?《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真的是教人学会摩托车修理技能的吗?

如果说一定要赋予阅读行为某些正当的意义,阅读可以是一种消遣方式,可以是一种启发思考的路径,当然也可以用以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但没有一种意义的实现,是以阅读者的身份地位为前提的。大学教授读网络小说可以读得不亦乐乎,那么农民工也可以读海德格尔,并且读得如痴如醉、不能自拔。

打印的《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指南》 ©陈直 图片来源: 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同样,除了少部分宣扬极端思想或不适宜未成年人等特定人群阅读的书,阅读并没有必然的高尚性与低劣性之别。农民工喜欢读海德格尔,固然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仅以此为依据评价其“精神境界高”。读书不应该有太多的道德绑架。

去年,湖北籍农民工吴桂春因为失业离开东莞时,在东莞图书馆留言,感慨“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从有关报道看,吴桂春的阅读主要还是通俗类读物,恐怕他的书单上很少出现海德格尔,不过,他的阅读故事还是打动了很多人——很少有人追究吴桂春究竟读了什么、又“吸收”了什么,是因为阅读这件事本身就足够动人。

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让人们对很多身份产生了刻板印象。而阅读带来的就是消除偏见,超越阅读者自身经验和判断力的局限。如果阅读成了助推形成刻板印象的工具,那对阅读文化只会造成伤害和反讽。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就阅读文化而言,只有一种不正常的状态,那就是阅读人群下降,大家变得不爱读书。

撰文/王钟的

编辑/白毅鹏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