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古人给老师交的“学费”,竟然这么好吃!

美食台

|

2021-09-10 18:00:41

今天是教师节,先祝全天下的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按理说,教师节应该没有什么食俗。学生们给老师献个花,写张贺卡感谢师恩就好了。但编辑芋头今天偏要带大家来刨根问底一番,看看古代的老师们在教师节会吃什么。

孔子像

我国现行的教师节源于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孔子驾车游学图

但回望历史,我国的教师节其实有着至少约2200年悠久的传承。汉代的君王崇敬孔子,因此在每年的八月二十七,也就是孔子诞辰之日举行大型的祭孔仪式,这一天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教师节。

在这一天,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去孔庙祭拜,并在宫中宴请皇家老师们。上行自然下效,各地官员也同样在这天祭拜孔子,宴请当地老师。

宴会上,多是一些简单的果脯与酒水,主要节目是众人吟诗作对,相谈取乐。吃什么在此时不太重要了,受邀赴宴更能体现出所受的尊敬。

同时,这天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授束脩”。束脩就是十根扎成一捆的肉干,“授束脩”典出孔子曾说过的一句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要向孔子拜师,只要送十根肉干就可以了。而后人效仿,也表达了对圣贤的敬重之情。

当然,随着时间的变迁,束脩逐渐从肉干变成了等价的金钱。束脩一词也变成了学费的代称。

不过,古代的教师节并不止步于此,其实他们一年还可以再过四次教师节(太让人羡慕了!)

常听相声或爱读古书的读者可能曾听闻过这样一个词“三节两寿”,指的是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和老师生日。而在“三节两寿”期间,学生们都要向老师送一个月的束脩。

三节两寿送的礼称为“节敬”,大家最常送的节敬就是大米,毕竟对于很多老百姓而言未必能拿出多余的钱。

而乡里的乡绅们则会送上时令的水果和糕点,同时附带一个大大的红包。

如果是老师的生日,那么常见的还会送老师面条(汤饼)或鸡蛋,这一点倒是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日习俗中。

节敬的贵重程度不仅随着送礼人的地位而变化,也随着时代变化。到了宋代,节敬几乎达到了历朝历代的顶峰。

靠海的城市送时令海鲜,黄河附近居民送鲤鱼、各种肉类,江南地区最为丰盛,送酒、送糖、送点心、送布、送钱……

宋代发达的经济和文人地位的崇高,让宋代的老师可能是最衣食无虞的。

有巅峰,自然也有低谷。进入明清时期,不仅对老师的授课质量有了更严格的考核,老师们的生计也变得困难起来。以致有了“穷不读书,富不教书”这样的话。

富可以不教书,但穷人要改变命运只能靠读书。因此民间对师资的需求很大,催生了很多教学业未成的“蒙童”的老师,称为“塾师”。

这些基层教师收入很不稳定,因为穷人家常常交不起学费而拖欠。于是渐渐形成了一家富人或多家穷人一起供养一位塾师的惯例。

塾师住在富人家,由富人每天供给饮食。或是住在寺庙中,由穷人轮流供给。往常的食物是二簋,一肉一蔬,这种待遇比以前已经差了很多。

不过到了三节两寿,供养者还是要表示一下,毕竟民间仍然是盛行尊师重学风气的。到了三节两寿,饮食会变成四簋,二肉二蔬。

此时三节两寿中的“三节”,在不同地方逐渐代表了不同的节日,有的甚至变成了“四节”。

但很多穷人家还是要供好老师,宁愿自己喝稀粥吃豆腐。这既代表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也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叹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另外,还有所谓“升米四斤”,即“一斗米、一斤油、一斤盐、一斤茶、一斤烟”。有条件的每月给老师送,条件一般的则只能在三节两寿送。

不过这一时期的老师日子同样过得很苦,虽然饮食每日有人供给,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断了,供养者如果有困难或者小气,那日日吃豆腐甚至豆腐都吃不到也是司空见惯的。

而不管是束脩还是节敬,在高昂的物价面前,往往支撑不了老师的家庭开销。当时如果要足够一年使用,大约需要30两银子。但是有1/3的老师一年收入甚至低于10两银子。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依旧还是坚持教书育人,甚至做兼职来补足收入。但只有少部分人选择直接转行去经商或从事其它工作,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把教师看作一份神圣的职业。

如今,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了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尽管我们不再送老师衣食金银,但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仍没有一丝改变。师恩难忘,教师节给你最敬爱的老师发一条微信吧。

你与老师之间发生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现在回头来看又有什么感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文 | 芋头

图 | 刘思宇

部分图源网络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