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伟大转折——艺术作品记录中国发展的重要时刻

文旅中国

|

2021-06-13 22:29:46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在全国局势逐步稳定的基础上,在全党的要求下,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邓小平复出后分管教育科学工作。1977年秋,在“文革”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程丛林2009年创作的《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表现的就是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夏夜,学生们积极参加夜读的盛况:简陋的教室里座无虚席、群情振奋,刚刚获得新生的学子们表现出对知识的极度渴望。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科技事业开始全面复苏,那次会议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科学的春天”。这是“文革”后中国科学界迎来的第一个盛会,也是中国开始进入新时期的历史变革的标志。丁一林2009年创作的《科学的春天》正是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的历史写照。画面选取了参加这次大会的科技工作者们激情昂扬地步出会场的场景。科技工作者们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蓝、灰色中山装,3月春天的阳光映照在每一个人的面庞之上,并与他们幸福的笑容一起绽放。画面构图饱满,气势袭人,表现出了改革开放给科技工作者带来的乐观开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 疾风(油画) 68×133.5厘米 1979年 李秀实 中国美术馆藏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后,邓小平实际上已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刘文西的《春天》描绘了邓小平正在公园中散步的情景。李琦的《我们的总设计师》用极其简练的线条笔墨再现了邓小平的形象。画作中的小平同志,深邃的眼神、微笑的嘴角、领袖的雄伟气魄跃然纸上。李秀实于1979年所作的油画《疾风》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该作品以“疾风知劲草”为主题,生动地描绘了邓小平逆风而进的形象——邓小平身着黑色大衣,昂首挺胸,双臂背向身后,迈着自信而坚定的步伐注视着远方。背景采用大写意的手法来刻画阴沉疾驰的流云,通过娴熟的色彩技巧和艺术表现,增添画面的厚重与沉稳,映衬出邓小平的身姿与气度。画幅下部几株具有墨骨意蕴的迎春花,既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也预示着一个新时期的来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制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调整经济的同时,农村和企业的改革也迈出步伐。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油画) 123×160厘米 1992年 王少伦 中国美术馆藏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签订包干合同,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共安徽省委作出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不向农民征统购粮的决策。这一决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战胜了特大旱灾,还引发出一些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动。几乎与此同时,四川省不少地方的农民也实行包产到组。在安徽、四川的影响下,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张国琳、王仁华、桑建国、吴同彦、罗耀东、谢宗君等共同创作的工笔重彩国画《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以及王少伦的油画《1978年11月24日·小岗》均生动地重现了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灰暗的油灯下,签订包干合同书并按下红手印的情景。其中,王少伦作品中,18位村民在明暗强烈对比的光线中聚集在一起。在决定自己命运也是决定历史命运的这一刻,人物的表情反映出了他们各自内心的情绪变化,或担忧或焦虑,或坚定或沉默。这些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作品的色调浑厚、饱满、丰富,有格调,有内涵。画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赋予了平凡人物历史性的庄严,也真实还原了当时农民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心与谨慎。画面中心的亮光,也照亮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光明前途。

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雕塑) 100×30×30厘米 1983年 潘鹤 中国美术馆藏

1979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以更多的自主权,扩大对外贸易,同时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潘鹤的雕塑《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是反映深圳“埋头苦干”的开拓精神的经典之作。作品中“开荒牛”紧绷着全身,右边的前蹄已因用力而折过来用蹄背撑住。牛头低向地面,牛角向前冲,整个身体凝聚着巨大的力量,仿佛马上就要迸射出来。在开荒牛身后是一堆丑陋的盘根错节的树根,已经被掀动但仍然死死抓住下面的土壤。这个雕塑被认为是深圳精神乃至改革开放精神的“世纪象征”。

▲ 父亲(油画) 215×150厘米 1980年 罗中立 中国美术馆藏

▲ 钢水·汗水(油画) 260×168厘米 1981年 广廷渤 中国美术馆藏

新线(油画) 114×145厘米 1983年 韦启美 中国美术馆藏

春的消息(国画) 160×230厘米 2019年 陈治 武欣 中国美术馆藏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这也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涌现出大量歌颂人民、表现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如罗中立1980年创作的著名写实肖像油画《父亲》被视为伤痕画派的一个重要代表,是一幅典型的乡土写实主义作品,表现了罗中立的乡土情怀,也是为农村及农民代言,呼唤人们关注农民,关注那质朴的美与勤劳的品格。韦启美的油画《新线》以敏锐的目光和乐观的态度,向世人展现出现代化城市景观。晴朗的天空下,平坦的公路上一正一侧的电缆轮盘,不仅巧妙地映现了现代化的进程,也成为颇有情趣的构成。整个画面既严格符合立体的透视原理,又具有平面装饰的意味;既是对于生活场景的具体描绘,又具有很强的绘画性和想象力。广廷渤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创作的油画《钢水·汗水》着意刻画了一个端坐的炉前工长的形象,炉光映照出他宽厚的体魄,乃至眉宇、血脉的每一个细部,以及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和仍在流淌的汗水。这些精细的刻画不仅强化了人物的刚毅性格和拼博精神,也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钢水·汗水》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展现出建设一个崭新的国家过程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提醒人们不忘吃苦耐劳、舍己为人、舍生忘死,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广廷渤用画笔留下了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的劳动本色和质朴容颜,留下了坚毅果敢、温良敦厚的充满时代感的青年人激情四射的光辉形象。詹建俊1984年创作的《潮》表现了一位新时代的农民,他手扶铁锹、昂首挺立,自信而豪迈地站在绿潮涌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被风掀起的大衣弧线与身后绿潮的旋涡形成对应,简洁而富有强烈视觉对比的颜色营造出热烈明亮的色彩氛围。画家以浪漫主义的情怀描绘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新面貌,舞动的外衣、矗立的铁锨、周围飞动的风潮与主体人物的内心憧憬形成一种意向性的表述,喻示了一代中国人的雄心壮志。



2021年6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伟大转折》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