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首颗武汉造卫星!卫星批量化生产时代到来

长江日报

|

2021-05-13 13:40:46

 长江日报5月13日讯 刚刚,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据悉,这颗卫星由航天科工二院自主研发,是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生产的首颗卫星,有效验证了该卫星智能生产线的可行性, 标志着卫星批量化产时代的来临,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介绍,本次下线的这颗卫星,主要由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供配电分系统、姿轨控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工程测控分系统和有效载荷分系统7大系统组成。

通过零部件出库、部装、总装、整星电测、热控实施、精测、太阳翼安装与测试、质测、振动、热真空、检漏、整星入库等多道工序,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顺利实现卫星成品下线。

据悉,该条卫星智能生产线于2019年启动建设,目前已具备正式投产运行条件,产线具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等典型特征, 通过采用智能制造先进技术, 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功能,满足1t以下小卫星年产240颗总装集成测试(AIT)的需求。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卫星如期下线,开展了系列攻关,仅用了429天,实现了适应多品种变批量需求的可重构技术等11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完成了以卫星智能装配系统为代表的23个系统118台套设备的部署与调试,使卫星智能生产线具备了航天器协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试验、星座运控及卫星应用的条件能力。

5月13日,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工艺技术方面,该产线创新性地实现了从传统岛式生产转变为流水脉动式生产,实现了从原材料入库、出库、部装、总装、综合测试、太阳翼安装测试、质测、精测、检漏、振动、真空热试验到成品入库全流程生产,关键工艺环节全部由机器来提替代,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

在品质把控方面,该产线以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为导向,实现了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通过实现作业/资源柔性调度、生产过程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功能,实现了基于数据驱动的质量管控。产线采用模块化通用接口,便于系统扩展,能够与企业各个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交互,实现智能管控。

5月13日,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据悉,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后,小卫星的生产效率将提高40%以上,单颗面积需求将减少70%以上,单星生产周期将缩短80%以上,人员生产效率将提升10倍以上。

据悉,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投资超过100亿元,按照东部产业核心区、中部商务中心区、北部生态创新区和西部产业配套区梯次开发,重点发展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规划在“十四五”末建成千亿产值航天产业基地,打造一座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航天新城。目前,国内首个商业火箭产业园、行云天基物联网项目测运控中心以及卫星产业园相继投入使用,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已基本成型,同步建成航天科技馆、主题公园、体育中心,武汉航天城同济医院、九年一贯制航天城学校、幸福里商业街等配套设施即将建成。2019年被国家发改委授牌微小卫星商业发射与应用技术国家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筑梦中国星谷,武汉后续将围绕商业航天领域全方位招商引资,推动武汉“星谷”“光谷”联动发展,加快建设“长江新区”新副城。

手机横过来看大图

↓↓↓

(长江日报记者李金友 通讯员陈静)

【编辑:朱晨颖】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