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树枯死了咋办?被指责不孝咋办?树葬艰难破“土”

河南青年时报

|

2021-04-08 11:48:15

墓园内,一棵樱花树花团锦簇,风起,落英缤纷。树下40至50厘米处,埋葬着几位逝者的骨灰。

逝者葬于此,不留墓室,不设墓碑,不留坟头,枕山长眠,依木而息。

和过去的一处坟冢、一块墓碑不同,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行以及人们观念的逐渐转变,节地生态葬近年来在各地备受推崇,树葬即为节地生态安葬的多种形式之一,在各地悄悄地“生根发芽”。

公益树葬,逝者家庭不用花一分钱

4月3日,微风细雨,杨柳依依,又是一年清明时。

河南福寿园内,树上系着的黄色丝带和寄言卡片,在风中轻轻摇摆,寄托着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福寿园位于新郑市龙湖镇,园区占地500亩,绿化覆盖率85%,已开发面积100余亩。其推出的节地生态葬包括草坪葬、花坛葬、树葬、壁葬等形式,按面积和位置不同收费,费用在千元至万元不等。

为推进节地生态葬的普及,郑州每年举办“公益生态葬”活动,参加公益生态葬的逝者家庭,葬位费用全免。2008年至今,郑州连续14年举行免费生态树葬,已安葬1481位逝者,让他们“在绿色生态中永恒”。

在福寿园园区树葬公园,草坪上、树下放满了祭扫用的鲜花,有些树上挂着穿起来的花。

与收费生态葬中逝者留有墓碑不同,在公益树葬中,逝者的骨灰将使用可降解的骨灰盒或骨灰袋,直接埋葬在树葬公园的树下或草坪中,不立石碑,不留姓名。

墓园内,工作人员整理鲜花

在走访中,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记者从河南福寿园工作人员处得知,参加公益树葬完全免费,报名的人也有很多。

“选择公益树葬的大多数是孤寡老人,或者未成年的孩子,或者去世比较久了,和家人感情比较淡的。”该工作人员表示,也不排除有人对树葬这种形式有强烈追求的,在生前有遗愿。

在生前留下心愿选择树葬的老人,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的总经理姚远就遇见过一位。

那是2016年的清明节,在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生态树葬苑,70多岁的老人郭艳华为去世的双亲举行了树葬。

老人说,选择树葬,起初只是为了了却已逝父母的心愿。后来,是树葬苑如画的美景,让她确定将父母安放在青山绿水间。山坡上,绿树成片;山路边,溪流潺潺;向南远眺,眼前绿油油的绿地与远处起伏的山峦,如同画卷。

“我很高兴,能在这青山绿水间,让双亲以最自然的方式长眠。”郭艳华说。

大约30年前,郭艳华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他们弥留之际的心愿就是,将骨灰安葬在青松翠柏下,与青山绿水化为一体,而不是躺在冰冷的墓棺里。

在他们看来,土葬占用耕地,水葬污染河流,而传统公墓等级森严,容易引发厚葬奢靡攀比的风气。公墓中的墓碑林立,且豪华墓与平民墓的费用差距,会让他们感到难堪。而树葬则好像在清幽的山水间休闲,让人赏心悦目。因此他们十分向往,约定百年之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留坟头,不设墓碑,选择树葬,洁净大地,还绿青山。

起初他们想找一处山坡,葬在小树下,但看起来有些孤单,而且位置偏僻,道路崎岖祭扫不便,又没有专业管理。他们觉得找一个能提供良好环境的园区很重要。

因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树葬地点,老人在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里,守着父母的骨灰度过了7300多个日夜。她说,自己曾想过,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她就准备这么一直守下去,为父母尽孝。郭艳华说:“如果有一天,我要向这个世界告别,我也希望子女把我的骨灰安葬在那棵白皮松下,让我能继续陪伴父母。”

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总经理姚远表示,郭艳华选择的公益树葬,就在园区的生态树葬苑,从可降解的骨灰坛到安葬,再到后期养护,费用全部由墓园来承担,逝者家庭不用花一分钱。

生态葬价格最低仅为传统墓葬的1/20

3月20日,郑州的熊女士花了大约2万元,在河南福寿园定了一处树葬墓位。

树是丝棉木,围绕着树一圈一共有十个左右墓穴,每个墓穴有两个墓位,是夫妻双墓位。

熊女士的父亲在前几年去世,骨灰保存在殡仪馆,这些年,她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地方安放父亲的骨灰。眼见着殡仪馆的保存年限到了,她来到河南福寿园,购买了这处墓穴,安葬父亲的骨灰。

“带着妈妈一起去的,我们看了之后,她觉得那里环境很好,风景也可以。”熊女士说,本来还约了另一家墓园去看,母亲觉得树葬可以接受,当天就定了下来。

熊女士表示,虽然是树葬形式,但各个方面与心理预期差别不大,也算是入土为安,只是形式变了,而且周围风景非常漂亮,她们很满意。

熊女士选择的树葬,是有别于“公益免费树葬”的付费树葬,是园区“节地生态葬”形式的一种。相比传统墓葬,生态葬即便收费,费用也低了不少。

以费用最低的花坛葬为例,逝者的骨灰被收纳在专有的、隔绝水和土壤的容器中,面积为20cm×20cm,安葬在花坛内,骨灰掩埋后,上层种花,所有安葬在该花坛的逝者,姓名被统一雕刻在花坛旁的墓碑上。

河南福寿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这种“花坛葬”,墓位费仅1880元。逝者家人只要持续缴纳管理费,就可以永久使用。

相比而言,传统墓碑葬,位置佳、面积大的定制墓每平方米动辄七八万元,一个墓位下来要花三十几万。河南福寿园最普通的、销量最多的墓碑墓位,不算管理费,在3万元左右。

如此计算下来,节地生态葬形式,最低价格只有传统墓葬的1/20。

那么,“节地生态葬”,是如何实现节地的呢?

姚远举了个例子:“39平方米的面积,规划成花坛葬,45cm×50cm的墓位,可以规划31个。但如果规划成标准的墓碑墓穴,背靠背的两排,只能规划20个左右,还不包括祭扫道路等公摊面积。”

公益树葬在“节约土地”上则更为明显。姚远介绍,公益树葬的土地是可循环利用的,每10年一个循环周期。

“我们园区现有60多棵树,一棵树周围有8个墓位,一共400多个墓位。树葬在安葬的时候采用可以降解的骨灰坛或骨灰袋,骨灰经过3~5年的自然雨水冲刷,土壤与骨灰和骨灰坛就融为一体了。所以正常的话,一般3~5年就可以循环利用了,但我们还是为每个骨灰坛保留了10年的使用期。”姚远说。

叫好容易普及难:树枯死了咋办?

费用低,占地少,节地生态葬推行得如何呢?

早在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地把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

已经连续举行了13年的免费生态树葬活动,在今年清明节没有缺席。3月27日上午,郑州市举行了第14届公益树葬活动,有102个家庭参加活动,安放亲人骨灰127盒。

如今在郑州,参加公益树葬不仅免费,还有额外的奖补。

2020年,为了推进节地生态工作的开展,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落实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机制的通知》,参加公益树葬的家庭,不仅葬位费全免,每具骨灰还可以领取1000元补贴。

政府在不断以奖补机制,推动节地生态葬的普及。

事实上,从政策推行至今,几年下来,各地都在试推行节地生态葬,各类安葬形式被推广、被宣传、被网友点赞。

但叫好容易,普及却难。以郑州市2018年公布的死亡人口数目来看,郑州当年死亡人数5.5万人,而推行“绿色殡葬、生态公益树葬”至今已有14年,选择公益生态树葬的总人数还未超过2000人。

今年52岁的孔女士认为,人去世了就要“入土为安”,要有墓地、有墓碑,才是对逝者的尊重。“树葬看上去很经济、很节约,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谁能保证树不会枯死或者被挖走呢?后人去哪里祭祀先人呢?”

孔女士的质疑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河南福寿园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他们每年用于园林维护的费用很高,会尽力维护好这些林木。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树不会死,能保证的是,树如果枯死了,会再种上。

节地生态树葬的形式,不少中青年人也会犹豫。

今年33岁的魏先生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逝者为大,以“厚葬”亲人为重,儿女不愿被其他人指责葬不起父母,更不愿因此被说成“不孝顺”,而且公益树葬、草坪葬等安葬方式不立碑、不留名,首先心理上过不了这一关。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中国墓葬传统观念中的“风水”一说,也影响着亲人对墓地的选择,“讲究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之类的,意义在于帮助后人趋吉避凶。”河南福寿园工作人员介绍,墓园“风水”最好的位置,是价格最高的。但选择节地生态葬的话,没有“看风水”一说。

今年郑州要建成8个城市公益性公墓

从2016年开始,在政府大力倡导下,墓园组织实施公益树葬的阻力越来越小,陆陆续续更多人在接受节地生态葬。

近几年,节地生态葬墓位的售出比例也在增加。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总经理姚远介绍:“比如说草坪葬,我们规划了300多个墓位,从2012年开园就推出了,到现在基本售完,只剩10%~20%的可售部分。”

在墓地资源日趋紧缺的当下,要让节地生态安葬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我省殡葬改革步伐在持续推进。

今年清明节前夕,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发布《关于依法保障殡葬设施用地加快推进殡葬改革的通知》,明确要求,乡镇级公益性公墓占地面积不少于50亩、县级公益性公墓占地面积不少于100亩、市级公益性公墓占地面积不少于200亩。

郑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蔡旭尧介绍,2021年年底,郑州要建成8个城市公益性公墓。公益性公墓,全部要求实行节地生态安葬形式。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的重大社会习俗改革,从土葬到火葬是一次跃升,从火葬到节地生态安葬又将经历再一次重大变革。”

郑州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说,近段时间,咨询公益树葬的人越来越多了。推进殡葬改革,鼓励绿色殡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丧葬礼俗】

“入土为安”与崇土意识

汉族人去世后,“入土为安”是最传统的说法。为什么有此说呢?

最传统的说法是与灵魂信仰有关。在早期人类时代,比如元谋猿人或者北京人,甚至山顶洞人时代,人死弃于原野,与动物处置同类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不仅懂得人与自然间的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而且懂得把活人和死人分开,把生与死分开,从而产生人死后到另一世界生活的灵肉可以分离的灵肉二元观。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死亡者的埋葬,已经是一种以灵魂信仰为依据的有意识的行为。如《礼记-祭义》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韩诗外传》曰:“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

这与当时的人关于冥府、地府的观念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土葬所象征的阴间世界,就是地下的世界。

土葬成为我国最普遍的殡葬习俗,与根深蒂固的崇土意识密不可分。中原土地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业,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本,并由此形成生命从泥土出来然后回到泥土中去的观念。人死葬入土中,正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创始与轮回的认识相契合。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土葬习俗的出现与人类孝亲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关系。上古时代父母死了,子女便把尸身弃置于山沟。后来子女们看到父母遗体遭兽咬虫叮,内心感愧,于是将尸体掩埋。《吕氏春秋》即以孝亲之说解释土葬由来:“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病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据中华人网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张晶晶/文 赵墨波/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