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当衰老悄然而至,我们何以养老?

新周刊

|

2020-10-25 14:14:13

年过35岁,肖肖发现微信好友群里,关于养老的讨论渐渐多了起来。

“我也不打算要孩子,老了谁来养呢?”

“孩子们大了肯定会有自己的生活,我和老公相依为命吧。”

“现在攒的钱,老了不一定能维持稳定的生活水平。”

还有朋友调侃大家老了一起去住养老院,刚好可以做个伴。

现在,为养老做功课的不仅是老年人,有着独生子女、二孩父母等多重身份的80、90后,不少已经在未雨绸缪。

打开知乎、豆瓣等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平台,“80后来谈谈我们怎么养老?”“现如今的80后90后,等到若干年后变老了,养老问题如何解决?”等提问往往可以收获200甚至更多的深度讨论。

多存些钱,买养老保险,还是养儿防老?养老,对80、90后来说,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两个字,而是实打实的担忧。

 

“老也要有个老的样子”

年轻人对养老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一组数字很难不让人心生忧虑。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60岁以上)总数将占总人口的28.7%。2050年,每3人中便有一位是老年人。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将会是80后。

肖肖看到理财师算的一笔账:在退休失去工作收入之后,怎样才能达到退休前的生活质量?假设年收入为20万,要把50%的年收入存起来,才能保证退休后,达到退休前相同的生活质量。这还是在忽略时间价值和购买力变化这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做出的测算。

钱是一个方面,精神上的陪伴更值得深思。

单身且没有结婚计划的肖肖,今年疫情期间独自居住。一个人懒得做饭,有时候想说话也只有自己一人。

“难道以后老了就是这样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肖肖了解了很多养老信息,发现住养老公寓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因为工作的关系,今年肖肖参观了一些养老公寓。她发现,年老后能够保持年轻心态,也是很多人养老的深层需求。

 “有没有丰富活动,服务人员态度怎么样,是不少长者在选择养老公寓时的重要考虑。”成都椿山万树颐年公寓的社工小唐介绍,老人在入住之前会对公寓的文化活动进行细致考量,这背后是对保持年轻积极心态的心理需求。


image.png

(龙湖椿山万树·成都梵城颐年公寓图片)


李奶奶是颐年公寓首批入驻的夫妻长者,今年都已80有余。

王爷爷退休前任空军第二飞行学院院长,有着45年的飞行资历,飞行3600多个小时,培养了无数优秀的飞行员。李奶奶退休前是是爷爷所在学院附属中学的校长。

谈起入住养老公寓的考虑,奶奶说:“儿女有自己的家庭,工作比较繁忙,我不想过于依赖他们,年纪大了也希望自己能够独立生活。”

5年前,李奶奶有个机会去参观养老公寓,各方面看下来觉得很满意,回家和爷爷商量去住养老公寓看看,“好了咱就住,不好就不住”。

住了一段时间下来,爷爷奶奶很满意。

“(在养老公寓)一是吃现成饭,不用买菜。再来有什么事情,服务人员比儿女解决得还快。万一有个病痛,公寓有医生护士,需要叫120,比家里人处理起来更快更放心。”

擅长手工花、串珠等工艺品制作的李奶奶在公寓交到了一群好朋友。在李奶奶的带领下,爷爷奶奶们经常聚在一起做做手工,聊聊天,公寓的生活氛围更浓起来。

image.png

image.png


“老也要有个老的样子。”李奶奶坦言,从个人形象到精神状态都要干净利索,“钱不花留着干什么呢,要让钱为你服务,不能你为钱服务。我们年轻时比较苦,现在也该享受享受。”

心态积极与年龄无关

像王爷爷和李奶奶这样,身体没有大病痛、退休金比较充裕的情况,毕竟不占多数。很多老人,往往是有着身心方面的不便,需要陪伴照料。

今年71岁的陈阿姨,是成都椿山万树颐年公寓第一位入住长者。入住前,她有8年帕金森病史,左手僵硬多有不便。

因为帕金森症状突然发作,她两个月在家中跌倒3次,最后一次因昏迷入院,两天后才醒过来。

出院后,24小时的全天照护成了刚需。女儿为她找到了这家养老公寓。

“一开始我不愿意来。一是自己年纪还不算太大,二是担心发生网上说的虐待老人。”陈阿姨笑着说,“来了之后发现不存在这些事情。”

公寓的护理员实行24小时轮班制,半夜起夜也可以呼叫他们。阿姨需要吃的药,护士会提前配好,按次放入分装盒。陈阿姨刚入住时行动依赖轮椅,日常护理员搀扶着她练习行走,在康复师指导下,在康复间用专业设备做复健。现在只要帕金森不发作,陈阿姨已可以独立行走,曾经摔过的腰也已康复。


image.png

(龙湖椿山万树·成都梵城颐年公寓图片)


陈阿姨性格外向,年轻时喜欢跳交际舞,现在喜欢唱歌。每天有空闲就会在花园、公区唱唱歌。她有个A4纸大小的歌本,《军港之夜》、《我和我的祖国》……一页页都是她手抄或者复印出来的歌谱。

“帕金森病人要多训练说话,你看我现在说话有些大舌头,不训练可能话都慢慢说不出来咯。”

孙奶奶也是公寓的首批入住长者之一,入住前后的状态有很大变化。

原来,为了让她和爱人接受充分的照料,家人选择了家附近的这所公寓作为养老居所。不料就在正式入住前一周,孙奶奶的爱人突发疾病不幸去世。

一时的打击让孙奶奶终日情绪低落,经常和人说不到两句话就开始流泪。

儿子、儿媳在外忙工作缺少时间陪伴,见这样不是法子,便劝孙奶奶搬来公寓,日常有人陪伴照料。

刚入住时,奶奶状态很不好,社工和护理人员总是找机会和她聊天。公寓里每天都有社工举办的各类活动,便试着邀请孙奶奶参加。

孙奶奶通过活动不仅结识了新朋友,还迷上了画画、做手工,只要公寓有活动就去参加,房间桌子上摆满了她制作的纸花、扇子等成果。

笑容也渐渐重回孙奶奶的脸庞,她对生活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爱好种花的她在窗外摆上自己种植的芦荟,“来看我的朋友都说我气色好得很”。


image.png

(长者和公寓社工在一起)


“很多长者的子女在父母入住前都会充分沟通,父母住在这里,他们更放心。” 公寓工作人员介绍,颐年公寓面对城市养老客群,提供全天候的医护、照料、餐饮和社工服务。

成都梵城颐年公寓是龙湖旗下养老品牌椿山万树在成都的首个项目,位于成都东二环发展成熟区域,龙湖滨江天街旁,临近成都各项配套完善的核心区。浓厚的商业氛围、便捷的交通和区位条件,不仅方便家人照看,健康长者的购物休闲需求也能很好满足,越来越多长者选择到养老公寓来安享晚年。

社区为老中心,不失为一种选择

这些年,选择专业养老公寓安度晚年的人越来越多。在一二线城市,讲求品质的养老公寓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但是,养老公寓是否是唯一的选择?

在国外,志同道合的好友住在一起抱团养老受到不少人的欢迎。在国内,更多人看重家庭观念,希望能和家人住在一起,也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照护。

这也是国内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兴起的一个原因。

尤其在一线城市,截止2019年底,上海和北京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35.2%和17.2%。面对庞大的老年人群,上海、北京、重庆、成都等一二线城市相继出台各类政策,大力扶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家门口”的社区养老中心成为便捷解决老年人各种养老需求的“生活中心”。

就在最近,龙湖椿山万树的首个社区养老中心在上海宝山开业。该社区养老中心和镇政府合作,开设老年社区食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为周边人口提供精准养老服务。未来还会结合上门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便利。

在此基础上,社区中心联合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医疗专业能力;与上海一家宠物工作室搭建合作,尝试宠物治疗对老人的多样陪伴。


image.png

(中心工作人员和中医工作室团队合影)


工作人员介绍,中心开业前,已有不少周边的老人前来咨询,就餐、日间活动、康复医疗照料是关注的核心。

最近几年,《熟年》这本讲述家庭、养老的书受到极高关注。书里有一段话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人生太短。现代人忙得翻天,活得紧凑,人生就显得更加短促。生下来,长大要十来年,读书要十来年,结婚要几年,生孩子要几年,养孩子要几年,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工作、赚钱、养房子、养车子,追求成功,一不小心就到了四十好几,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社会顶梁柱。”

再一不留神,我们就老了。当衰老悄然而至,我们何以养老?

也许,这个重阳节,看看长辈们的故事和状态,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本文长者姓名部分为化名)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