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新业态、新格局!气象部门研究型业务建设亮点纷呈!

中国气象局

|

2020-09-25 10:22:41

“到2022年,基本建成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岗位优化、流程贯通、系统集约的研究型业务新格局。”两年前,中国气象局部署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谋划推进新业态、新格局,如今“征程”过半。

2019年研究型业务试点建设工作启动,各试点单位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为丰富研究型业务内涵、推动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打下基础,今年中国气象局以视频会议形式面向全国开展研究型业务管理和技术培训,鼓励试点单位继续发挥表率作用,动员新开展单位学习经验成果。

两年间,气象部门初步建立集约化业务形态

在核心科技攻关、业务体制改革等方面

收获丰硕成果

01

强化科技引领 以科技进步推动业务能力提升

以科技进步推动业务能力提升,气象部门基于多源资料融合,持续完善快速更新、国省协同的实况业务,形成以大数据为中心,观测、预报、服务全链条贯通的集约化实况业务流程——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对接国内外常规、卫星资料预处理流程,建成分辨率13公里的全球集合变分混合同化实时运行系统;河北、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气象部门建立标准化实况分析产品评估流程及评估报告月反馈机制,在汛期数轮强降雨过程中,为决策分析提供高质量的实况保障服务。

聚焦数值模式长期存在的不稳定性等问题,气象部门进一步发展综合检验评估业务——

国家气象中心推进全流程检验评估程序库建设,其产品在多次重大活动保障中表现良好;国家气候中心开展国内外多模式集合预报和释用技术研发,加强动力气候模式与客观方法的科学检验及业务应用,有力支撑汛期气候预测。

对标监测精密,各级气象部门立足广覆盖、细分辨、高精度、深应用四个维度提升地面、高空和雷达自动化观测能力——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推动实时业务与研究型业务有机结合,初步建成观测数据检验与评价的中试业务平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持续提升卫星数据高精度处理能力,改善数据稳定性和质量。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气象观测实时业务平台上,工作人员正在分析观测数据。图片来源:经济日报

促进预报精准,中国气象局完善无缝隙智能气象预报业务,建设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客观智能预报技术体系,推动网格预报与灾害性预报预警协同融合——

国家气象中心完成GRAPES全球、区域数值预报系统业务升级,实现全国3公里分辨率1天8次快速更新同化预报,临近智能网格预报逐10分钟滚动更新,10天逐3小时全球10公里网格预报和覆盖全球11621个城市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国家气候中心推动中国多模式集合预测系统和智能预测技术研发,成功预测出今年汛期江淮降水偏多、主雨带异常的气候趋势。

2020年1月1日,“一带一路”气象服务网正式上线,图为北京时间1月2日上午11时实时天气预报。

立足服务精细,各级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智能网格预报优势,建立基于位置、移动交互、靶向发布的智慧气象服务技术体系——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省气象局等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研发低能见度、路面湿滑等高影响天气识别产品;天津、广东等地气象部门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应急减灾服务场景,实现预报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到村;湖南省气象局利用基站定位、地理围栏等技术和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自动向外来落地用户推送预报预警信息。

02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赋能研究型业务建设可持续发展

真正赋能研究型业务可持续发展,还需破解科研和业务“两层皮”的问题。为此,气象部门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科研业务创新基地,专门研究前沿技术、攻关业务急需的科技问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云南省气象局共建“横断山区(低纬高原)灾害性天气研究中心”,围绕横断山脉复杂地形对局地强降水的影响及其预报展开研究;陕西省气象局以重点实验室创建为抓手,推进本地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解决气象业务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各级气象部门建立健全合作攻关机制,与高校、外部门共同培养适应研究型业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家气象中心等5家单位组建短时临近预报技术攻关团队,开展基于雷达资料的分钟级快速更新预报系统研发;河南省气象局与北京大学、郑州大学、自然资源部等单位合作,推进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关键技术发展;湖北省气象部门联合国内外10余家院校、科研业务单位,首次开展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地基、空基、星基联合观测试验,推进暴雨机理研究分析,精准捕捉梅雨锋暴雨。

6月18日10时10分,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联合观测试验的观测飞机从三峡机场起飞,试验项目组成员在飞机上记录观测数据。

针对业务上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各地气象部门因地制宜,推进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建设——

广东省气象局在科研项目指南中增加研究型业务专项;重庆市气象局以解决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技术为导向,建立“科研问题从业务中来,科研成果到业务中去”的科研立项机制。

面向研究型业务可持续发展急需的人才支撑,各地气象部门聚焦重点领域的业务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北京市气象局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福建省气象局制定省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流动人员、固定人员等管理办法,以合力驱动研究型业务稳步跃进。

此外,结合研究型业务发展需求,中国气象局加强培训能力建设,为研究型业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分别举办研究型业务管理和技术培训班,促进研究型业务成果快速推广应用;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四川分院组建预报预测、观测、应用气象三支研究型业务培训教师团队,为本地深入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03

推进业务体制改革 集约化气象业务形态逐步优化

两年间,研究型业务建设给业务布局分工、岗位设置等带来了深刻影响。各级气象部门必须抓住机遇,推进业务体制改革,实现业务形态重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业务重复建设和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

以大数据为中心,气象部门不断完善数据采集、加工、应用和检验评估相互衔接、融合贯通的业务流程——

国家气象中心和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气象部门建立以智能网格预报为基础的集约化业务流程;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以数据为主线进行机构和职责重新调整设定。

为了进一步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各级气象部门立足本地实际持续优化岗位设置和职责——

北京、辽宁、江苏等地气象部门依托智能化技术发展和集约化流程,重组业务科室,减少重复的业务值班岗位和机械的工作任务,增加技术研发、业务系统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岗位。

中国气象局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和气象数据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研究型业务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发的“天擎”可支撑天气、气候、探测、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政务管理等核心业务应用,极大提升了国省数据交换共享和协同优化能力,国家级“天镜”已实现326种业务资料的关键指标监视和省级MICAPS4、CMACAST等业务系统的监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积极推动大数据云平台对接自治区政府大数据平台,建立“天镜·内蒙古”企业微信统一发布渠道。

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

“征程”过半,旗帜依旧高扬。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继续优化研究型业务布局分工、岗位设置、业务流程,持续完善支撑研究型业务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保障研究型业务有序推进。

一切为了人民!看看气象人这个夏天做了啥?

面对严峻汛情,气象人筑起坚不可摧的第一道防线!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谷星月 崔国辉 高迅芝

微信编辑: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