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我们采访了100位援鄂医护人员,去看他们防护服下的脸庞……

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

|

2020-09-09 09:26:33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之《脸庞》,在武汉策划了一个“百人计划”——采访100位援鄂医护人员,去聆听他们防护服下的真情触动。三度上战场的护士长对医患关系的新感触;带着一群90后上战场的领队;两人相伴同赴武汉的夫妻档......在这些碎片记忆之中,我们将永远铭记2020年武汉的春天。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ID:SELFtalks)

以下内容为《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之《脸庞》导演丁璨演讲实录:

我想和大家分享关于《人间世》的“台前幕后”。

很早之前,我就听过一句话:生命伊始,你在哭,爱你的人在笑;生命终结,你在笑,爱你的人在哭,一哭一笑便走完了一生

在医院,这两个场景每天都会上演。

所以,我们的镜头记录过新生,也记录过生命的终结。

《人间世》是一部大型医疗纪录片。它的抗疫特别节目,同样把医学作为故事的出发点,来记录当下中国的现实。

当然医学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我们更想表达的内容是在灾难之下,人类最基本的精神——勇气、担当和守望相助

人间世,世间人

今年1月底疫情爆发后,我的工作群里跳出这样一条信息:如果我出去了,家里的事情就拜托大家了

发这条信息的正是我们节目的总导演范士广。

然后,他和我的同事就出发前往了武汉,给我们传来了3万多分钟的有关疫情下的武汉的素材。

《人间世》前四集已经播放过《红区》《相逢》《雷神山纪事》,还有《脸庞》

前三集都有不同的主体故事,也就是导演和摄制组会在武汉不同的医院院区进行拍摄。

他们可能会拍摄医生,也有可能会拍摄病人,又或者说是医患之间的故事、病人和病人之间的故事。

《红区》述说的是一个非常惊心动魄的有关抢救的故事;《相逢》更多是细腻、温情的情感故事;《雷神山纪事》讲述的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

但是,第四集《脸庞不同于前三者。

《脸庞》更多是采用非常平实的叙事方式。我们在武汉策划了一个“百人计划”。

因为上海的援鄂医疗队成员一共是1649名,我们跟随援鄂医疗队去了之后,想把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记录下来。

这种做法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我们就制定了一个计划——采访一百个人。

每个人在一个房间里静下心来接受采访,他们回忆一段历史,回忆当时发生的让他们非常难忘的故事。

最后,我们把这些故事集结成了一集,取名叫做《脸庞》

在这种很安静的聊天过程中,他们更能直面自己,或者说更多的审视自己当下的状况,所以也能更多的向我们吐露自己的心声。

《脸庞》的海报上,其实有很多的字,这些字就是刚刚那些医生的口述实录。

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话,所以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创意,把他们说过的话语,变成一个戴着护目镜的脸庞

因为他们戴着护目镜,所以我们可能看不清他们的面庞;又因为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形象就变得臃肿,所以个人形象也很模糊。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情感才变得更加纯粹

医患之间

《脸庞》这一集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图片上的这位——李晓静

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她冲到第一线小汤山;

2008年汶川大地震,她又去抗震救灾的一线;

2020年的武汉疫情暴发,她还是义无反顾的冲到武汉最前线。

出发那天,她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17年前,我作为一名军人,义不容辞的去了小汤山,而17年后,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我还是义无反顾的要去到武汉。我要感谢我的先生,因为我一次一次地把女儿和家庭丢给他,但是他知道,这是我的情结所在。

我在看到这样一条朋友圈之后,真的特别的感动。

这位李晓静医生在给我们回忆她的这些故事时,她告诉我们,让她最难忘的是有一天很晚的时候,她管理的那床病人去世了。

而就在那时,病人的手机屏幕突然亮了。

她就瞄了一眼,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行字:爸爸,你要一直开着微信啊。

她当时一下子就说不出来话来了,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回复这个微信,但知道手机的那头再也等不到回复的信息了。

所以她沉默了很久,而手机一直不停的响,她也不知道该怎样接那个电话。

有时医护人员压力很大,他们甚至会开始自责

例如,有时候早上一起床,她看到工作群里说哪个病人又不行了,她就会想是不是自己能力的问题?如果自己护理更好一点,他们是不是不会走?

他们会这样问自己,这样去否定自己。

李晓静医生是上海援鄂医疗队第二批的领队,而下面的这位护士是其中一名队员。

她说这些新冠肺炎病人在去世的时候很凄凉。因为在平时的医院中,如果有病人到了生命的中后期或者快不行的时候,他们的家人、很多朋友都会陪伴在身边,一起送他最后一程。

但是在武汉那种情况下,那些病人要走了,身边一个熟知的人也没有,甚至在处于昏迷的状态,可能连一通电话都打不出去。所以她用了这个词——凄凉。

她认为那些病人很孤独,所以她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陪陪他们。

于是有一天,在一个病人去世之后,她就拿了把椅子,在距离那个病人大概十米远的地方,坐那儿静静地陪了他几分钟

她说那一刻,她想她应该是他的亲人。她想送他最后一程,这就是一场在医院的特殊的送别

所以,这些医生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情绪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了当时的状况中。

这些医生在给我们说这些事情的时候,内容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没有经过整理的小故事,也是一些他们没有好好琢磨的小情绪。

正是这些小故事、小情绪,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医护人员的同理心——他们完全把自己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病患的家人和朋友。

这是另外一位医生,我们可以通过防护服的背面,看到他的名字是余跃天。这张照片是我在一位医生的朋友圈里看到的,他把这一场景拍了下来。

很多医护给病人治疗、做操作的时候都是采取跪着的姿势。我想我用再多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请大家看下面这一段很短的视频。

就像他说的,“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这不是武汉自己的事情”,其实,很多医生都是这样想的。

医护之间

这位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副院长朱畴文,也是我们的第83位采访者。

刚刚坐到摄像机面前他就哭了,为什么哭呢?

因为他是上海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领队,而他带领的队伍中披挂上阵的都是90后,60-70%都是90后,96、97、98的都有,那些孩子其实跟他自己孩子的年纪相当。

所以每天晚上,这群90后上大夜班、坐上大巴车、换上防护服、进入污染区的时候,他心里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那都是孩子啊,怎么就这样上战场了呢”。

所以他在镜头面前只要一想到这些,就会忍不住掉泪。他说他到武汉之后,自己变成了一个爱哭的老伯伯。

他会想到这些,是因为他非常有同理心。

但是,之后我们再继续聊下去,他又有一点释然。

他认为医生是一种非常崇高的职业,这就是医生的使命,他们需要去这样做。

所以他又认为,他们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平凡的事情。因此,他在我们镜头面前,又可以开怀的大笑。

医护夫妻档

前面分享的是医护、医患之间的故事,下面的故事和武汉的一对夫妻有关。

男生叫谭永昶,女士叫陈曦。他们两个一路从山东考学到了上海,男生在上海的瑞金医院做一名麻醉医生,女生在曙光医院做一名护士,他们俩一路相伴相知走到上海也很不容易。

这次疫情发生之后,谭永昶首先随队去了武汉。他出自内心地说,他当时是有一点小私心的,认为妻子可以在家里好好的去守护小家庭,因为怕她来了会吃不消,怕她来了会太辛苦。

而有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他的妻子直接告诉他:我下飞机了,我到武汉了。

原来在没有告诉他的情况下,她又随着接下来的一批队伍来了武汉。

谭永昶在武汉同济医院的光谷院区,而他的妻子陈曦就去到了雷神山医院。

他们俩到武汉之后,也没有见面,只是每天有机会可能通几个电话

网络上有的人一直说我们的纪录片《人间世》很好哭,不敢看。

作为导演,我看原始素材的时候有可能是哭着哭着又笑了,笑着笑着可能又哭了。

因为当我们采访谭永昶的时候,中途他接到一个电话,是他的妻子陈曦打来的。

她问“有没有什么助眠的方法,我有一点失眠”,他告诉妻子:“你想要催眠啊,那你就看看纪录片吧,或者看看文献吧”。

我们自己都不自觉笑场了,所以也决定把这一段用在正片当中。因为我们觉得医生也是很可爱的。

在40多天没有见面的情况下,他的妻子在3月份要过生日了,所以谭永昶决定给妻子一个惊喜。

在征得了医院领导和各方面同意之后,他要去妻子的驻地,也就是从光谷院区到雷神山医院,把妻子接回到自己的驻地过一个生日。

40多天来第一次见面,他们没有拥抱,也没有更多的寒喧,而是反复确认、调侃,“我胖了吗?我瘦了吗?”“哎呀,你没胖,你也没瘦。”

在从雷神山去光谷医院的路上,大概二三十公里,他们俩除了聊各自病人的情况之外,没有说更多的,因为在他们心里都埋了一个小秘密吧。

谭永昶没有告诉妻子,他加入气管插管小分队的第一天做了6个气管插管。其实每一个都很危险,因为气溶胶可能随时喷发出来。

她的妻子也没有告诉他,她每天都戴着尿不湿,因为从早饭后,直到晚上,她中间可能都不吃不喝,因为怕浪费一套防护服。

所以,他们彼此之间都埋着这样一个秘密去到光谷院区,疫情之下过了一个很难忘的生日。

我问她可不可以悄悄分享她许的生日愿望。

她说,这是她30年来过的最难忘的一个生日。以往她会许各种各样的愿望,比如说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但是这一次的愿望真的很平凡,就只是希望大家可以早点平平安安的回家

他们俩驻地的两点之间是武汉大学,三月份武汉的樱花陆陆续续的开了。

后来陈曦告诉我们,她想老公了,又不能去看。她就默默给他发一个手机定位,告诉他,她还在那儿

那个2020年的春天

当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想把这些平凡,但又令人感动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之前拍《人间世》第二季的时候,有一个医生分享了一句他导师的话:下医医病,上医医人,大医医心

而这些医生都在做着医心的事情。他们还回忆到,当时的武汉就像在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因为那时的他们,都在竭尽所能做到自己的最好。

比如说厨师尽可能做最可口的饭菜、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病人、病人无条件相信医生、清洁工勤勤恳恳把环境做到最好。

那时候,武汉人说得最多的两个字,除了新冠之外,就是谢谢

我想,疫情就像一个小时代,由我们每个人的记忆碎片拼凑而成。当过了很多年后,再回望那个时代,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去看到那个2020年的春天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SELFtalks),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