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痛惜!两位巨星陨落

青春湖北

|

2020-07-11 07:18:10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功臣王明健逝世

7月7日上午,解放军原基建工程兵部队高级工程师王明健在广东逝世,享年87岁。

王明健发明了从矿石中提取重铀酸铵的方法,办起了中国第一家水冶厂,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解决了原料问题,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

视频来源:韶关广播电视台

王明健出生于1933年,1955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61年5月至1964年4月在北京第五研究所任萃取组组长,期间发明了“简易炼铀法”“受控萃取法”以及中性有机化合物对阴离子萃取剂协同效应等,解决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料问题,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于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他曾两次荣获全国劳模称号。1988年被中共中央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1995年退休。

一生奉献中国原子能事业

王明健在中南矿冶学院就读的是选矿专业,从那时起,他便与原子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还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在图书室看到了一本介绍原子弹的俄文小册子,就一口气把它读完了。”王明健曾对自己说,如果中国有原子弹,就不会被人欺负了。他暗下决心,今后就搞原子弹研究。

1956年7月的一天,一纸调令让王明健和另外10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位于长沙郊区的一个单位,直属国务院领导。到了单位之后,王明健才知道他们来这主要是从事原子能研究,这让对原子能特别感兴趣的他兴奋不已。

第二天,他便到化验室跟着苏联专家学习。虽然这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但通过刻苦学习,2个月之后他便学会了相关的知识。随后,他又被先后调到物探室、光谱室。

创造中国首颗原子弹原料铀提炼方法


当时,中国的整个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没有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

  

二机部决定在广东某村建立309大队水冶厂,任命王明健为厂长兼技术负责人,要求半年内制取出原子弹所需的二氧化铀原料。王明健没有退缩:“党交给我的任务,必须完成!”

“虽然跟着苏联专家学习了一年,但是他们对我们很多都是保密的,从来没提到过铀是怎么从矿石里提取出来的。”王明健说道。

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夜以继日研究试验。有一天,王明健在澡堂洗澡时突然有了灵感:“何不试试给铀矿石‘洗澡’的方法提取铀?”

就这样,在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不锈钢和塑料的情况下,王明健从老一套炼铀方法中解脱出来,创造了简易炼铀法,后来也被人们称作“土法炼铀”。

进行科研曾险些丧命


1958年底,家中发来电报说奶奶病危,但那时正是科研生产紧张时期。“我没办法回去,我面对的是国家大事。”王明健说。

第二封电报发来时,奶奶已经去世。王明健对着电报磕了一个头,又投入到工作中。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明健老人平静地诉说着这件事,泪水却渐渐打湿了眼眶。

“我从小是奶奶养大的,可直到她过世,都还不知道我在外面干什么!”后来的年月,王明健一直深感愧疚。

在那段紧张的时期,他带领着50余名工人日以继夜忙生产,晚上只能和衣而睡四五个小时,终于在半年后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

“和王明健在一起,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玩命啊!”助手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试验中,王明建两次经历了含有核辐射的爆炸,身上多处被烧伤,险些丧命。

“我没有任何要求。”

就这样,王明健一直默默为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奋斗着。在1959年的全国群英代表大会,他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在1977年11月的全国基建工程兵工作会议,他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进生产者称号。2008年,他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

经历了两次爆炸以及长期的辐射暴露,这些年,王明健长期饱受着病痛的折磨,身体十分衰弱。但一提及伤痛,王明健就会有些愠怒:“不需要问这些,特殊使命,必须完成,死也要去完成。”

“那些岁月,我除了在实验室就是在工厂工作,我把青春献给了中国人民最需要、最辉煌的事业,为中国人民争了口气,我无怨无悔。”王明健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

几十年来,王明健对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的贡献闭口不谈。

直到2014年庆祝原子弹爆炸50周年,国家“两弹一星”办公室找到王明健,问还有什么要求时,王明健挥挥手:“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无上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秉纲逝世


2020年7月9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童秉纲因病医治无效

于北京逝世

享年93岁

童秉纲,1927年9月生于江苏张家港,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61年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历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1981年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到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跟钱学森一同工作,是我国航空航天与国防事业背后的无名英雄;他几经起落,却笃志科研,无怨无悔;他很晚创业,却大器晚成,成就斐然。

他率先开拓了导弹动导数的计算方法,并发展了气动热力学理论和新方法,在航天工程中取得显著成绩;倡导和引领了我国非定常流和涡运动的研究,推动了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建立了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交叉学科,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国际影响。

他曾在哈工大主持创建全国首个理论力学教研室,曾任中科大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还出版了《气体动力学》《涡运动理论》和《非定常流与涡运动》等专著。

就想做点事,以求无愧于人生


童秉纲一生始终坚持“我始终是一个习惯向前看的人,只要有点自由,就想做点事,以求无愧于人生”。带着这样的人生信条,童秉纲一直活跃在科研第一线。

1985年,童秉纲院士美国田纳西大学讲学留影

1978年到1984年,童秉纲撑起了中科大的流体力学教研室,为中科大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童秉纲开始涉足生物运动学领域,完成了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生物运动力学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童秉纲院士正与学生讨论

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


童秉纲主要从事非定常流与涡运动、运动生物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的研究,并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做科研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发现新方向。”他一直秉承着与时俱进的科研理念。

童秉纲从教60余年,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22位博士生。在执教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 

送别

共和国今年痛失20位两院院士

今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药理学家池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李方华4人逝世。

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孙儒泳,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药学家周同惠,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专家沙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工程学家蒋亦元5人逝世。

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卢世璧4人逝世。

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纤领域奠基人郁铭芳逝世。

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张乾二,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相继逝世。

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殖内分泌专家肖碧莲逝世。

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许其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先后逝世。

国之栋梁

一路走好

编  辑 | 王俊文

校  审 | 胡俊涛

值班编委 | 代恒业

来源 | 光明日报、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日报、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天府新青年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全文)

往期推荐: 

[青春湖北] 投稿邮箱:youthhubei@163.com

欢迎转发点赞,转载务必标明来源

国之栋梁,一路走好!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