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独家】杨震代表:法律的坚定信仰者

全国人大

|

2020-05-22 18:48:09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杨震(右二)

“要使每个公民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宪法、法律不是‘稻草人’‘橡皮泥’,而是带电的高压线,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大学教授杨震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过的话,包括在全国人代会上。

议案和建议,是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过调查研究,提出高质量、切实可行的议案和建议是代表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领导小组成员,近几年,杨震把工作重心倾注在民法典编纂和其他立法修法领域、司法改革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先后提出了50余项议案和建议。

围绕编纂民法典,他先后领衔提出了“关于制定《民法典·民法总则》的议案”“关于制定《民法典·人格权编》的议案”“关于制定《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议案”“关于制定《民法典·物权编》的议案”“关于制定《民法典·合同编》的议案”“关于制定《民法典·继承编》的议案”“关于制定《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议案”。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员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监督员,杨震积极参加司法调研和视察,多次参加有关推进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的座谈会。在避免冤假错案方面,在针对司法改革和司法公信力建设方面,他也提出了许多切中肯綮的议案和建议,如“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的议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的议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的议案”等。

法学专家、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诸多国家级学术组织的高层成员……这些都是社会常给杨震贴上的认知“标签”。但当别人给他贴上另外一个 “标签”时,他特别高兴,这另外的一个“标签”就是:法律的坚定信仰者。因此,出于对法律真诚的信仰,他把法治精神、法律意识的宣传和推广自然地当作了自己履行代表职责的一部分。

为了面向基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杨震撰写了几十万字的讲稿。在全国,尤其是黑龙江省内各主要地市的政府机关、企业、学校,开展了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民法总则解读与民法典立法展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等为主题的50余场讲座,受到了广大干部、工人和师生的欢迎。

杨震参与法治精神、法律意识方面大量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后,他建议这项宣传和推广活动今后要在两个方面加强发力:一是狠抓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提高他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法律知识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广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法律规则意识、法律程序意识、法律责任意识、法律底线意识,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二是法治教育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国民素质中法律素养是核心素质。普法要从学生抓起,法治教育要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要发挥媒体作用,宣传法律法规知识。通过持久不断的法治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尊崇法律、信仰法律、敬畏法律。

杨震代表直言,执法犯法、知法犯法现象的存在,不是因为缺乏法律知识,而是因为缺乏对法律的坚定信仰,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他认为,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关键是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曹众)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

编校:侯朝宣、王岭、周誉东

责编:刘文学、舒颖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