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别再给流产护士和贫困老人猛唱赞歌了!

英国报姐

|

2020-02-14 14:36:09

疫情爆发之后,我们每天刷着各方报道,一边焦心忧虑,一边也从一些报道中获得了不少抚慰。

因为我们看到了那些逆行前方湖北支援的人们,那些从各个国家运送而来的物资,听到了那些用不同语言说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声音……

(图源:人民日报)

(图源:人民日报)

我们明白,面对天灾人祸,面对病痛折磨,人和人之间的真情,最能打动人心,让人汲取力量。我们迫切希望从这些好消息里,感受一些人性的炙热和生命的蓬勃。

但是有时候,一些媒体报道中的“温暖”和“感动”,却让我们暖到最后,觉得有些许刺骨。

比如最近看到一些赞美孕妇护士、流产护士的报道:

一名自然流产的90后女护士,1月10日做完清宫手术,1月20日就主动到科室请战,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面罩,奔赴一线,在隔离病房护理患者一直到现在。

图源:人民日报

图源:人民日报

一名怀孕9个月的女护士,肚子里的宝宝还有二十天左右就要出生,她仍然坚守在一线,在急诊科照顾发热病患,为他们测量体温。

(图源:新浪军事)

(图源:新浪军事)

我们知道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有不少人条件艰苦,从防护装备、口罩再到生活用品等,都曾有或者正在有不同程度的匮乏;知道他们有着极高的工作强度,为救治病患,挤压自己的休息时间;知道他们又要面对求救的病患,又要面对感染风险的病毒,承担着心理压力……

这些抗争在一线的人们,值得我们致敬,他们每天不仅辛苦,还面临一定的危险性。

(图源:新浪军事)

(图源:新浪军事)

而看到在这个环境里还有流产不久的女性,和即将生产的准妈妈,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她们想要为病人尽一点心,为同事分一份忧、为战胜疫情做出一些努力的无私无畏精神感到敬佩,正是无数个像她们一样迎难而上的普通人,才让这个冬天迸发出生机。

但落到她们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选择应该被大肆宣传吗?

很多人提出,值得敬佩,但不应该宣扬和提倡。因为有提倡,就是在树立榜样,就是在鼓励更多人效仿,也会是一种道德绑架,我们反对的不是奉献,是无底线地歌颂牺牲。

大家觉得,孕妇也好,流产不久的女性也好,身体都是比较虚弱的状态,需要休息和静养。况且面对的还是传染病,本就需要极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更别提身在一线的心理压力了。

(图源:新浪军事)

(图源:新浪军事)

她们是医护工作者,但首先她们都是人。我们不该只看到她们的“无私”和“崇高”,对她们真实面临的困境视而不见,忽略对每个个体的基本关怀。

也有人提出,即便是个人的选择,医院方面也不应同意她们“请战”的要求,这样的个例更不应该作为正面典型大肆宣传,连这些身体状况处于弱势的医护人员都在前线,只能说明当前情况实在严峻,以及劳动者权益没有得到保障等问题。

(图源:新浪军事)

(图源:新浪军事)

而这种时候,以这些人的牺牲做正面宣传,让很多人倍感不适,早前就有很多声音反对媒体将医护人员捧上神坛,反对一味造神,因为容易被理解为鼓吹牺牲和奉献的报道,在潜移默化中会促使大众对于医护行业人员强加多余的期待。

当被神化的他们想要做一个正常人,想要争取自己作为“人”的基本权益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了。

除了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牵动人心,还有在后方的献爱心的一个群体,同样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这些天来,大家都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举全国之力,捐赠钱财和物资,而在有关捐款的报道里,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群人:

93岁的退伍老兵,家里条件很一般,且家中还有病人,他仍然想要为一线医护人员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捐款。他拿出自己的存折递给工作人员,略带羞涩地说道:“只有1万5千块钱,我的钱不够,向女儿借5千块。”

(图源:央视新闻)

(图源:央视新闻)

83岁的拾荒大爷,家中有老伴瘫痪在床,但看到国家有难,他也想要贡献一份力量,在和老伴商量之后,他揣着1万元现金,走进社区办事处,一边说着自己想要捐款,一边强调“不要写我的名字”。

(图源:梨视频)

(图源:梨视频)

68岁的环卫工,向武汉捐献了10071元,这是他从事环卫工作5年的积蓄。而自己平时很节约,把钱捐了怕被邻居笑,还特意戴着帽子口罩,不想让人认出。

(图源:头条新闻)

(图源:头条新闻)

84岁的老奶奶,向武汉捐出了10万元,这是她这辈子大部分的积蓄,但是她说自己每个月有2500元的退休工资,不愁吃穿,而在疫情面前,那些生病的人就像是她的孩子一样。

(图源:红星新闻)

(图源:红星新闻)

87岁的独居老奶奶,捐出了自己攒了30多年才攒下的20万元,而她租住的房子条件艰苦,平时是靠摆摊卖小物件来补贴家用,对自己更是舍不得多花一分钱。

(图源:人民日报)

(图源:人民日报)

还有很多很多……

(图源:黄金眼融媒)

(图源:黄金眼融媒)

(图源:澎湃新闻)

(图源:澎湃新闻)

这些报道一出,却激起了不少人的不忍与不满。

因为这些事例的主体,都是收入低、从事体力劳动的弱势群体,老兵、拾荒老人、失明老人、环卫工等等,他们或年迈,或不富有,又或者身体状况堪忧,他们对自己舍不得多花一分,却对他人献出了全部。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这样的心意可贵,也值得敬佩。但是这样捐赠我们该接受吗?这样的捐赠适合作为典型,对相似案例呈井喷式报道吗?

很多网友认为,他们的钱,靠一分一角攒下来,是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几千元、几万元对于国家来说不是什么太大的数目,但对于这些老人家来说,却是毕生的积蓄。

这些老人以后的生活怎么得以保障,毕竟养老、治病等都需要钱,万一需要应急,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人们的担忧有很多,反对之声包括:

他们的捐款真的那么必要吗?毕竟现在比起钱财,物资的紧缺在现阶段来看才是关键,况且在这种举全国之力的情况下,本就过着苦日子的他们,不应该再奉献出自己的全部。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他们真的了解切实的情况吗?老人家们是否会错误判断当前的形势,有没有人告诉他们现在最缺的不是钱?是不是没有了解清楚情况促使他们不惜余力地参与捐款,从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

而最终,他们的这些心意有没有落到实处,谁来监督,谁来负责,谁给他们的善良一个交代?

有人提出,这不叫公益,这叫自我牺牲。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而这样一群弱势群体,并不应该被引导向自我牺牲的方向。

也正因此,媒体在报道中的赞美、和集中报道的趋势,很可能会给大众一个导向:这样的行为是值得提倡、值得效仿的。

虽然我们对于那些献爱心的行为不能一刀切地拒绝,但至少对于这样的民众,我们不应该再做这方面的引导。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不愿意,也不同意这种飞蛾扑火式的捐款。

也有很多网友指出,报道这些内容,是想要让大家看到人间的大爱,看到这些愿意奉献自我的人们,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

我们赞扬这种精神,也不反对这样的初衷,但我们同样无法不去考虑其后果。

因为人性也使得我们警醒和铭记,大爱的内核,是爱人,爱每一个普通、真实、真挚且可爱的人。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