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挖掘蓝色宝藏 留住碧海蓝天

中国小康网

|

2020-01-16 17:42:15

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记者郭玲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国家地理》2018年6月曾经发出这样一张封面,引起关注热议:画面中,乍一看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实际是一个漂浮在海中的巨大白色塑料袋,在海面上露出其中一角。封面主题是“planet or plastic”。“人类看到的海洋塑料污染只是冰山一角”,封面表达的寓意不言自明。

占地球面积71%,在整个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着不可取代作用的海洋,正在慢慢被我们身边那些未经妥善处理的垃圾“填充”,这些垃圾中多数是塑料。不论是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还是海底垃圾,塑料袋、塑料瓶等塑料类垃圾数量都是最多的,环保NGO绿色和平提供给《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的一份资料显示:海洋垃圾中约有70%是塑料垃圾,全球每年约有480万至1270万吨塑料瓶、包装袋及其他塑料废品进入海洋。

“更令人担忧的是,塑料污染并不以海洋为终点。”绿色和平塑料项目主任常远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已有研究显示,进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会在海洋中被打碎、分解,变成塑料碎片和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再次出现在人类生活中——进入人类的饮用水和食物。

“海洋污染更多来自陆地”,保护海洋,治理污染,人类行动至关重要。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可绕地球400圈

因为拥有较长海岸线,中国的海洋环境正受到海洋垃圾,特别是塑料垃圾的威胁。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相关部门对57个区域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海洋垃圾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旅游休闲娱乐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邻近海域。不论是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还是海底垃圾,塑料袋、塑料瓶等塑料类垃圾数量都是最多的,约占海洋垃圾的77.5%至88.7%。

除了肉眼看得到的塑料垃圾,报告还提到,海洋中存在一些看不见的塑料“pm2.5”微粒,它们被人们称作微塑料。除了工业生产中直接形成塑料微粒,塑料垃圾在海洋环境中逐步破碎为塑料碎片,这些碎片受长期物理化学作用也会形成塑料微粒。根据有关部门监测,渤海、黄海和南海监测区域表层水体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42个/立方米。

事实上,塑料垃圾污染是全球各地海洋的“流行病”。美国研究人员曾经通过模型估算得出一个数据:全球海洋中至少漂浮着5万亿个塑料碎片,总质量约26万吨,足以绕地球超过400圈。

“塑料足迹已经抵达了地球上许多没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常远介绍,2018年年初,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海水中发现了微塑料。今年2月,英国研究人员在世界上六个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采样,发现这些地区超过80%片脚类生物的消化系统内都存在塑料纤维和颗粒。“从某种程度来说,地球上几乎已经不存在还未受过塑料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了。”

就像亚马孙热带雨林的蝴蝶振翅会引起一场美国的飓风,人们日常随手丢弃的塑料袋、塑料瓶,随河流一路漂流到达海洋后,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国家地理》杂志那张封面同期的杂志中,还有一组摄影师所拍的触目惊心的图集。其中有一张图上,摄影师在地中海发现一只红海龟,被人类丢弃的塑料渔网缠在了水面上,虽然勉强可以露出头来呼吸,但如果当时摄影师没有把它从渔网中救出来,它可能会因此饿死。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调查,至少有663种海洋生物受到海洋污染的直接影响,其中80%的影响与塑料有关。每年有近100万只海鸟、10万头海洋哺乳动物和无数鱼类因塑料垃圾而死亡。

海洋污染防治需全民努力

可怕的是,这样的影响最终会通过食物链回到人类自己身上。有证据表明,微塑料和塑料碎片已经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的饮用水和食物。来自绿色和平的资料显示:至少有170种海洋生物体内已经含有塑料,其中部分是人们喜食的海鲜,如牡蛎、青口贝和鱼。当人们在享用美味的海鲜时,很可能已经间接摄入了这些动物体内的塑料。由仁川国立大学金宋柳教授和绿色和平东亚分部联合设计的研究发现,在全球39个不同品牌的食盐中,超过90%含有微塑料。

海洋垃圾对环境影响重大,各国都非常重视,我国也不例外。

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就开始将海洋垃圾纳入海洋环境例行监测范围,2016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海洋环境常规监测范围,并通过《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定期向公众公布监测结果。一些地区还在尝试更为强势的方案,海南省2019年3月宣布,到2020年12月全岛全面禁止列入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2019年11月,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出台了针对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禁令: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2020年12月 31日);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到2020年12月31日禁止生产,到2022年12月31日禁止销售);厚度低于0.025 毫米的超薄型塑料袋、厚度低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这也是中国首次针对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出台禁令。全球范围来看,禁止塑料微珠已成趋势,美国、韩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等国家都已出台了禁止生产或销售含塑料微珠的制品的法律或规定。而欧盟也于今年3月通过了史上最全面的“禁塑令”,到2021年欧盟将禁止使用有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产品,例如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棉签等。

但是,塑料污染所带来的挑战仍然严峻。“我国2008年颁布的‘限塑令’亟需升级,将监管范围扩展到在过去10年间飞速增长、不断产生巨量一次性塑料垃圾的电商和外卖行业。”常远表示,垃圾管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从源头减少一次性塑料的生产和使用才是根本之法。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中国自2007年起在沿海近岸代表性区域开展海洋垃圾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漂浮垃圾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对比全球其他区域,中国海洋垃圾污染整体处于中低水平。刘友宾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动环境无害化处置;加大海洋垃圾清理力度,开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在烟台、大连、日照等海滨城市组织开展海滩垃圾清扫活动,增强公众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意识;将海洋垃圾纳入海洋环境例行监测范围,系统调查近岸海域海洋微塑料污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国际进程。

“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教育体系,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激发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说。

渤海治污2019年年初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治理行动在渤海展开——渤海污染攻坚战。

渤海污染攻坚战初见成效

2019年年初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治理行动在渤海展开——渤海污染攻坚战。在七大标志性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是唯一一个涉海攻坚战。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其自然生态独特、地缘优势显著、战略地位突出,是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关键依托。近年来,渤海水质有所改善,但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重点海湾环境质量未见根本好转,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利用方式粗放,环境风险压力有增无减,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进入渤海的年污水量达28亿吨,占全国排污水量的32%。

对于渤海的污染防治,我国高度重视。国家层面对于渤海的治理,始于2001年。当年国务院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是国家层面上首次推出全面治理渤海污染的计划。但该项计划并未达到预期标准。有专家表示,主要因素包括排污超标问题未获得根本治理,同时在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博弈中,地方政府往往让步于前者。但随着十八大后,中央提出了更严格的环保要求,渤海治理多次被提及。

2018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明确提出要打赢打好七大战役;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又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周密部署。201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以下简称《意见》),对渤海综合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以2018年11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为标志,渤海攻坚战拉开帷幕。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介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印发近1年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初步成效。

渤海攻坚战是个系统工程,从国家层面来看,生态环境部组织部属单位、专家专门开展了驻点帮扶和技术指导,两次调度评估工作成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加大了对攻坚战的扶持力度,2019年支持经费已超过70亿元,科技部在原专项下专门设立三个渤海生态环境治理的项目。

攻坚战涉及的环渤海的三省一市中,天津市将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市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并在原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印发实施了强化作战计划。

根据计划要求,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 ( 一、二类水质 ) 比例达到73%。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我们现在已经开展‘十四五’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总体思路,以‘管用、好用、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为新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霍传林说,“实际上这个工作对渤海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渤海攻坚战对‘十三五’期间的渤海综合治理进行攻坚,而‘十四五’规划则是为‘十三五’渤海攻坚战之后的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一个工作基础。”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1月下旬刊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