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长江女神”白鱀豚:这个世界,它来过

长江日报财经新闻

|

2020-01-13 09:57:50

 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先锋摄于2002年春.jpg

△张先峰 摄  白鱀豚淇淇


1月12日,阴。


40年前的今天,一头受伤的白鱀豚被人们从湖南城陵矶运到武汉东湖之畔,起名”淇淇“,成为这座城市最著名的动物明星。


40年后的今天,它已经变成一尊3D打印的标本被摆在水生生物博物馆。它曾经生活过的白鱀豚馆前,刚刚竖起了一块冷冰冰的纪念石,命名”淇石“。

“淇淇”,这个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存活时间最长的白鱀豚,它与武汉鲸类学家零距离相处了22 年零185 天后自然辞世。


在它走后,人们知道,白鱀豚的灭绝已是不可避免。


美国动物保护专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到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接起另一个世界,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在这个显而易见的、特殊的日子,我们希望与你分享这40则和”淇淇“有关的故事。



【01】 1980年1月11日 到来


△1980年1月的一个夜晚,湖南农民在长江边捕到一头年幼的白鱀豚,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淇淇”。


1980年1月12日,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世界上人工饲养的第一头白鱀豚“淇淇”的到来而意义不同。

前一天晚上八点多,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刘仁俊接到湖南省城陵矶水产收购站电话说捕到了一头活的白鱀豚。放下电话,刘仁俊和同事开着一辆吉普车直奔城陵矶,把白鱀豚运回武汉时,已是12日下午5点多。这头雄性白鱀豚后来被取名“淇淇”,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铁钩子钩上岸时留下的两个深深的大洞。

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只白鱀豚,通过对“淇淇”的观察和研究,鲸类学家对白鱀豚有了更深入了解,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白鱀豚和长江水生生物的命运。



【02】1980年4月1日 布告


△见到“淇淇”时,它已被渔民的鱼叉戳了两个大洞


在“淇淇”抵达武汉2个多月后,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出布告,要求加强对珍贵动物白鱀豚的保护。

 

布告要求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捕杀、收购、加工、销售白鱀豚。在渔业作业中,无意捕到白鱀豚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存活,严禁打杀。发现困于浅滩、港汉中的白鱀豚,要报告当地水产部门或政府,及时组织人力抢救保护。严禁在长江内炸鱼、毒鱼。任何船只不得追赶、碰撞白鱀豚。


【03】1980年9月21日 研究



△水生所专家在给淇淇疗伤   中科院水生所提供

新华社当日发布新闻称,今年初在长江中捕获的一条白鱀豚,我国声学研究人员对它进行声信号和声行为的研究、测定,已取得一些可贵的资料。

据报道,白鱀豚的信号具有多变性。此外,白鱀豚对于声信号有很高的接收和检测能力,能灵敏地感知极低的回放信号,并且迅速作出反应。白鱀豚的声学机理,如能通过仿生学的研究为人们所利用,将大大推进现有的声纳技术。


【04】1980年12月15日 邮票


△人们深爱着“淇淇”,专门为它设计了邮票  图片来自网络

邮电部发行由著名邮票设计家刘硕仁设计的T57《白鱀豚》特种邮票,全套两枚,一枚是面值8分的《悠然自得》,表现白鱀豚的生活习性,穿梭于大江之中;另一枚是面值60分的《环游浅底》,展现了一对白鱀豚在水底玩耍嬉戏的场景,发行量150万套。


这套邮票是我国第一套水生哺乳动物题材邮票,第一套标注拉丁学名的动物题材邮票,被日本评为1980年中国最佳邮票。有网友在论坛留言,在邮市里只有猴票可与其媲美。2007年,这套邮票的价格跌到谷底,当年白鱀豚灭绝消息传出。在百分邮票收藏网上,可以看到这套邮票最新的市场售价是400元。


【05】 1981年3月3日 “苏苏”


新华社几乎是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个重要新闻:当日下午,江苏省太仓县渔民在长江喜获一只号称“江中熊猫”的白鱀豚。


这只白鱀豚起名“苏苏”,这个名字不仅代表这头白鱀豚出自江苏,同时还有“起死回生”、“欣欣向荣”的含义。


人民日报3月10日报道“我国又捕获一头白鱀豚”消息时,特别加了一个醒目的副标题“这一头是雌性,可与去年捕获的配对,为人工培育繁殖白鱀豚提供了极好条件”。

然而,“淇淇”没有等到“苏苏”的到来,10天后,“苏苏”在南京师范学院饲养池中死亡。



【06】1981年4月23日 伙伴



△长江日报报道,“淇淇”有了好伙伴

“苏苏”死后2个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从湖南华容县运回了一头白鱀豚,这是我国第三次获得的活体白鱀豚,中国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为它取名叫“容容”。


 中科院水生所工作人员余秉芳后来还清楚的记得一个细节:水生所的车赶到华容不久,南京师范学院的车也后脚赶到了,他们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专程派人从南京赶到华容。


这是我国人工饲养的第二头白鱀豚,“淇淇”的第一个伙伴。在湖南日报的报道里,“它(‘容容’)因捕捉时受了点伤,活泼程度也不及‘淇淇’。”次年2月,寒流来袭,一天凌晨,“容容”被发现冻死在室外冰冷的水泥池子里。“容容”和“淇淇”相伴了288天。


【07】1985年4月6日死亡



据长江日报报道,当日凌晨七时许,天门县来汉捕鱼的渔民,在长江大桥上游二百米处靠汉阳江边发现一条被另一渔民下钩捕获的白鱀豚,当即送到了附近护桥炮艇的趸船上。经长江大桥桥工处、大桥派出所和炮艇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协助,将这条多处受伤至死的雌性白鱀豚送往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前一年3月,在安徽铜陵至安庆江段相继发生4起白鱀豚死亡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有报道称白鱀豚的种群数量为400头。


【08】1986年1月16日 论文


△人们提起“淇淇”,总不忘提及这样一种表述:世界惟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


庆祝“淇淇”人工饲养六周年学术报告会举行,“淇淇”从长不足一米半,重只有三十六公斤半,成长为两米长、一百多公斤重的“小伙子”。科研人员对它进行了形态学、生态学、养殖学和行为生物学等一系列的研究,撰写了二十九篇论文,填补了我国淡水豚类研究的空白。报告会称,为淇淇找“新娘”,繁衍后代,是当前淡水豚类研究的新课题。


【09】1986年3月31日 捕获


△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鳍豚获得成功


由水生所主持的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获得成功,在长江湖北观音洲江段,两头白鱀豚被捕获,一头成年雄性白鱀豚,一头雌性白暨豚,系父女关系。

淡水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所长刘建康为雌性白暨豚取名“珍珍”,取其弥足珍贵之意,为雄性的取名“联联”,因为这次人工捕获白鱀豚能够一举成功,得到各方力量的支持、配合。

遗憾的是,“联联”被捕获时身体已非常虚弱,仅在池中生活76天就去世了。


【10】1986年10月28 首届


△22年的生命里,它是绝对的“世界明星”

来自美国、日本、巴西、阿根廷、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七个国家的二十位鲸类学家和我国四十多位淡水豚类研究的专家、教授,聚集在中科院水生所,首次探讨“淡水豚生物学和物种保护”问题。

时任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淡水生态学家刘建康在致欢迎词中说,淡水豚类的白暨豚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稀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是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濒危物种,只生活在我国长江的白暨豚现仅存二百余头,中国政府已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这是世界首届“淡水豚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计论会。这次会议结束之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立即将白鱀豚列入保护级别最高的“濒危种”,而在此之前仅列为“情况不明种”。


【11】1988年9月27日 “新娘”


△“珍珍”和“联联”在武汉度过短暂时光 摄影:王小强

由于饲养条件和经验不足,2年前捕获的雌性白鱀豚,“珍珍”误食了水池上方遮阳棚钢架坠落的铁锈,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导致其它并发症去世。“淇淇”和“珍珍”终未能成“眷属”。

此后,“淇淇”一直孑然一身,没有同伴交流和玩耍,在水池里孤独游荡。水生所白鱀豚专家张先锋2000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从1986年以来,为“淇淇”找对象已有16年。因为“淇淇”现在尚有生育能力,我们为它“娶妻”的梦还再做,只是困难得很。


【12】1991年12月19日 “新家”


白鱀豚保护总体规划在汉通过最后论证。在长江流域新螺段(新滩口至螺山)和天鹅洲长江故道建立我国仅有的两个白鱀豚自然保护区,旨在为仅存的 200 只白鱀豚提供良好的保护和繁殖条件。


【13】1992年11月12日 唯一


△白鳍豚馆,又称“白公馆”


《中国年鉴1993年》载:由中日两国政府出资建造的白鱀豚馆,1992年11月12日在湖北武昌关桥正式开馆。这是当今世界上唯一集驯养、繁殖、保护于一体的淡水豚馆。

而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记录的“1992年环境保护大事记”中表述是:11月12日 ,我国首座白鱀豚在位于武汉东湖之滨的中科院水生所落成。这是落实国务院环委会提出的保护白鱀豚的三项措施之一。白鱀豚馆的建成,为人工繁殖濒临灭绝的白鱀豚创造了条件。


【14】1993年8月23日 雕塑

这一年举行的中国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将白鱀豚选为吉祥物。此前一年,白鱀豚成为中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

武昌汉阳门桥头堡下,一座白鱀豚雕像作为永久性纪念物在江边矗立起来。这只蓝背黄肚皮的白鱀豚立在一座不锈钢跳台上,展开双鳍,噘着尖尖的长嘴眺望着江心,呈越出水面之姿。

这一年,关于白鱀豚的最新数字,是150头。

【15】1995年12月19日 命名

这次捕捉,组织了11只船40多名捕手,从10月31日下水,直至12月19日下午5时,一头体长2.29米的雌性白豚在长江石首市北门江段被捕获。当晚近9时,被安全移入石首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成为进入该保护区的第一头白鱀豚。

次年7月,长江日报记者万强发表一篇名为《“主角”在命名前死去》的文章。主要内容是,在湖北石首水面捕获的一头雌性白鱀豚,准备为它举办一个隆重的命名仪式,可这头白暨豚却在一个月之前突然殒命于长江。

此时,关于白鱀豚的观测统计也越来越让人紧张,最新的估计是不足百头。———这个数量对一物种而言,意味着已难有效生存繁殖。


【16】 1996年12月25 成立


△2020年1月12日,"淇淇"来到武汉40周年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楼举行了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成立新闻发布会。1个月后,在武汉杂技厅举行的白鱀豚保护专场晚会上正式向社会宣布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长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为宗旨的民间环保基金会。

据报道,基金会启动那年,单位捐款还比较踊跃,一下子就收到90多万元,多数是中科院武汉分院和东湖开发区的有关单位。但自1998年底以来,基本上没有收到大额的单位捐款。

长江日报2002年7月的一份报道称,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现在每年的捐赠不到5000元,这使得“淇淇”辞世后的白鱀豚研究面临一个新课题:由于设备比较落后,即使发现了白鱀豚也很难及时捕捉。

【17】1997年11月初 七日


中国农业部和水生所联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白鱀豚考察,动用渔政及其他考察船52 艘,考察员300 余人,分成22 个考察组,每组负责50 到100 公里长的江段或湖区,基本保证每组对所负责水域一天能完成一次来回或单向考察。考察范围覆盖了长江口至宜昌约1700 公里的长江干流江段、鄱阳湖和洞庭湖及其主要支流,七天时间,共发现白鳍豚13 头。


随后两年,在采用同样方法但只考察部分主要江段的情况下,分别发现白鱀豚4 头和5 头。



【18】2000年10月8日 撤展



△“淇淇”在武汉水生所  图片来自中科


武汉耗资60万元展出的“拯救白鱀豚”科普展,原计划办到年底,接待20万-30万人次,结果仅有1671人参观,被迫提前撤展。这一年,“淇淇”在武汉已经生活了20年。

在一篇题为《白鱀豚的哭泣》的报道里,时任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张先锋副研究员说:白鱀豚是“国宝”,其生命极限是30年左右,“淇淇”如今已有23岁,我们本打算趁它在世时,让武汉人看上一眼,没想到展览成了这个样子……



【19】2002年7月10日 礼物


在媒体报道里,有许多个人自发捐款的感人事。远在贵州的解放军某部战士姜飒,每月从50元津贴中拿出10元,化名“爱淇”寄给基金会。从部队转业后,姜飒又将每月的捐款提高到20元,从未间断,一直到2002年7月“淇淇”离世。而当月10日,他给“淇淇”的汇款就成了人类给“淇淇”的最后礼物。



【20】2002年7月14日 离开

△闻讯来的小学生们给淇淇献花,寄托哀

早上6点半,饲养员到白鱀豚馆巡视时,未见“淇淇”有异常。8 点 25 分,饲养员来给“淇淇”喂早餐时,却发现它侧着身子躺在水底的台阶边一动不动,很久也不浮上来吐气。等抬上水面后,“淇淇”已经没有了呼吸。

这只孤零零生活在武汉水生所的白鱀豚,创造了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存活了22年零185天的纪录。

当年的饲养员龚伟明至今记得“淇淇”渐趋黯淡的眼光,“不知道是感激还是仇恨。”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人们注意到,新华社当天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用“去世”二字代替了“死亡”。


淇淇走后第二天,已有50多封唁电唁函发给正在接受解剖的“淇淇”。除国内外,有些唁电唁函来自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遗憾”或者“伤心”。


【21】2002年7月17日 标本



△制作淇淇标本,让淇淇“复活” 高宝燕


白鱀豚“淇淇”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可惜已不能活蹦乱跳。亲手把“淇淇”制成标本的老专家陈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多做一个标本,就意味着大自然中又少一头白鱀豚。

作为中科院水生所淡水鱼类博物馆原馆长,截至当日,陈炜已亲手制作了14个白鱀豚标本,除“淇淇”和另外两头白鱀豚“珍珍”、“联联”外,大部分属于非正常死亡。 


【22】2003年1月24日 白鲟



△白鲟被成为“淡水鱼之王”

在宜宾市南溪县段,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它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江中,几乎没有等到我们将绳子完全解开,就奋力挣脱跳进了江中。”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和白鳍豚一样,长江白鲟只在我国的长江分布,是我国特有的特产稀有珍贵动物。

【23】2004年4月15日 放流


万尾中华鲟从湖北省荆州、宜昌放流长江,“2004年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拉开序幕。扬子晚报报道,这次放流活动共放流中华鲟20300尾、四大家鱼10000尾。


该文援引湖北省水产部门对长江中游江段和通江湖泊的抽样调查,长江目前有鱼类167种,白鱀豚、中华鲟、江豚、白鲟和胭脂鱼等为濒危物种。


同年7月,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鱀豚尸体,这也是人类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鱀豚的尸体。


【24】2006年11月5日 搜寻


△2006年科考 高宝燕摄


当两艘480马力的机船从武汉百威啤酒码头出发,开始搜寻白鱀豚之旅,船上是来自中国、瑞士、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6 国的鲸豚类专家。没有人想到,38天里,在近3400公里的航程中,除了两次疑似白鱀豚的事件外,他们没有发现白鱀豚的任何踪迹。


当时参加考察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王克雄回忆说:“多国科学家考察结束后的那天,在水生所武汉码头上岸时,从船上到岸边,仅仅几步,每个人都走得格外沉重,因为白鱀豚没了。”


这次伤心的探索之旅,最终成就了《纽约时报》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25】2007年8月8日 公布


高宝燕摄

△ 中国白鱀豚研究的开创者陈佩薰深情抚摸已经成为标本的“淇淇”

《独立报》、《卫报》和BBC 等媒体同时报道:中国长江白鱀豚已经灭绝,认为这是第一个由人类行为导致灭绝的鲸类动物。这一结论引自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


之后,这次国际科考队的负责人、报告的责任作者、时任水生所副所长王丁纠正说:报告并未认定白鱀豚已经灭绝,但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功能性灭绝”。


【26】2008年12月22 入选


高宝燕摄

△淇淇离世,饲养池空了,闻讯赶来的科学家王丁久久地站立着 

在“淇淇”离世6年后,“世界惟一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落户武汉”入选武汉市30年十大科技事件。同时入选的还有水生所的另外两项科研成果,世界第一尾体细胞克隆鱼在汉诞生(1982年),世界首例转基因鱼在汉诞生(1984年)。


【27】2009年12月26 江豚


△著名的“江豚的眼泪” 高宝燕摄

湖北洪湖一渔民在城陵矶(捕获“淇淇”的地方)下游约5公里发现一头死亡的江豚随水下漂,拾获后上交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这头雌性江豚,体表上新伤旧痕遍体,一看就知是被不法渔民在上游江段使用非法渔具滚钩致死的。

江豚正在走白鱀豚的老路。来自水生所的考察统计,到2009年底,长江江豚数量不到1000头。

【28】2010年1月12日 30年


△“淇淇”的标本 高宝燕摄


“淇淇”入住武汉白鱀豚馆30周年的日子,馆内没有任何纪念、悼念、思念活动,只有一个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淇淇"标本。


【29】2012年2月3日 记录

作者于江

△2012年,《悲情国宝 白鱀豚生死全记录》出版,这是第一部珍稀野生动物全息记录文学


十多年前,因策划环保活动,时任河北经济广播电台副台长的河北人于江,专程到中科院水生所采访,“自从1997年在白鱀豚馆第一次见到‘淇淇’,从此便无法割舍。”

因为“淇淇”,进而关心起另一种长江生物江豚,他在自己的微博“海翁伯”上发布“2011年长江江豚死亡记录”:“所根据的都是媒体公开报道或网络披露的江豚死亡事件。2008年记录死亡江豚20头,2009年为19头,2010年为12头。连续3年,江豚死亡都是两位数。要知道江豚种群总数已经比大熊猫还少,每年两位数的死亡速度实在太高了!太快了!太危险了!刚刚过去的2011年,记录死亡20头!!!”


【30】2014年8月10日 隐忧


△白鱀豚标本 高勇摄

受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对中华鲟2013年自然繁殖情况及现有资源状况进行核查。按照中华鲟的生活习性,8月正是幼鱼陆续进入海洋的时间。

专项调查覆盖了从宜昌到上海之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江段,分为水路和陆路。两种途径未发现野生中华鲟幼鱼踪迹。这进一步印证了大众的隐忧——在地球上繁衍了1.4亿年的中华鲟,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白鱀豚?

【31】2016年3月20日 疑似

8名志愿者分乘两艘渔船在长江铜陵段用目测方法寻找白鱀豚,3月20日有3人在沙洲乡附近听到像哨音的声音,与“淇淇”的叫声非常相似,3月23日有队员发现水面掀起一阵水花,渔民根据经验判断可能是白鱀豚。遗憾的是,这些目击记录同样都没有拿到确证。


【32】2018年4月1日 墓碑


△“世界灭绝动物墓地”


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在这里,排列着将近300年以来已经灭绝或快要灭绝的各种鸟类和兽类的名单墓碑,176块墓碑的排列是以多米诺骨牌的方式排放,每一块墓碑都代表着一种动物,其中有145块墓碑已经倒下,最近的一块上书——白鱀豚。


【33】2018年4月18日 照片


△摄影师焦少文拍摄到的疑似白鱀豚图片

被宣布“功能性灭绝”11年后,仍有一群人在执着寻找白鱀豚。

在安徽铜陵芜湖江段,摄影师焦少文拍摄到的疑似白鱀豚图片。尽管众说纷纭,有一个事实显而易见:这张照片正是仍有白鱀豚个体可能存活的有力证据。


同年1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34】2018年6月2日 希望


水生所专家刘仁俊登上央视的《朗读者》栏目,讲述他与“淇淇”的故事。在这个节目里,他朗诵了林语堂的作品《大自然的享受》,献给“淇淇”,“我们这个行星是个很好的行星。这里有昼和夜的递变,有早晨和黄昏。”


“您觉得白鱀豚灭绝了吗”有记者问。刘仁俊沉默良久,只回了一句:“我希望还能在长江里看到一只白鱀豚。”



【35】2018年11月5日 淹没



澎湃新闻发布了这样一条新闻,“长江所专家:长江白鲟可能已经灭绝,近15年未见”。这是我国专家首次公开发布承认某种长江生物可能已灭绝的言论。

但这条新闻瞬间被淹没在信息大爆炸的平台之中,直至一年多后发酵,刷屏。



【36】 2019年1月12日3D

△高宝燕摄


3D打印的白鱀豚“淇淇”标本,在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揭幕。这是我国自然博物馆首次对珍稀动物标本3D建模复原。

据介绍,水生生物博物馆联合3D打印团队,经过将近两年时间,从扫描建模到一次次修改,到出小样,最终打印出来的“淇淇”,让当年参与“淇淇”研究的工作人员泪目,“相似度90%。”


【37】2020年1月1日 禁渔


△在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船拆解现场,渔政工作人员将一艘被拆解的渔船运走 肖艺九/摄

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2020年1月1日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据@人民日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这将是长江史上最大规模休养生息。文中称,古人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但因过度捕捞,长江已陷“无鱼”境地。


【38】2020年1月2日 灭绝


“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热搜前列。紧跟的,还有一个哭泣的表情。

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布灭绝。

中国青年报报道:150000000岁的大鱼,卒。


【39】2020年1月6日 追寻


△《追寻》

湖北作家徐鲁原创长篇儿童小说《追寻》入选“2019年度桂冠童书(主题图书类)。

评委们对这部作品的授奖词是:江水浩荡,生命不息。《追寻》以现实主义笔触和诗性语言,展示了“长江女神”白鱀豚鲜为人知的生存故事。真挚的家国情怀和美丽乡愁,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对人类良知的警醒与呼唤,是作家徐鲁的用心与追求。


【40】2020年1月12日 “淇石”


高勇摄

△1月12日,“淇石”揭幕,白鱀豚第一、第二代科学家和全国志愿者与“淇石”合影 高勇摄

河南省济源市集邮协会的李伟龙得知1月12日武汉将举行我国人工饲养白鱀豚和淇淇40周年纪念活动,马上策划设计刻制了相关主题纪念邮戳一枚。他给基金会几位老师各寄了一封明信片。

当天下午,武汉市洪山区南望山西路支道白鱀豚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举行了一场小型的“白鱀豚‘淇淇’纪念石——‘淇石’揭幕活动”,主题是“缅怀‘淇淇’,守望江豚”。


一位到场嘉宾在“给淇淇的寄语”里写道,淇淇是遗落人间的天使,也是警醒我们要加强长江保护。


长江大保护,

《长江保护法》、

长江十年禁渔……

——淇淇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存。


你还记得“淇淇”吗?

关于白鱀豚,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欢迎分享。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