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我花了十年,终于用烟火气打败了虚伪的高级感

新周刊

|

2019-12-24 11:11:18

|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

朋友兴冲冲地来问我,明年去不去看坂本龙一的音乐会。我才发现,不习惯披露私人生活的教授,也开始在微博开通了账号。

“没想到教授的第一句,竟是‘大家吃了吗’,多真诚啊。”她在朋友圈中如此感慨。

说这话的时候,坂本龙一坐在纽约家中的工作台前,身后摆满了键盘、音响、乐器、显示屏,以及我叫不出名字的设备……这是一个工作狂,鉴定完毕。

我一直相信,家是投射性格的窗口,能看到不少泄露天机的蛛丝马迹。

大病初愈后的教授,只能吃点柔软的蔬果,厨房里该有的用具倒一样没少。案台上摆满了杯盏壶罐,桌下是垒到露出布筐的书。

而在客厅里,书都齐齐码在原木色书架上。教授躺在深色布沙发里,抬头看看白色落地灯,咖啡杯下垫着麻布餐巾……这画面,有典型日式生活的克制感。

但如果用“日式小清新”来概括,未免词不达意。稍显凌乱的陈设、刻意保留的红砖墙、Andy Warhol画给他的红黄蓝头像,格调是克制内敛的,却又有随性又张狂的一面,这才是真正的坂本龙一。

真正好看的家,一定是有烟火气的。不单纯指“在这里看似做过饭”,而是一切“有人在这里生活过”的证据。

那么多年来,港真,网红民宿、酒店也见过不少,遇见好些看着好看,一觉醒来却觉得“这不是人住的地方”。浅色地毯很好搭,但脏的速度可能是深色的两倍;钓鱼竿羽毛灯很梦幻,不单容易积尘,和上蹿下跳的猫八字不合。

网上被人们吐槽的奇葩装修,我在“精致”的民宿里也不是没有见过。有一次,我住的地儿,浴室的窗,被外墙卡住,根本没法好好关上。邻居倒是看不见的,但冷风飕飕地吹.......

旅行时我住过有大落地玻璃窗的高层房子,躺在沙发边,可以俯瞰城景。然而到午夜想睡觉,却没找到窗帘,最后才发现竖帘开关藏在墙边,要大概两分钟才能把竖帘完全关上(把全屋子的都关上大概需要10分钟)。想开火热点东西,煤气却早已经没有了。

漂亮,但让人沮丧且劳累的精致。

而我们的生活,也常常处于这样的伪精致之中。我绝对不是一个反对精致的人,而是这么多年来,有太多打着精致的旗号,却一点都不让人好过的网红产品。

好看和舒适并不完全相悖。

对比起来,我住过最让我开心的民宿,更注意细枝末节。比如在玄关处有好看的小矮凳供你换鞋。有阳光的小角落里,有一把风骨刚刚好的椅子,供你歇懒。在沙发边,有从父辈那就开始收集的半百历史的CD,还有小音响——处处透露出曾经生活在里边的人,基于对生活场景的设想和期待。

所以说呀,你的房间,说不定比你穿的衣裳,你说的话更能说明你。

大家似乎都被“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所鼓舞,铆足了劲儿想将房子装修成网红风格。

美国网红卡戴珊的超级性冷淡风格,一眼看上去,确实很高级,空阔的房间像旷远的教堂,灰墨色的天价赤贫风豪宅装修——要是做成博物馆,我或许会很喜欢。但如果当作生活居所来使用,我想大概会像小龙女住的终南山下活死人墓,怕是要被阴风冷死。

我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断舍离的人。喜爱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没有能力买房,说起家居却一套套的,我大概喜欢偏北欧/日式/新中式的家具,可如果将它们组装成一个家时,我无法清晰定义它。

一个人的家与生活,真的不是单一形容词所能概括的。

比如Dior男装艺术总监Kim Jones在巴黎的别墅,非要说的话,或许可以称之为“带点异域风情的美式轻复古风”?但看看这摞成小山的行李箱、挂满包袋的椅子,可不就是东西随手搁的我么。

收藏品是一个家的灵魂。Kim Jones的收藏,除了老东家Louis Vuitton的设计,还有300岁的佛像、复活节岛雕像、1890年代的鼻烟壶、各式动物标本……组成了他的灵感宝库。

我特别喜欢的设计师Margaret Howell则偏爱跳蚤市场淘回来的宝贝。瑞典的中古窗帘、Vintage瓷器、20世纪的水彩画……随手一搁,就融进了她的家里,毫无违和感(看来捡破烂也是要有才华的)。

▲ MH的家via@nytimes.com

和她的衣服一样,MH的家也是质感至上的。线条干净简洁的家具里,有自家生产的Anglepoise灯,也有设计师品牌Alvar Aalto扶手椅。

▲ MH的家《T Magazine》

包豪斯基金会的Josef Albers海报,随意放在烧得发黑的壁炉旁;她窝在沙发里阅读,阳光从落地窗进来,洒满整个屋子……在这里,每走一步,就能脑补出一个故事。

▲ MH的家nytimes.com

据说这是MCM风格(Mid-Century Modern),多呈现暖色调,家居造型简洁,整体带着一丝复古的韵味,总之不是固定关键词所能概括的。

虽然不是多新鲜的概念,但这种“怎么舒服怎么来”的感觉,真的很吸引我这样摇摆不定的人。

▲ 《MARGARET HOWELL HOUSES》;nytimes.com

最近有朋友在搬家,总发愁自己要买些什么来填补空间。其实,一次性想好,反而有点框死了家的感觉。隔三差五往外带回来一点心水的物件,每一天的家都是新的,多有意思呀。

常听人以油画感来形容质感,但好看的画面必然带着一丝秩序外的美。比如上面一桌凌乱的食物和餐具,绝对是极佳的描摹对象。

从这个角度看,乔治·莫兰迪的家简直就是画室本室。收藏的瓶瓶罐罐,就放在床铺对面的架子上、地板上,成为他绘画的素材。

我甚至可以想象,或许莫兰迪直到睡前,都还在脑海里设计画面的光影和布局。艺术家的随意堆叠,也把他们的家变成了画的一部分。

同样都是偏清冷的风格,欧姬芙就要比卡戴珊的赤贫风更有生活感——这是欧姬芙位于新墨西哥州沙漠上的家。

家的配置,永远都是与人有关,你喜欢什么,自然就会往那一方面多落力,将它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有阳光的小角落里,欧姬芙放了一把小沙发和脚凳,旁边便是音响和小玩意,这便是她对生活的阐释。

动手能力强的朋友,或许可以向雕塑家考尔德看齐。

一家子住在洞穴一样的屋子里,四周都是他作品中最常出现的红、黄、蓝、黑配色。

餐桌正上方是一串人脸毛虫挂饰,门上是童心十足的涂鸦,地毯上充斥着彩色波点,客厅上方挂着的装置像极了他的成名作……

考尔德的强悍,是连烤面包机和卫生纸架都能自己做。父母留下的廉价进口杯,加上线圈当把手就能当“传家宝”用。看来在成为雕塑家之前,家里就是他最好的试验田。(不过电器这玩意儿,还是别自己折腾了)

最近贝聿铭的家拍卖,我看着最喜欢的,是他的小雕塑和书墙。几乎是把艺术搬到家里面了。书房并没有昂贵的老书柜,这面墙原本是壁炉。

贝聿铭1973年买下1899年就存在的老房子时,房子平淡无奇,他儿子回忆起来形容“又黑又暗又残旧”,经过几番设计,这所美国的房子,既能见到现代摩登风格,却又能从落地窗与外头的树上瞧见一点儿中式的禅意。

艺术家们的家,就是他们艺术的一部分。

也不是没有特别朴素的,尤其记得,当年看《月亮与六便士》,画家不修边幅,除了画画,对外部的都市世界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有一场景,思特里克兰德自个儿租了破败的小公寓,也不在意舒不舒服。

居住场所要满足他们一些古怪的兴趣,比如不允许有别人晃悠打扰他工作,又比如得乱糟糟或臭哄哄的,他们才有创作灵感,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不是画画的席勒)会在书桌抽屉里面放烂苹果,没有别的更能激发他的灵感了。

而狄更斯,喜欢在书桌上放一大堆铜质雕塑。“两个铜质的,浑圆的癞蛤蟆,被定格在斗剑高潮结束之时。古怪的卖狗人,也是铜制的,一个在树叶上保持平衡的小兔子。除了这个迷你型的小动物园,里面还有裁纸刀、绿花瓶,一本台历,蓝墨水。”狄更斯需要他们都在正确的地方,才能好好写作(《怪作家》)。

艺术家的家,都是没法概括的,想“照板煮碗”也特别滑稽,谁也没法完全成为另一个人,哪怕养了一大堆烂苹果在抽屉里,也没法成为席勒。他们自己就是风格本身。

但随意和个性,可真值得我们当代人思考:谁说一定要按照主流审美去走呢?我就不爱有大餐桌,别浪费我的思考空间!

我能想象到最好的生活,就是被自己所爱的一切环绕。不需要紧跟所谓的时兴审美。

[About Miss F ]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灵感

我是F小姐,专栏作家

在这儿,跟你分享好物、艺术和生活之美

业余观察繁华世象

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 F小姐MissF”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