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澄逝世,享年93岁

文汇报

|

2019-12-15 11:40:42

undefined

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锡剧姚派艺术创始人姚澄先生,因病于12月14日18时2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

她身处文化世家,

公公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

儿子是著名作家叶兆言。

她创立了锡剧姚派艺术,

她就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澄。

姚澄,江苏江阴人,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派艺术的创始人。1926年出生,1938年随父投入顾家班学唱常锡文戏,以后在江苏、上海一带乡镇演出,受到观众喜爱。解放后参加苏南文工团,后来加入江苏省锡剧团。

她不但应工青衣,还能兼演花旦及反串小生。她的咬字准确清晰,嗓音圆润清脆,唱腔婉转华彩,表演真实感人,擅于刻画情感复杂、性格多变的人物形象。她还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唱段,为广大锡剧观众所熟悉喜爱。有“锡剧皇后”之美称。代表作品有《庵堂认母》、《双珠凤》、《拔兰花》、《女巡按》和《红色的种子》等。她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江苏剧协副主席和江苏省锡剧团副团长等职。

下文收录广播节目《梨园漫步》中介绍姚澄的一期节目,一同回顾她的艺术生涯,缅怀一代锡剧宗师。愿姚澄先生一路走好!

undefined

各位听友,各位戏迷,大家好!欢迎收听《梨园漫步》节目,我是刘璐,今天节目我们向大家介绍的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锡剧姚派艺术的创始人姚澄。

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管弦乐曲是根据锡剧的曲牌改编过来的。锡剧是我们江苏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戏”,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 被誉为“太湖一枝梅”。锡剧唱腔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如姚澄的姚派,王兰英的王派,沈佩华的沈派,梅兰珍的梅派以及王彬彬的彬彬腔等。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位锡剧艺术家。

在江苏省江阴东门外山观乡金童桥有个地方叫姚家埭,村上的人家都姓姚,这里是一个有山有水,山明水秀的好地方。村里的人在闲暇时特别喜欢当地的滩簧戏,也就是现在锡剧的前身。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夏天的晚上,村里家家户户都端了竹椅小凳,或者用长凳搁起了门板,在场上乘凉。这时候一个中年人被村里许多人围着要求唱上几段,而他也毫不推辞,拿出胡琴一拉,对着旁边站着的女儿说:“阿玉,唱!”这个小女孩立刻跟着胡琴唱了起来。那甜美略带稚嫩的唱腔立刻博得大家阵阵的喝彩声。这位叫阿玉的女孩就是后来的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澄,旁边拉胡琴伴奏的是她的父亲姚根宝。姚澄后来之所以能够走上锡剧艺术的道路,与她的父亲是分不开的,姚澄的启蒙老师就是她的父亲。谈到父亲,姚澄回忆说:

(录音)爸爸从小喜欢唱锡剧,他经常请锡剧演员到家里来教戏;他自己会拉会唱,嗓子非常好,他还会唱很多老戏,《双推磨》《拔兰花》等他都会唱。

undefined

与许多旧社会的戏曲演员一样,姚澄的家庭非常的穷困,迫于生计,为了让女儿今后能够有好的出路,父亲把姚澄送进了无锡的顾家班学戏,从此便开始了姚澄的艺术生涯。但是起初,姚澄并不愿意学戏,她认为父亲唱戏被人看不起,既不能养家,连自己也顾不周全。在学戏前的一天晚上姚澄把想法告诉了疼爱她的奶奶,她巴望借祖母的力量能把自己留下来。姚澄回忆说:

(录音)我对奶奶说,奶奶,我不去学戏,爸爸学戏也不好,我去学戏也不会好的。又没有钱还被人看不起。那时叫演员为滩簧婆,我说我不愿意做滩簧婆!后来奶奶说不去怎么行呢,比在家里饿死要好。于是我就去学戏了。

从此,姚澄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既有眼泪,又有欢笑,既是卑微,又是光荣,饱含着苦辣酸甜的从艺道路。

也许姚澄天生就是一块当演员的料,也许命中注定她这一生将献给锡剧艺术。由于姚澄的天资聪颖,在加上以前父亲的指导,学戏的第二年姚澄就开始登台演出了。姚澄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她第一次登上舞台演出时的情景。

(录音)当时扮演的是丫鬟,演的是《合同记》,我是老太太那里的丫头,小姐为了逃婚,躺在闺房里装病。我领了太太去楼上看小姐,我的唱词是一看看下面黑压压的都是头,我一紧张把词忘了,一急又想起来了。但不是连着唱,我于是又重新唱“丫鬟领路前头走,老太太接脚后面跟,将身来到高楼上,小姐房里去探病。”我难为情极了,进场时我就用手绢打老太太的背,当时我很难为情。下面也不笑,知道我是小孩,扮演老太太的是我师叔,他对说你怎么打我呀,我是太太呀!

undefined

锡剧行当中,正场花旦是大家羡慕的对象,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正场花旦不能登台,或者不便登台,又给平时好学的艺徒,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一次在太仓演出,由于观众不喜欢当时的正场花旦。于是主角临时换上了姚澄,当时演出的戏目是《昭君出塞》。

(录音)演出很红,结束后,观众请我吃饭,说非常喜欢我。还带了师傅、师母一起去。我那个时候才十四岁。

《昭君出塞》这出戏使姚澄一下子唱红了,从此,姚澄经常在《玉蜻蜓》、《劈山救母》《半夜夫妻》等戏中扮演主要角色,她也逐步登上了正场花旦的位置。不过登上了这个位置,姚澄才发现并不如过去所想的“就好了”,生活依旧十分艰苦。至于艺术上,她逐步认识到,那是个永远攀登不尽的阶梯。(出锡剧《合珠记》选段)

解放前由于家里穷,姚澄上不起学。在演戏的过程当中,她逐步感到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首先是剧本看不懂,很难理解和把握戏中人物。

(录音)读剧本,我不会,急得哭了,别人问我,我说不识字怎么排呀!很难为情。他们说你学呀,一天学几个字。几个月学下来你就能够看书了!我一天五个字,几个月下来,我真的能看书了!为此我少睡了很多觉。平时宣传要有工作的,人家睡午觉时我就去学字!后来别人说这还不行,要学会写呀!我说怎么写呀,他们说记日记!我四九年开始学文化,就写日记,一直坚持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来《红楼梦》我能看。我看了不少名著,象《安娜卡拉妮娜》《巴黎圣母院》等,书里面的人物感情可以用到戏里面的。

姚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一天,由她主演的《败子回头》在苏南农村巡回演出时,姚澄突然肚子痛,直痛得满头大汗,躺在床上,晚饭也不能够吃,领导劝姚澄休息,但是她不肯。

(录音)我知道农民的,那么多路赶来,我说我要坚持演,睡在这里也是痛,演戏也是痛,三个钟头我把它熬下来吧!上台时大家看不出我有病,在后台我又滚又吐,好不容易演完了。到小镇上(医院)去一查,医生说我是阑尾炎。他说我晓得你痛,但是不能给你吃药,一吃药到大医院就查不出来了,赶快去开刀。结果到昆山医院,医生说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再过一个小时就会成腹膜炎了。于是赶快开刀,手术结束后天已经亮了。

undefined

1953年,在南京市成立了江苏省锡剧团,这年春节,由姚澄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南京跟广大观众见面了,这也是南京观众第一次观看锡剧,从此打开了锡剧在非吴语地区站住脚跟的局面。谈到当时的情景,姚澄说:(出录音)

来南京成立省团后我的第一个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时南京人没有看过锡剧,演出后,大家喜欢的不得了。第一次招待外宾也是这出戏。当时潭君卿演的是梁山伯,我演的是祝英台,演出很红。后来我又排了《罗汉钱》。演出后观众来信说我既能演古装戏又能演现代戏。后来《罗汉钱》招待了外宾好几年。这两个戏是我在南京打红的,现在很多老人都知道《罗汉钱》的。

1954年,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上海举行。姚澄主演的《走上新路》获六个一等奖,姚澄由于成功的塑造了女主角李瑞珍而荣获演员一等奖,在大会闭幕式上,姚澄作为三十五个剧种、一百五十八个剧目、千余名演员的唯一代表讲了话。这次演出的成功,奠定了姚澄在江苏省锡剧团众多演员中的领先地位。

undefined

姚澄(前左)与公公叶圣陶(前右)、爱人叶志诚(后右)、儿子叶兆言(前中)

姚澄的成功,是吃了大苦,下了大力的。她没有进过科班,没有受用一生的童子功,也没有遇到点石成金的名师,她无钱读书,不能从书本上汲取营养。困境中迫使姚澄养成一种可贵的心理素质——好学!台下学,后台学,扯着翼幕学,跑丫鬟站在台边学。向锡剧艺人学,向姐妹剧种学,向旦角学,向生行学。如饥似渴,勤学苦练。这里要提到的是姚澄能够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创立锡剧艺术的姚派,这与她的爱人中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子、著名剧作家叶至诚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两人同风雨共患难,相濡以沫半个世纪。谈到爱人叶至诚,姚澄回忆说:

(录音)他在文化上影响了我,他借名著给我看,就帮我提高了不少。他还是我的活字典,我写信写不出字来就空下来,然后就问他。我跟老头子是四十年,我们夫妻没有发生过任何争吵,关系很好,我觉得很幸福。

由识字而阅读,由小读而博览,由古而今,由中而外,这不断提高的文学素养,潜移默化,作用于她的表演,增添了文采,涤荡了匠气,我们在欣赏姚澄优美的表演时,千万不能忘记她幕后的一页。

姚澄的表演,以擅于深刻细致地表现人物的内在活动见长;她的唱腔,吐子清晰、准确,嗓音甜糯柔美,运腔委婉多姿、华丽典雅,具有苏南民间小调的特色。经过她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努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姚派唱腔艺术,为丰富锡剧艺术的唱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所创立的锡剧姚派艺术如今正在她的众多学生中逐步传承发展!我们衷心祝愿她身体永远健康,艺术青春常在!

undefined

undefined

锡剧艺术家姚澄(右一)、王兰英(左二)和沈佩华(左一)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范昕

转载自公众号梨园漫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