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人民号首页,人民号缩略图,人民号logo

调研就是去旅游?大学生的学术百态,值得我们反思

南方周末

|

2019-12-14 17:22:30

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们在交流。 (新华社记者 马宁/图)

最让我惊讶的是大学生说:“希望上面帮忙压一压,让下面的人配合我们做调研。”这样做能减轻访谈过程的困难,收集到漂亮的数据,只是,调研意义何在?

以前听外校的朋友说,他非常羡慕他们学校社会学系的同学。问起原因,他说社会学系的同学老是去旅游。我作为一个社会学系的学生,为了捍卫自己的学科,或者说保住自己的颜面,当然可以说这是刻板印象。但是反过来想,刻板印象,刻板归刻板,印象并非空穴来风。

如今各大学所谓的学术会议,离现实很远。产学研的结合很难,它更像给当代大学生准备的台阶,让他们走上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殿堂。对教授们来说,可能是证明自己还在做学问的一种方式。一个学术会议的流程走下来,总是开场的“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到总结时的“本次会议内容丰富,相当精彩”。不成功便成仁,如果结束时的仁也算成功的话,那会议总是成功的。

每次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参加某个学术会议,我对上台分享的教授和研究生们理论的堆积没有太大的兴趣,最期望的还是最后一天会务组安排对当地的“调研”和“考察”。美其名曰“调研”,其实也就是我朋友所羡慕的“旅游”。因为这种“调研”,去的经常是旅游景点。不能说旅游景点就对人的见闻没有提升,但是带着目的的旅游,也没有任何压力,确实无助于一个人对真正的社会问题有切实的感知和思考。说得难听一点,学术会议做得最成功的,可能是带动了消费,酒店欢迎,旅游景点也欢迎。

除了学术会议,还有一种鼓励学术的方式,便是各种各样的学术竞赛。提到竞赛,就让人联想到市场。市场的设置,是为了鼓励竞争,相信自由的竞争可以带来进步。那学术竞赛能够带来进步吗?有时候见人用同一个选题参加多个比赛,抑或不停地换选题,每个选题只为了参加一个比赛,因而浅尝辄止。得奖者大把人在,一口气揽多个奖项的也不乏其人。

这是我们想要的学术吗?学术竞赛可以带来争鸣的局面,却不一定能带来争鸣的氛围,道理正如军备竞赛只能带来和平的局面,不能带来共同体的本质,不能给社会和人带来真正的进步。真正的学术只能靠独立的个体,陈寅恪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独立的个体只能来自人文精神的熏陶。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农村调研项目,领队说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拿到数据。为了和基层比较强势的领导打交道,我们分队的学长少年老成,无意而有意地假扮成老师,而且伪装得有模有样,敬酒、敬烟这些成年人的社交规则“信手拈来”,极其老练。谎言一旦开始,就必须不断用谎言来掩盖。我们的调研,并没有轻松多少。

我不禁想起社会学名著《街角社会》。《街角社会》的作者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为了研究波士顿的一个意大利贫民区,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潜伏在贫民区里,和研究的对象当朋友。如今《街角社会》成为社会学经典,地位不容置疑,但是学界对其是否违背职业道德,仍然众说纷纭。

除此以外,我听过最让我惊讶的言论,就是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说:“希望上面帮忙压一压,让下面的人配合我们做调研。”诚然,这样做能减轻访谈过程的困难,收集到漂亮的数据,且不说学术的现实关怀,先不讲这样的数据可信度如何,我只是有一些疑问:这样的调研能锻炼一个人什么?它的意义何在?一份补贴,还是一纸证明呢?

作为大学生,我们都应该反思自己。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提到一种“科层制气质”,指的是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更关注行政和效率,而非基层和群众。我们常说:“存在即合理。”但是反过来想,正因为我们将许多世事合理化,它才会存在。

(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大三学生)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刘鑫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写下你的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相关推荐

实时热点